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宮前村的聖母山,古榕挺拔,綠樹掩映下的天後宮,顯得古樸典雅。天後宮供奉媽祖神像,因媽祖“暗助”清朝施琅率軍從這裡出師收復台灣而聞名遐迩。天後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東山縣風景區景點之一。
宮前村地處東山島最南端,村原名“平海”,天後宮處於村莊北部,人們習慣地認為村莊是處在天後宮的前面,所以村莊改名為“宮前”。村前是一個天然港灣,古稱平海澳,現稱宮前灣,是古今閩台通航港口,是當年施琅出師啟航的港灣之一。宮前村是東山縣的主要風景旅游區,游人眾多,主要景點是宮前天後宮和宮前灣。這裡有得天獨厚的旅游景觀,影視界常把這裡作為天然影棚,先後在此拍攝《八仙過海》、《海峽的呼喚》等20多部電影、電視劇。中央電視台四套攝制組專程到此,拍攝《施琅收復台灣》專題片,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播映。
據了解,天後宮始建於明代,占地面積3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多平方米,宮前廣場3500多平方米。宮前天後宮保留了明、清時代建築特征。宮廟具有閩南建築藝術風格,有“雙龍搶珠”,各種古代人物、花鳥、山水等精美的瓷雕圖案。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媽祖調查組考證,宮前天後宮是全省較早建立的媽祖廟。宮前有康熙帝御賜的匾額及不少古今匾額、楹聯。大門口為“天後宮”金字石匾額,殿內有“天上聖母”、“吸月吞江”、“海國慈航”、“福佑群生”匾額。楹聯有“聖德如天萬裡風波寧海國,母儀稱後千秋俎豆奠湄洲”;“系出湄洲吸月吞江靖海宇,祠鎮陵島慈雲法雨澤群黎”;“赫赫揚休倪天之姝,穰穰降福在水之湄”等。這些匾額和楹聯稱贊了媽祖對地方的庇佑貢獻。
據《台灣外記》、《靖海記》、《台灣通史》、《海上見聞錄》、《台灣地方史》、《台灣事典》等歷史文獻記載:從康熙三年(1664年)開始,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主張進軍澎湖、台灣,使“四海歸一”。施琅曾3次進軍台灣,因飓風所阻均無功而返。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經過嚴密勘察東山島地形和信風特點後,認為從東山島出海最有利於戰事,平海澳自然成為施琅的出師地點之一。6月13日,施琅舉行祭海、誓師儀式。6月14日辰時,船艦列陣,金鼓震天,戰旗飄揚,施琅率21000多戰將、200多船艦起航。清水師居上風上流,勢如破竹,一戰而得澎湖,繼復台灣,為統一祖國大業,建立了功勳。施琅將軍正確選擇了從東山島出師台灣的戰略,終於以較小的代價換來輝煌的戰果。我們至今讀到這段歷史,都不由地感受到當年將士出征時慷慨激昂之情。宮前灣作為施琅將軍平台出師地之一,永載史冊。
史載,當年施琅的將士有一部分駐扎在平海村(今宮前村)“天妃宮”附近,並設立營盤(指揮部)。據稱,施琅出師台灣前就曾在“天妃宮”祭祀媽祖。“天妃宮”廟前有一口水井,即使雨季,井水也不能供應百人飲用。施琅率水師到此地時,因將士飲用水困難而擔憂,便求助於媽祖。果然,不久井底泉水突湧,滿足了水師的飲水之需,後來這口井被稱為“萬軍井”。施琅將軍發兵時,向媽祖神像求簽,是“吉利”簽。施琅以這兩件“美事”鼓舞士氣,因而軍心大振。
施琅收復台灣後,向康熙皇帝奏請敕封媽祖,說媽祖“顯聖助戰”之功勞,康熙皇帝准奏,敕封媽祖從“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妃”晉升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後”。康熙差禮部郎中雅虎等奉御書到天後宮致祭。康熙帝還敕賜每年在銅山平海(宮前村)媽祖誕辰日(農歷三月二十三),供銀在天後宮前演十台戲,並敕賜御匾一塊懸掛宮裡永為紀念。至今,宮前村天後宮內仍懸掛著這塊康熙帝御賜的匾額。匾額為康熙二十四年立,木質,綠底金字,外框1.93米,高0.79米。匾額镌刻施琅的奏本和康熙帝差禮部郎中雅虎致祭的祭文。該匾額文物價值很高,被福建省文化廳選為福建“媽祖信仰民俗文物展”文物,於1993年底至1994年6月赴台灣台南鹿耳門聖母廟展出,進行文化交流。“天妃宮”因此更名為“天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