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就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詩句。考閣之起源,它是由古代的干欄建築演變而來的,此種建築分上下二層,底層虛空,或作次要之用,其上層則作為正當用途。因此,閣是一種小樓,形狀與樓相似,但四面開窗,比樓更為輕巧多變。閣的建築大都是重檐二層,也有僅一層的,它的平面多為方形,或為正多邊形,屋頂多作歇山式,或用攢尖頂,常建於假山或高台上,也有架於水上的,所以又有山閣水閣之別。閣在園林中,要讓人登之能憑欄觀賞四周的絕勝雲錦,所以它常被安置在顯要的地方,成為重要的景觀建築物。

拙政園的“浮翠”"矗立在池邊假山之巅,造型優美,為閣中名作。“浮翠"二字的出典,來自於宋代蘇轼的“三峰已過天浮翠"的詩句。閣為八角形,屋頂用欲刺青天的攢尖頂,由於將閣作橫向分割,設置重檐,宛若片片雲彩绾繞,從而使閣身高而不瘦,聳而平穩,遠遠望去渾如一座小塔高聳凌空在山丘上。登閣四望,滿園古樹蒼翠浮青,人宛似浮在翠色的樹叢之上,故以“浮翠"為名。閣為全園最高觀賞點,相傳在太平天國時,曾作為忠王府花園中的一所哨樓,上懸銅鐘一口,一有動靜,可隨時敲鐘報警。
“問梅閣"是獅子林西部的主要景物,閣作一層,雙檐歇山式建於假山上,取名李俊名詩“借問梅花堂上月,不知別後幾回園"的詩意。此處舊有古梅,今閣前植一梅樹本,是冬春之交探梅佳處。閣中懸掛“绮窗春訊"一方,閣內窗格、地面以及家俱陳設皆雕梅花形,書畫掛屏也都取材於梅花。明代四傑之一的高啟曾作《問梅閣》詩一首:
問春何處來,春來在何許?
月墜花不言,憂禽自相語。
“遠翠閣”位於留園中部的東角處,取方於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為名。閣座二層,重檐雙層歇山式,步柱通長作樓,上層高度約為底層的十分之七。登閣遠眺,翠竹綠樹,確有遙遠之感。閣下名“自在處",宋代著名詩人陸游的“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詩句,確巧點出了此地的秀麗景色。閣前有石砌花台,植有薔薇多本,花台上的花紋圖案雕镂生動活潑,乃為珍貴的明代遺物。

致爽閣,位於虎丘山之絕頂,塔的西南,閣僅作一層,築於高台,設計精雅,四周都圍有長短玻璃窗,又有四廊環之,廊外平台曠朗,在此坐憩,起窗四顧,微風拂面,月到風來,真可致爽,故取古詩中的“四山爽氣,日夕西來’’之意而名之。縱目遠望,遠處群山羅列,聳翠堆蘭,仿佛是一幀巨幅的山水畫屏。元代詩人顧瑛寫出了游致爽閣的雅興:
高閣對西山,飛岚落幾間。
開襟致秋爽,心與白雲閒。
虎丘冷香閣是一九一七年吳蔭培、江鼎等人籌建的。閣座二層,上下皆為五間,十分寬敞,東西南三面,環以畫廊,顯得高爽幽靜。庭中植有梅樹三百株,時值仲春,紅苞綠萼,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故名冷香。閣前空曠高爽,在此品茗閒眺,可觀千人石一帶全景、劍池、佛殿等處景致,成為游客雲集之處。

在蘇州園林中,樓與閣無嚴格的區別,可以通稱,但有一點樓至少兩層,它的一上層可稱為閣,單層的閣卻不能叫做樓。獅子林的“修竹閣”,其構造與亭相仿僅一層,做單檐歇山式,跨澗而建,一面依山,三面傍水,在“品”字之間,設計手法,可謂獨運匠心。閣間的磚刻字額“飛閣"、“通波"四字,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昔日此處翠竹掩映,所以用《洛陽伽藍記》中“亭列修竹,檐柳高松之役"之意而名之“修竹閣"。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的《滕王閣序》,把閣的美妙寫到了極處,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