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下杭商號建築群”概述
日期:2016/12/15 0:39: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福州鼓樓區的“三坊七巷”、“朱紫坊”和台江區的“上下杭商業街”,現已統歸“福州歷史文化名街管委會”統一領導。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拓寬、修繕、改造和開發工程,自台江區組織專家、學者及有關單位人員編纂《福州雙杭志》以來,經過10年的宣傳和准備,如今已排上了市、區兩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並開始付諸實施,力爭在5年內完成。省文物局已將4處“上下杭商號建築群”新增為福州市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即“羅坤記”綢緞莊、“鹹康”參號、“黃恆盛”布行和“生順”茅茶行。此外,尚有許多保存完好的著名商號未列其中。如下杭路的“德發”南北京果行、“恆和”錢莊、“何元記”糖棧、“怡大”土產商行、“華通”紗布行、“大興”酒庫、“大新”顏料行、“建東”商行和上杭路的“致遠”藥行、“中孚”藥行、“陳恆記”布行及隆平路的“元大”顏料行、“寶來軒”糕餅店、“元昌”藥行等等。(已被拆毀和改變原貌的不計在內)
現將已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4處著名商號建築群簡介如下:
羅氏綢緞莊
一生傾力“錢莊業”的羅氏家族,到羅端波、羅金城和羅勉侯祖孫三代,羅家已發展成為福州錢莊業和商業的首富。
羅金城有八子一女,八子中僅長子毂侯、六子梓侯、七子勉侯三房從商,其他各房多為讀書求仕,不問商務。羅金城去世後,羅家各個企業雖都有經理人,但多數企業由羅勉侯主持,僅羅坤記進出口商行由羅梓侯主持,羅恆和匯兌莊由羅毂侯主持。
位於下杭路181號的“羅氏”綢布莊或“羅坤記”綢緞莊的前身,是羅坤記進出口商行。經營業務范圍很廣,初期是向江蘇、浙江采辦紗、布、棉及紹興酒,後來另設一部向東北、華北如營口、大連、天津、青島、煙台等地,采購豆、油、高粱酒、干果、水產、干貨等大宗產品。從福州運往東北的則有各種土紙、竹筷、筍干等商品。羅坤記的生意是“向北不向南”,與華南各埠沒有往來。羅坤記進出口商行在發展過程中,曾自備有大木帆船二艘運送貨物,初期獲利甚豐。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炮火打斷了羅坤記進出口商行營口和大連的業務,之後,木帆船在三都澳附近被日機炸沉,後期業務雖然鼎盛,但多半虧本。1938年羅梓侯辭世時,進出口業務基本結束。
隨著時光的流逝,羅家後代縮小經營規模,以經營棉布、綢緞為主,更名為“榮華”棉布商行。老福州仍慕羅家在商界的名聲,叫慣了也稱“羅氏”綢布莊或“羅坤記”綢緞莊。這是清末建築,坐南朝北,共三進,從下杭路向南直通星河巷,占地面積約1120平方米。青磚外牆,石門框上部為民國初增設的石制券頂。第一進大廳,左右二層閣樓,貯藏貨物。進深6柱,木構梁架均在,建築格局和一些精雕細刻的構件還保存完好。在三進游廊卷棚梁架的下方,有一根十多米長的燈桿,燈桿上還有一些類似花籃或元寶形狀的雕構件,均用珍貴的楠木制作,是典型的中式傳統木構建築。羅坤記綢緞莊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市五金批發公司租用作為倉庫。
