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化寺藻井
日期:2016/12/14 13:27:3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現存納爾遜博物館的智化寺藻井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於正統八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為家廟,後賜名“報恩智化寺”。“土木之變”王振誅族。英宗復辟後,於天順元年在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順六年頒賜藏經一部、經櫥兩座,供藏於如來殿。萬歷和清康熙年間曾重修。乾隆七年,御史沈廷芳奏請毀王振塑像。該寺主要建築自山門內依次為鐘鼓樓、智化門、智化殿及東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來殿、大悲堂等。寺內主要建築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獸鋪砌,雖經歷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畫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經櫥、佛像及轉輪藏上的雕刻,道勁古樸,藝術高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藻井
藻井是我國古代殿堂室內頂棚中最高級的做法。古人穴居時,頂上開洞以納光、通光、上下出入。以後出現房屋後仍保留這一形式。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藻井一般位於室內佛像的上方,呈傘蓋形,由細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有彩畫、浮雕。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
北京智化寺原有三塊藻井。分別鑲嵌在藏殿、智化殿、萬佛閣三組建築頂部。後兩方藻井樣式、圖案差異不大。藏殿藻井因下方建有轉輪藏,構圖上帶有濃郁的宗教氣息。
藏殿藻井
藏殿位於智化寺二進院西側,它是智化殿的西配殿。面闊三間。因殿堂正中立著一具轉輪藏而得名。這裡的“藏”為容納收藏之意。它是一個八面的稜柱體,每一面上都有45個長方形抽屜,一共360個,可收藏360部經卷,恰好與一年的天數基本吻合。過去,人們圍著轉輪藏走一圈就表示讀完了一年要讀的書。這是佛教信徒們為了盡快成佛盡早登上極樂世界想出的一個很直觀的簡便方法。這裡我們暫且不談轉輪藏堪稱一絕的雕刻藝術,也不談其佛教藝術,只講轉輪藏頂部中央的藻井。因為從整體來看,轉輪藏的頂部處理是最好的。它不僅在大家一眼能看到的表面,運用镂空雕、高浮雕、中浮雕、淺浮雕等多種技法來表現佛法無處不在,同時還利用了觀眾視覺上的隱約模糊感覺在轉輪藏頂部大作文章,使站在下面的人容易在心理上引起聯想,從而達到佛法至高無上的目的。
藏殿藻井是一個圓柱形的藻井,下方上圓。其結構自左右坨梁起向上斜出,斜板上遍繪佛像,上面琢卷雲蓮瓣各一層,再上有一圈圓板像個井口,板之隅角亦雕卷雲,其上有小斗拱五層,中央置圓板,書七字真言,內裡卷草、蓮瓣以朱、青、綠三色間雜相飾,別以金線,對比強烈,配合協調,應屬上乘。它的外沿是方形,以覆蓮形式層層遞升,至最高處突然變仰蓮,一尊毗盧佛像背西面東端坐於蓮心之上,面貌莊嚴豐麗,衣紋洗練流動,毗盧佛像頂部的天花中,飾以圓板式藻井。凸起的頂部與凹進的藻井,伸縮相對,相得益彰。極有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智化殿與萬佛殿藻井
智化殿在二進院,即一般寺廟中的大雄寶殿。東西三間、南北九檩,面闊18米,進深1450米,是智化寺的主要建築。萬佛閣矗立於智化殿北,與如來殿一底一樓。底為如來殿,即佛殿。如來殿佛像背後有東西二梯通樓上,即為萬佛閣。在這兩座建築中,各有一個精美的藻井,均系斗八式平面方型。井框外邊長4.35米,內邊長4米。它們的制作工藝精巧,結構復雜,是明代建築木雕的極品。每格之邊緣,飾卷雲、蓮瓣、供科,空檔內置“八寶”。內八角與井心之間的斜板上,環雕八條游龍,中央圓心一條矯健粗壯的團龍,盤繞垂首,俯視向下。整個結構,比故宮南熏殿的藻井還要大、還要美。但令人遺憾的是30年代藻井流失,至今已有70年。
以萬佛閣藻井為例,它共有八層。第一層是以中央圓形為團龍雕刻,上刻有龍雲盤繞,蟠龍銜珠,制作精美至極,也是藻井的最高一層。第二層是一圈七彩斗拱雕飾實物,以此代替斗八藻井的八角井,用高20公分的支條托住廈板和隨瓣枋的斗拱。第三層是八塊斜板,上雕升龍、降龍及卷雲,兼具雄健流麗之美。第四層是在內八角內側做卷雲蓮瓣的雕刻,它的外圍有八具三角形、八具菱形,雕有金岔角雲,岔角夔蝠等,均為金琢墨,瀝粉貼金。它的四個三角形拱科上也有雕刻。第五層是南北方向各兩條通長,四周方角有條形雲龍,雲水雕刻,模仿上述三角形內拱科雕刻,是五彩平身刻斗拱;第六層是四周天宮樓閣木模,象征天庭世界。每側7幢,四周28幢加角模4幢,共32幢。每側正對藻井中央軸線處為三滴水角重檐樓閣;第七層是卷雲卷水雕刻。第八層是放置藻井的佛龛。藻井井全部置於殿內大柁之上,大柁之底原為三排佛龛,下部為寶裝蓮瓣。萬佛閣斗八藻井造型獨特,並且八層斗拱都有獨特的裝飾,也是寺內結構最精美的部分,力度感較強,有一定的負重能力,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為我國藻井裝飾的極致精品。
國寶價值
智化寺是我國明代的著名木質結構的精品建築,整個寺廟的建築,沒有用一顆釘子,全部都是用木頭拼湊建起來的,歷經500多年,依然熠熠生輝。寺廟內的藻井是智化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國民間藻井藝術的最高典范,誠如華爾納給博物館的信上說:“在這個國家裡,看起來這是尚未遭到破壞的中國建築中最好的一部分。”他形容這座寺廟:“它的全部組合沒有用一支釘,木匠的工藝超凡……並且似乎還保有明代原有的金。”上面的金就是藻井中雕龍身上的貼金。最後他還再三叮咛運送的人“小心抹去藻井的封塵,但千萬別洗滌,因為它年代累積,已有一層柔亮的光澤!”
藻井在一般的建築裡是沒有的,只有宮廷、殿堂才有,一般是正堂頂棚上面的一種特殊裝飾,它既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特點,又是建築的精華和亮點。而智化寺的藻井在明代的藻井裡是非常有名的,它的制作工藝精巧,結構復雜,是明代建築木雕的極品。我國已故古建專家劉敦桢先生曾講道:“萬佛閣之藻井,金龍盤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
智化寺的兩個藻井被分別陳列在美國的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和費城藝術博物館。北京市社科院的閻崇年研究員1989年在費城藝術博物館曾看到了其中一個藻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當時就感到內心一震,這個藻井簡直太華美了。”他見過國內許多藻井,而智化寺藻井的確是我國建築藝術的一絕,它造件之繁復、層數之多堪稱我國“藻井之最”。
推薦閱讀:
千年蟄伏終南山的鳳凰古鎮
宜春大成殿修繕主體工程竣工
北京西山古道
爨底下村古建築群的明清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