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臨海規模最大的白鶴大帝行宮

臨海規模最大的白鶴大帝行宮

日期:2016/12/14 13:13:3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探訪臨海河頭鎮的4處宗祠後,我們得“叩見”白鶴大帝——3座與白鶴大帝有關的古建築。

    在天台,有個緊靠104國道的白鶴鎮,這個鎮以“白鶴”這吉祥之物來命名,那麼白鶴大帝是何方神仙?為何在“凡間”的臨海有受到如此高的禮遇?

    南山廟的白鶴大帝

    在河頭鎮馬家灣村西南約100米的山邊,這裡敬奉著一座白鶴大帝。

    此地離天台縣界很近,記者猜想可能跟宗教之地天台山有著某種隱秘的聯系。

    這座小廟占地只有七八十平方米,處在深山中。

    南山廟有三間殿,南端接建一間,成四間面,三架抬梁,四柱五檩,明間四根木質圓柱,成梭柱形。從北次間靠山牆前金柱上,記者看到刻有“岙裡居信士吳允賢……”所署時間為“康熙四十七年”。

    “南山廟雖規模較小,但建築年代明確,在現存民間廟宇建築中年代較早,建築時代風格也較明顯,是研究民間地方信仰的重要實物資料,有較高文物價值。”臨海市博物館館長徐三建說。

    規模最大的白鶴大帝行宮

    探訪隊員來到永豐鎮石鼓村,遠遠見到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是祠堂式的。徐館長說:“這就是白鶴大帝的行宮。”

    據有關史料顯示:行宮南向偏西,占地面積460平方米,前後二進,左右設廂房。第一進門房為五開間,明間後檐設戲台,戲台用四柱,施簡易藻井,歇山頂。

    記者進入時,看到戲台上擺了一台大電視機,村民們在廓沿下觀看。另一側,有幾位阿婆在喃喃念經。

    第二進為正殿,也是五開間,明間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後單步,次、梢間都用中柱,穿斗結構。廂房全是二層樓,各四間。正殿與戲台之間有天井。

    “白鶴大帝在台州及臨海古代民間信仰中較為流行,在臨海眾多奉祀白鶴大帝的廟宇中,這是規模最大、保存也是最完好的一座,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文化意義。”徐館長說。

    據一位年長的村民回憶,現存建築為二十世紀20年代重建,從建築風貌來看,戲台及正殿部分構件仍保留著晚清特色。

    龍翔廟內有兩塊宋代石碑

    在同為永豐鎮坊前行政村邊的自然村東村村口,記者看到白牆圍築的廟宇,這就是龍翔廟,這裡也奉祀著白鶴大帝。也就是說,在這個鎮,有兩座白鶴大帝廟。

    離廟不遠處,立了一株枝桠光禿禿的樟樹,還架有兩只高音喇叭,記者好生奇怪,向路過的一位老伯打探。原來,此樹被雷辟了。

    據資料顯示,龍翔廟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43平方米。舊稱白鶴殿。

    探訪隊員從正門進入廟內,見塑像完好,香煙袅袅,但廟內卻不見修行人,可能遇有佛事外出了。

    大殿有三開間,硬山兩坡,為五架抬梁,次間中柱分心,穿斗式,七柱八檩,明間梁架上存有一根小方木,上書墨寶“大清嘉慶二年丁巳孟秋,合地士庶人等重建”字樣。

    在天井,記者見到三塊古碑,其中有兩塊宋碑,一塊清碑。宋碑之一為《靈康廟碑》,系紹興五年(1199)石公孺撰寫,高1.8米,寬0.93米,厚0.14米;另一塊為《重修靈康廟記》,系紹興慶元年(1199)許興裔撰寫,高1.79米,寬0.92米,厚0.18米。清碑高2.08米,寬0.74米,厚0.09米。據晚清黃瑞《台州金石志》記載:三碑原在東鄉白鶴山,後來移白毛岙底甑山,嘉慶七年(1802)年沈河斗移至坊前白鶴殿。屋脊改為琉璃飾,門上有“翔龍廟”的匾額。

    “龍翔廟雖規模不大,但兩塊宋代石碑的文物價值較高。”徐館長說。

    我們來到一塊很小的小花園,地上長有綠油油的草,生機盎然。 

    民間信仰白鶴大帝之謎 民間為何信仰白鶴大帝?

    記者查到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周琦撰寫的《東瓯大禹信仰考》:“古越的民間鳥神信仰,實質上具有自然崇拜的原始圖騰性質,屬於自發階段。隨著中國佛教的傳入,中國道教亦深受影響而進行‘神道設教’。因而民間的鳥神信仰,也隨之進入自覺階段。在後東瓯時代眾多的鳥神信仰中,其主流除“鳳”外,即是“鶴神”信仰。今台州、溫州、麗水等尚有不少‘鶴神’以台州居多。”

    由此可見,這種信仰從神鳥白鶴而來,而白字代表純潔,鶴有飄飄欲仙、騰雲駕霧之意,喻示神仙。

    周琦先生說,鶴神信仰的另一源頭,即“白鶴大帝”東漢方士趙炳。據《後漢書·方術列傳·徐登傳(附趙炳傳)》載:趙炳,字公阿,東陽(今金華)人,善越方(禁咒)。曾入會稽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傳道,章安令華表“惡其惑眾而殺之”。其遺體自章安溯流至臨海桃渚白鶴山,臨海民眾於白鶴山為建“靈康廟”祭祀之,因頗有“靈驗”,故俗稱“白鶴大帝”。

推薦閱讀:

精美絕倫的潮州己略黃公祠

中國的清真寺

陳家祠堂古建築一絕——藻井

合肥古建築代表 李鴻章故居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