“鹹康”國藥行
清末民初,上下杭地區有中藥房近40家,而且國藥業大戶多集中在隆平路和上杭路一帶。最早的是隆平路的“元昌”藥行。其次是上杭路的“致遠”藥行,由王謂英主持行務,直接采辦四川地道藥材,抗戰期間曾盛極一時。再次是緊鄰“致遠”的“中孚”藥行,老板是長樂人陳幼鴻(1893—1974)。他先在營前鎮開設“鴻記”藥店,民國26年(1937年)遷上杭路開“德生祥”藥店,後更名“中孚”藥行。由經營藥材的小商人發展成為大型批發商。興盛時有藥工30余人。福州許多中小藥店都需向其進貨,是繼“元昌”、“致遠”後福州最大的一家中藥材批發商。
“鹹康”國藥行老板張桂榮(1894-1950),出身於閩侯縣上街銮浦鄉的農民家庭。年少時讀過私塾,進福州南街“大生春”藥店當學徒。他邊做工邊苦讀醫藥書籍,勤學苦練丸、散、丹、膏及飲片的制造技術。5年藝成後,自立門戶,先在上杭路開設“張乾泰”中藥材批發棧。該棧向川、滇、黔等省老產區進貨,講究“地道藥材”的質量和藥性。那時日本向中國傾銷大量“太極參”,因貨好價低,偶然的機遇使張桂榮在代銷中發了大財。後提倡國貨,他不搞日貨代銷,恢復了中藥材的批發和零售。在毗鄰隆平路之處又開設“華大”醫藥商店,並為病家配方抓藥。因隆平路藥店集中,競爭激烈,嗣後在下杭路口開“鹹康”國藥行。行名“鹹康”,寓益壽延年、安居吉祥之意,是邀請社會名流集思廣益後選定的,引人注目,迎合大眾心理的需要。
“鹹康”國藥行,為三層磚木結構的中西合璧建築。前店後坊,坐南朝北,大門左右設有櫥窗。店面裝修考究,外觀富麗氣派堂皇。招牌“鹹康”,請前清高層京官鄭孝胥書寫,並配對聯曰:“鹹寧資上藥;康樂晉同胞。”貼上九赤金箔,耀眼奪目。店內配有楠木制的茶幾、茶椅供病家和抓藥者休息。為了業務擴大的需要,張桂榮在商業繁華、靠近第一碼頭的台江汛,另設分行,經營范圍輻射閩江上下游各縣份,在地利上優於其他國藥行。此外,在香港設“福成泰”代辦莊,經營進出口業務。其弟張震華在上海負責“華記”商行,作為川、陝、甘、贛、浙及東北各地“地道藥材”的集中采購點,把福建土特產茶、菇、桂圓干、筍干、李干等運往上海,以貨易貨,販回參、茸、羚羊犀牛角、麝香、燕窩、珍珠等高檔藥材。
“鹹康”國藥行經營有術。一是重視宣傳。藥品包裝紙都印有“鹹康”招牌,參、茸等貴重藥品的盒裝美觀精致;利用店面櫥窗陳列本店秘制的“周公百歲酒”、“虎骨木瓜酒”、飲片及各地的名貴滋補品;擇吉日良辰宰殺活鹿,大造聲勢,以擴大影響和招徕生意。二是自制的藥酒、飲片嚴格遵循古法炮制,一絲不苟地按秘方的投料比例配制,對驗方秘而不宣,以防洩露。三是嚴格藥材分類、操作工序和滋補品等級界定,按質論價。四是注重售前和售後服務。為加快資金周轉,將購進的原藥改大包裝為小包裝,降低批發起點與批發價格,便利各中小藥店進貨。此外,開設名醫坐堂問診,對病家實行把脈、處方、配方、抓藥、煎藥、送藥等“一條龍”服務。
抗戰勝利後,張桂榮、張桂丹兄弟考慮到身後祖業傳承的問題,慎重物色其弟張震華和桂榮之子、畢業於浙江大學的張希珊,各自分管“鹹康”國藥行和“新業”進出口商行。叔侄配合默契,發展順利,聲譽日隆。
“黃恆盛”布行
黃家三代經商,第一代為黃瞻鳌、黃瞻鴻兄弟;第二代是黃瞻鴻之子黃如濤;第三代是黃瞻鳌之孫黃駿霖。經商50載經久不衰,在福州商界傳為佳話。
