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延壽寺

延壽寺

日期:2016/12/14 12:55: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坐落在武威市清源鎮曾家堡村的延壽寺,原名曾家堡廟。這裡的古代雕塑堪稱武威一絕。相傳,早年曾家堡水土肥美,林泉茂盛,人丁興旺,可是從來沒有出過文臣武將。有一年,涼州城裡大雲寺的一位高僧來到這裡,指點說曾家堡不出人才是由於“曾”字缺少“人”,只有在此興建寺廟,留居憎人,曾家堡才會地靈人傑。於是,四溝八鄉鄉民捐錢獻物,大興土木,建起了曾家堡廟,並請來高憎主持。不久,曾家堡就出了一個姓王的賜進士。賜進士感恩,捐錢重修了曾家堡廟,並以“增”與“曾”借音,取增福、增祿、增壽之意,改名為“延壽寺”。據碑記,延壽寺的興建當在明萬歷年間,後於清道光、鹹豐年間兩次補修,造成一處規模恢宏的佛教寺院。民國1927年武威大地震.角墩倒塌,壓壞三官殿座。


    現存建築只有伽藍菩薩殿、大雄寶殿等。伽藍菩薩殿前卷後脊古柏掩映雖經歷史剝蝕,仍不失當年風韻。大雄寶殿是寺中的正殷。“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意謂佛祖有大力,能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子魔。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殿前有兩廊,殿額牌扁上有早年題寫的“梵宮初建”和清雍正年間題寫的“端映竺蜂”等。兩側有後人所作的巨幅壁畫,均系宗教題材,如“姨母求渡”、“仙人求渡”、“佛化無惱”、“波跋陀女”、“迎吐求渡”、“四大天王”、“漁人求渡”等。整個建築畫棟雕梁,古樸莊嚴,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大雄寶殿正中是大型彩塑的“華嚴三聖”。釋迦雙足交迭,威然端坐在七寶蓮花上。大佛右手扶膝,左手平仰置放於腳上。兩臂均帶有镯子。佛身掛著念珠和繞以金色帶子,帶子上所綴顆顆寶石,均為香客所獻。佛像作講經狀,臉孔微俯,雙目下視,微帶笑容,十分和藹慈善。仿佛看見面前的善男信女。旁側侍立一老一少。老者為迦葉,少者為阿難,都是釋迦傳教時跟隨不離的弟子。釋迦的脅侍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他們各有兩名表情豐富、神態威嚴的待者照應。“青獅妙德永相輔,自象普賢傳座右”,三組雕塑,布局合理,協調統一而又各有側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華嚴三聖”後面的3組大型彩色懸塑,每組高達丈余,懸塑主體均為龍和各色蓮花,輪廓有成百上千條小龍及吉樣雲紋構成,大有“佛光普照”之勢。懸塑上部分別雕有大小3尊佛像,神態迥異,構思奇妙。殿內東西兩壁繪有壁畫,左為“六年苦行,成等正覺”,右為“乘象入胎,樹下誕生”。

    延壽寺內雖然遺存古建築不多,但珍藏豐富,其彩塑被譽為“武威一絕”,是武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