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海後海塘始建於唐乾寧四年(897),東起巾子山,西至俞范嘉燮亭,全長4800米,塘面寬3米余,高9.9米至10.6米。後海塘上有五座亭子,從東至西,依次為巾子亭(滄桑亭)、安瀾亭、定海縣建城碑亭、鴻福亭、嘉燮亭。
巾子亭,位於巾子山頂。巾子山,海拔24.5米,因“山形卓立,形如巾幘”,故名。唐宋修築城塘,皆以巾子山麓為起點,藉山之基以固城塘。山上原有八面樓,為邑之官宦吟詩飲宴之所。此地也曾是張世傑磔卞彪之處。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軍迫近臨安(今杭州),宋將張世傑移軍駐定海(今鎮海)城守衛,元將石國英遣降將都統卞彪前來勸降,張世傑初以為卞彪扶助自己,於是擺宴山樓,盛情款待。席間,卞彪陳說勸降言詞,張大怒,割斷其舌,施以磔刑。其大義凜然,令人敬畏。
張世傑,南宋抗元將領,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少從元將張柔,後奔宋,因戰功升都統制。德祐元年(1275),元軍南下,張率部入衛臨安,收復浙西諸城,旋在焦山(今鎮江)江中大戰,失利。德祐二年正月,張駐定海(今鎮海),四月率軍入福建。與文天祥、陸秀夫等立趙罡為帝,聯合陳吊眼、許夫人等少數民族部隊,堅決抵抗。兵敗後,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堅持。景炎三年(1278),趙罡死,又立趙昺為帝,任少傅、樞密副使,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與元將張弘范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遇台風舟覆溺亡。
1987年,在山頂八面樓原址新建仿明石亭,單檐四方攢尖頂,名曰“巾子亭”。亭額镌有“南望崖山”四字,石柱刻有“碧峰獨秀鐘英烈,鴻藻重刊表赤枕”對聯。亭中植“宋太傅越國公張世傑紀念碑”一方,杭州書法家王京盙所題,背面镌刻清代甬上文豪全望祖撰《張太傅祠堂碑記》全文,由縣人周祥德書,內有“桓桓太傅來自臨安兮,手磔降人投之蛟關兮”等句,簡介張世傑磔卞彪經過。
2009年,廢巾子亭而重建八面亭,名為“滄桑亭”,亭高9.5米,底直徑6.2米,雙檐歇山頂,“宋太傅越國公張世傑紀念碑”仍植於亭中。
滄桑亭,意謂鎮海後海塘的巨大變化。原城塘外潮漲汐落,魚潛鷗憩的大海、海塗,今圍塘成陸地。倚著亭欄遠眺,令人萌生往昔滄海、今日桑田之詠歎。
從滄桑亭下來,往西,有“安瀾亭”。此亭其實不是建在後海塘上,而是建在塘下,背緊貼著塘壁,面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