黃瞻鳌、黃瞻鴻兄弟分別生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和二年(1863年),福州南郊義序鄉尚堡村人,號稱“二百萬富商”,是福州幫的代表人物。父黃玉山原務農,後在福州人林裕源在上海開設的“林怡記”匯兌莊當司賬。黃瞻鳌13歲時,因其父的關系進入上杭街“林恆盛”染布行當學徒。他聰明好學,認真肯干,甚得店東林裕源的賞識。藝成後先做店員專事送貨和收款。他待客熱情,口訣計算精確,對各種布料染色應用何種顏料、用量、工時等都有精確的計算,很受店東器重,讓他負責染布行的管理。不久他應招入股,並結為姻親,主持行務。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林裕源辭世。黃瞻鳌就承接行務自營,將招牌更名為“黃恆盛”布行,該布行坐南朝北,前店後坊。為二層五扇三間的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建築,歷經百余年的歷史滄桑,至今猶存。他獨立經營後,業務發展迅速。初始,仍經營土布、染布業務,進而擴大到銷售各類布匹、綢緞紗羅與高檔商品,批發量占80%以上,成為布行的大戶。1924年黃瞻鳌在上海不慎腳部跌傷,臥床不起,與世長辭,享年63歲。
黃瞻鴻,少年時在私塾攻讀古文,文化程度較高。青年時,父因病返裡,他頂缺赴滬在“林怡記”匯兌莊工作。但他喜歡進入仕途,由其兄為他捐得廣東永安知縣之缺,後因糧庫失盜去任,回福州助兄管理“黃恆盛”企業。他社交能力強,常代表家族參加商會活動,成為福州商界的活躍人物。解放後,黃瞻鴻已屆高齡,尚能追求光明,與時俱進,正確對待土地改革與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參加工商聯的一些活動。1957年病逝,壽94歲。
黃如濤(1892-1941),乃黃瞻鴻之子,黃家第二代的守業者。他自幼聰明,甚得伯父賞識,作為子侄中的重點培養對象。較早隨伯父經商,顯露商才。伯父去世後,他挑起黃家總管的擔子,集商務、財務、家務權力於一身,善於團結叔伯兄弟,分工協作管理黃家在各地的產業。在經營上重視商業信譽、市場信息和商業道德,因而企業發展順利。福州第一次淪陷前夕,他把大批棉布物資疏散南平,被當局以囤積居奇論處,強行沒收,損失達20余萬元。他受此打擊,一氣之下胃部大量出血,於1941年病逝,年僅49歲。這時黃瞻鴻年事已高,遂選擇黃駿霖為第三代守業者。
黃駿霖(1911-1991),為黃瞻鳌之孫、黃如璧之子。他自幼好學,從英華書院考入燕京大學。20世紀30年代初畢業後,相繼在福州英華中學和上海聖約翰大學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目睹日寇在上海的暴行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1941年叔父黃如濤病逝,他遵叔祖黃瞻鴻之命,棄教從商,擔任上海“黃豐記”和福州“大興”酒庫經理。抗戰時期,工商業蕭條,家業每況愈下,黃駿霖慘淡經營。抗戰勝利後,他經叔祖同意,對家業進行改革,於1948年開始收縮在滬企業,改黃氏大家族“共財同聚”為各房“分產分居”。
福州解放後,黃駿霖參加市工商聯籌備工作。1950年至1952年間,他被推舉為民建福州市分會和市工商聯籌委、市民建專職秘書長。1955年應聘為福建師院教授。翌年因工作需要調回市民建任主委,並當選為福州市副市長。1991年病逝,壽80歲。
“生順”茅茶行
福州是全國聞名的三大茶市之一。自清鹹豐(1851-1861)年間以來,福建以花茶飲譽海內外。省內茶市以福州為中心。當時茶商大部分集中在南台上下杭地區,多為茶商大戶,他們資金雄厚,茶葉質量上乘。歐陽氏的“生順”茶棧是其中之一。
