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墓
日期:2016/12/14 12:44:0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民國25年(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2日,魯迅喪儀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後遺體葬於公墓東側F區,編號為406~413穴位,面積50多平方米,規模亦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即籌建新的魯迅墓。1952年春,華東文化部等有關部門經過醞釀,選擇臨近魯迅故居、魯迅生前到過的虹口公園建新墓。1956年1月,國務院決定在魯迅逝世20周年之際遷墓。同月中旬,上海成立由市長陳毅任主任委員的魯迅先生墳墓遷建委員會。6月初,中央批准由設計專家陳植主持的設計,並撥工程費90萬元。同年7月19日開工,10月9日竣工。
新建魯迅墓,墓前鋪有天鵝絨草皮,墓正南向,平面呈□形,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墓地中間是長方形綠地,四周圍植瓜子黃楊,綠地前沿置斜臥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石。綠地中央偏後,建有魯迅坐像。 像基座用四塊花崗石鑲成,上部浮雕花飾圖案, 采用魯迅親自設計《墳》扉頁的雲彩部分; 圖案下刻陰文魯迅生卒年份:“1881~1936”。魯迅像總高度1.71米,作者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蕭傳玖。綠地兩邊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樹。經通道拾級而上,是一個可容四五百人的方形平台。平台左右植有兩棵廣玉蘭,再往外為石柱花廊,植有紫籐,廊下設長條坐椅。平台正面是照壁式大墓碑,寬10.20米,高5.38米,中央镌刻毛澤東題字:“魯迅先生之墓”,陰文貼金。墓碑下方是安放魯迅靈柩的墓穴,上面用六塊花崗石板密蓋。墓穴左右各有一棵魯迅夫人許廣平和兒子周海嬰所植的桧柏。碑後是屏風式土山,遍植松柏、香樟、四季花草,還有日本友人贈送的櫻花、臘梅、桂花樹等。
1956年10月14日上午,魯迅靈柩移柩儀式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和上海人民向魯迅獻旗、獻花圈。旗是仿制當年魯迅喪儀時民眾代表所獻“民族魂”錦旗。禮畢,靈柩即移遷。到達新墓地後,在墓前舉行有宋慶齡、柯慶施、茅盾、周揚、巴金、許廣平等近2000人參加的遷葬儀式,巴金、茅盾和許廣平先後致辭。儀式結束,舉行魯迅塑像揭幕禮。
魯迅新墓建成後,曾多次整修。1961年,原白水泥魯迅塑像改鑄為銅像。同年3月,國務院公布魯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0月,市人民政府確定魯迅墓的保護范圍,為基地周圍50米,建築控制地帶為150米。
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公園裡面的魯迅墓邊上的紫籐架
上海魯迅公園裡面的魯迅墓雕像
上海魯迅公園裡面的魯迅紀念館裡面
上海魯迅公園裡面的魯迅紀念館二樓展廳
上海魯迅公園裡面的魯迅紀念館小花園烏篷船
上海魯迅公園裡面的魯迅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