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代建築空間的文化源頭
日期:2016/12/14 13:18: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北京國子監建築
近日,清華大學教授張傑的新著《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從古代天文學、文化地理等多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空間文化的主要源流。哈佛大學教授彼德·羅為此書作序,分析了該書的內容特色和學術分量,並介紹了諸多城市建築方面的著作。本報刊登了刪減後的部分序文,以飨讀者。
中國古代城市與建築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一直是很多西方和中國學者研究的課題。近年來,這方面的著述就包括了夏南悉(NancySteinhardt)的經典著作《中國都城規劃》以及傅熹年等編寫的《中國建築》。相對而言,朱劍飛所著的《中國空間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一書,雖然概括的總體范圍沒有那麼全面,但卻細致探討了北京的空間傳統。學術刊物發表的關於中國傳統聚落的建築特色的案例研究更是異彩紛呈。事實上,當代的研究已取得卓越的成果,如鮑爾·惠特利(PaulWheatley)的鴻篇巨著《四方之極——中國古代城市起源及特點初探》和丁山探討天文考古、歷史地理等內容的《古代神話與民族》等。但就建築而言,中國營造學社於20世紀30年代的研究工作以及梁思成隨後出版的《圖說中國建築史》從總體上對古代建築進行了追古溯源。實際上,張傑的這本書可歸為對中國遠古建築與城市形態的研究范疇,該書並不是對歷史的敘述,而更多的是對形成中國古代建築空間的文化源頭、准則以及內在邏輯的思考。所以,本書在研究視角和論證方法方面頗為新穎,其中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見解。
我初次注意到張傑對這一課題的興趣是在20世紀90年代。一次我們一同出北京,到清西陵去考察。我們興致勃勃地沿陵區建築群的軸線觀察了建築、構築物、自然景色的精確組合、對位並共同形成精彩景觀的現象,而且隨著人們走近建築,這些又都會隱去。之後,張傑根據30度與60度視域角度的假設,在北京國子監建築群為我們示范了同樣的構圖規律。如張傑本人在書的後記提到的,他在《建築學報》上發表了論述更完善、詳細並配有精彩插圖的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空間透視現象的論文。那篇論文在研究與表達等方面奠定了此書的取向,特別是其豐富與精確的插圖和數據資料。
為了界定和描述他所說的“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張傑研究了很多文獻及相關注釋與觀點。他的核心論點是:中國空間布局與晷影觀測密切相關,晷影觀測是“十二律”形成的基礎,它影響了古代的歷法和禮制系統。“十二平均律”源自音樂,是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平均半音的一種律制,其中每兩個相鄰半音的頻率之比都一樣,前一個半音的頻率是後一個半音的1.05946093倍。因此,所謂“音律”(tempering)就是微調整音度之間的頻率,使音度相協調。十二平均律和綜合中全音律等調音系統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
在本書的一部分中,張傑深入探究了風水哲理與實踐知識,有條理地揭去了籠罩在風水術上的迷霧及其迷信的外衣。為此,張傑分析了《魯班經》等古籍資料。他還闡述了傳統繪畫中暗藏的控制線以及其他設計規范,從而進一步延伸了他先前提出的論點。
綜上所述,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發人深思的書。書中琳琅滿目的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猶如昔日的工程則例。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無疑都將成為研究中國城市與建築空間傳統不可或缺的學術作品。
推薦閱讀:
聖地:塔布林贊康
陝南傳統民居
福建漳州趙家堡
重慶大足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