“恆元堂”茅茶幫的“生順”茶棧,是長樂九都桃坑歐陽姓氏家族於19世紀末開設的。清光緒(1875-1908)年間,京官盛行以香花熏窨制作鼻煙,引為時尚。北京鼻煙商“汪正大號”將鼻煙運抵福州,然後轉口長樂窨花加工。歐陽家族為增辟經營項目,用小批量綠茶熏窨花茶獲得成功,以色、味、香兼有備受北京等地官員和上層人士的青睐,在京、津試銷,很受歡迎。隨著名聲鵲起,營業規模不斷擴大,“生順”茶棧大批量生產,成為北京、華北、東北等地的暢銷貨,銷路日旺,獲利甚豐。京、津、滬、皖在北京的“泰隆”、“聚義”等茶商,接踵來福州設茶莊、立分號;同時也在長樂窨制大宗花茶,促進了當地商人積極創辦花茶企業。
“生順”茅茶行兼茶棧的老板歐陽康,字玉良。原祖籍江西吉安,後遷居長樂,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少時當過學徒,後繼承祖業,精心經營,為占領福州花茶加工市場,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長樂移業在福州下靛街(下杭路西端)辦企業。選購閩東上等茶葉,配置全套機械設備產出的花茶,在50余家茶葉廠商中獨具特色,引來大批客商到此采購或加工。“生順”茶棧十分重視產品質量,在茶葉生產過程中,從揀篩、焙烘、窨花、起花、勻堆、裝條等道道工序把關。“生順”茶棧生意日隆。在福州,茶商有本地幫和客地幫之分。本地幫實力大,年銷量十余萬擔,其中“生順”茶棧占五分之一,號稱“茅茶幫之王”,成為福州茶商中的最大戶。
“生順”茶棧經營特色是:每道工序嚴格把關,保證產品質量,還為客戶提供食宿及儲存茶葉的倉庫。為了占領華北、東北的花茶市場,歐陽康還把子弟派到京、津、滬等口岸設莊,並經營錢莊和輪船公司,便於貨款匯兌和茶葉運輸。經營業績如日中天,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東南亞、香港相繼淪陷,加上國民黨官僚控制的“中國茶葉公司福建辦事處”和“中國揚子茶葉公司福州分公司”壟斷市場,沖擊了福州民營茶幫,“生順”茶棧的外銷幾乎停頓,銷售額下降。1942年,歐陽康在生意難以開展、疾病交加中逝世。歐陽家族失去了主心骨,子弟各謀其業,企業一落千丈,處於歇業狀態。抗戰勝利後,家族中的部分子弟重操舊業,分別在中亭街、下杭街開了“一枝春”、“第一峰”和“阜興春”茶葉商店。除繼承“生順”茶棧的傳統制法外,還十分講究茶葉包裝。鐵盒、鐵罐分為圓、方、長、扁,印有美麗的圖飾,成為饋贈親友和交際的佳品。
歐陽康熱愛祖國,富有正義感和民族氣節。抗戰爆發後,他將自家經營的“乾泰”輪船公司所屬的“鎮波”、“海鄒”、“澳江”3艘商船沉沒於閩江口,以阻止日寇進攻福州。在他的默許下,由其子歐陽天定籌措,1938年8月由中共福州工委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福州隊部”在下杭路“生順”茶棧內秘密正式成立,隊長為鄭挺,副隊長即歐陽天定。他一家有5人先後參加中共地下組織或中共領導的外圍組織,如歐陽天年、歐陽瓊、歐陽秀等,都得到他的支持。“生順”茶棧作為中共地下組織的活動據點,自始至終在歐陽康的保護下,安全無恙。
1941年4月,日寇第一次侵占福州。歐陽康稱病拒絕出任日偽控制的“福州總商會”職務,表現出他崇高的民族氣節。翌年4月,他病逝於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