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廊檐是一種特殊的建築形態,對於我國南方或江南地區的中老年人來說,廊檐、騎樓並不陌生。舊時,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區或多或少都有廊檐騎樓景觀,成為地域建築文化特色之一。近期,在杭州“一縱三橫”市政建設中,將慶春路、鳳起路等地一些樓房改造成“廊檐”形式的“騎樓”,擴大了路面使得交通更加通暢,促進了這一地區的商貿發展,並且保留了幾分錢塘建築文化的特有韻味,不失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
一江南城鎮的“廊檐”
杭州近郊的塘棲鎮以“廊檐”遍布大街小巷而聞名。塘棲人有兩句老話“塘棲鎮上勿落雨;塘棲街上不濕鞋”。外鄉人聽了此話大惑不解,其實,所謂“塘棲鎮上勿落雨”是指鎮上的房屋大都是“檐樓”建築,在大街上行走,有廊檐擋著風雨,人們出門無須帶傘,即使傾盆大雨,也淋不著雨,自然也就不會濕鞋了。清代詩人王拭有詩:“摩肩雜沓互追蹤,曲直長廊路路通;絕好出門無礙雨,不須登履學坡翁”。浙江的“廊檐”與我國南方的“騎樓”又有所區別。江南的“廊檐”是土生土長的,受外來影響有限。據《塘棲志》載:“塘棲自明代形成鎮集以來,四鄉富戶聚居,外地客商雲集,蔚成一方巨鎮,人們沿河築埠。沿河為街,建有過街廊檐,遮陽擋雨”。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杭嘉湖地區的所謂“廊檐”,在明代就已經產生了,它與近代的騎樓建築又有相當程度的類似與差異。有的廊檐是有樓層的(多是中式磚瓦屋),將房屋與行人道連成一體;有的廊檐只有“長廊”,並沒有樓面。也就是說,只是一些沿河街道的走廊,而沒有相聯接的樓層;也有的所謂“廊檐”,只是在門前搭建一個棚子,防避日曬雨淋而已。這種建築形式與桐鄉烏鎮、嘉善西塘、德清新市、紹興安昌等地所見的沿河街道長廊形式大致相同,並與當地經濟繁榮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廊檐”建築的時代成因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貫通我國南北的鐵路、公路干線尚未建成。當年客人到杭州旅游多數是坐船來的,塘棲處在大運河末端,杭州的大門口上。由塘棲到杭州剛好是一天水程。游客船到塘棲,必要拋錨上岸宿夜。歷代以來,塘棲物產豐富,集市興旺,交通發達,有“江南十大名鎮之首”的說法,而廊檐建築正是順應了商貿昌盛、物產交易需要而創立的。
三南方城鎮的“騎樓” 一般而論,南方城鎮的騎樓,是指樓房與樓房、樓房與馬路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有自由步行道的房屋,這是一種順應近代南方經濟繁榮需求而出現的商業建築。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樓底三個部分。它是一種西方建築與我國南方傳統建築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商住樓房形式。其功能正好適應我國南方地區亞熱帶多雨潮濕,夏季陽光強烈的氣候特征。如廣東、海南一帶商貿密集,騎樓樓下商鋪、樓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樓層部分,既增加了居住面積,又為行人防風遮雨,方便了商家與顧客的貿易接觸。
四“騎樓”溯源
騎樓這種建築形式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流行於歐洲各地。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洋建築風格漸漸流入內地,加上傳統建築的復興,使得騎樓融匯了土洋建築風格。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時風靡南方各省,而逐步形成了一些城鎮街景的主格局。它們先是在兩廣、港澳、海南地區流行,後來逐漸北上,延伸融合到我國上海及江浙一帶。據說,一些騎樓最早的主人是一些從南洋經商回來的華僑,將東南亞的熱帶住房特色,大膽地改造成中國南方人所喜愛的建築格調,這些帶有洋味的騎樓建築,果然令商人生意興隆。此後,各地城鎮爭相仿效。在長長窄窄的走道裡擺滿了商品,任憑日曬雨淋,真實地適應了南方商貿經濟繁榮、“尺地寸金”的商業需求。
五“騎樓”建築特色 騎樓的主要建築特色就是樓上住人,樓下開店,深受人們歡迎。因為店面不在街邊,為支撐建築整體的平衡,樓房走廊前有廊柱。廊柱之間一般相距四米,進深四米,淨高5~6米。舊時,騎樓外觀大多由樓主自行設計。廣州、海口、梧州、廈門等地騎樓式樣各不相同,裝飾風格各異,明顯能看出昔時樓主們各自的經營特色。
拱型屋頂是騎樓建築早期的代表,而簡潔實用的騎樓則是後期騎樓的代表,杭州湖濱沿街的騎樓老屋,則是這種建築的代表作之一。騎樓底層向上觀察,依次為樓層、窗花。屋主或店老板在外牆裝飾材料的處理上,想象力相當豐富多彩,一般牆面或樓柱還有各種花紋或淺浮雕。樓上的木格窗花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樓頂與女兒牆則有西方古典建築特色元素。
沿海城鎮的騎樓在整體風格上有中西合璧色彩,仿哥特式、南洋式、巴特洛克式等等,也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風貌。有的騎樓遠遠望去,還有點形同古越族的干欄式建築風格。現在,這些騎樓街區在各地舊城改造後殘存不多,所遺留下來的騎樓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曲線型、流線型和諧地調合在一起,構成了不少南方現代城鎮的特有風貌。
六現代“廊檐騎樓”建築形式的利用 南方人熟悉的廊檐、騎樓建築形式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舊房改造,在八十年代以後的住房建築熱潮中,大都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住宅,解決了人們長年的住房問題。但就形成城市個性、挖掘城市文脈而言,利用一些年代並不久遠,仍處於繁華地段的房屋,把他們改建成廊檐騎樓建築形式,在觀賞與使用上有著良好的現實意義。
杭州湖濱街區的改建近年來,對靠近城區、西湖邊的杭州湖濱街區的改建,既保留了原有江南廊檐騎樓風格,又散發出現代時尚風貌,令人們耳目一新,使得沉澱於杭州百余年的建築商業文化,在新時期得到了發揚光大。這些融現代時尚及傳統風貌為一體的“騎樓”,形成特有的人文特征,形成西湖景觀又一道新的風景線。
鳳起路、青春路舊樓改建2000年以後,杭州的建築業又有了長足發展,建築的美觀性、地域特色、舒適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而,如何對現在仍占據著相當優越區位的舊建築進行景觀改造,已經成了人們的現實課題。而杭州青春路、鳳起路等道路的舊房改造,“一縱三橫”的市政規劃及其他樓房的調整,為今後市政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舊房改造的適時性,將原來底層改造成“騎樓”形式,一方面解決了鳳起路、青春路日益繁忙的交通堵塞問題,擴大行路面積,另一方面,對街區的美觀也起到促進作用。不僅人們行走方便,路人還可以避風雨、防日曬,使得沿街黃金地段真正起到了“黃金”效應,極受商家歡迎,對於本街區市場形象和商業繁榮增色不少。交通擁擠,路面需要擴大,加上某些舊房有礙觀瞻,如果將這些房屋拆除重建,成本會相當高。而因地制宜地將這些樓房進行利用,不失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