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廣教寺雙塔
日期:2016/12/14 12:42:3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廣教寺雙塔位於宣城市區之北、敬亭山南麓,距區約3公裡,是國家森林公園敬亭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文物古跡,1956年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教寺雙塔始建於北宋紹聖3年,為一對並肩比立,獨特罕見的方形古塔。唐宋的詩人有很多描寫這裡的景物詩篇,現在是宣州的風景區。
廣教寺雙塔是國家森林公園敬亭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文物古跡,1956年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東西對立,相距26.9米。形制相同,均為仿木樓閣式磚塔,7層。塔頂殘損,殘高均為17米余。平面呈四方形。東塔底層塔身南北長2.63米,東西長2.62米;西塔底層塔身南北長2.35米,東西長2.34米。塔身建於規整的磚砌基礎上,現有基座下面為砌磚疊澀大方腳,磚下為夯土填層。雙塔外觀挺秀,由下而上逐層遞減,輪廓微有收分。塔身底層三面開門,2層以上均四面開門。塔內為空筒式,每層原有樓板和木梯扶手。塔身大部采用走磚砌造,內壁下層大約每隔半米左右置板狀木骨層。兩塔每層有腰檐平座。柱、枋、斗的作法都反映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塔的每一面以間柱分為3間。中間為圓拱間,兩側設破棂窗,隱出貼頰、腰串等仿木構件。轉角圓形的角柱有卷殺、側腳,闌額上設補間鋪作一朵,出華一跳。2層在補間鋪作的兩旁正中有心柱2根,尚保留唐代的做法。角柱上有轉角鋪作,各層塔檐磚砌疊澀和菱角牙子,出檐由斗承托。檐上平座用疊澀磚砌成,間壁上裝飾磚雕蓮壇坐佛像尊。這種沿用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宋塔在中國現存古塔中極為罕見。
有關廣教寺的歷代修建情況,史志記載甚少,且多支離破碎,文簡意略。而對雙塔的修繕,史料中未提只字。唯從嘉慶二十年(1815)《寧國府志》卷首的“敬亭山圖”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梅清雙塔畫可知那時雙塔已沒有頂剎。可見幾百年以前,雙塔的頂剎已毀,一直沒有維修。1988年,國家對雙塔進行了修繕,由於沒找到兩塔塔剎的原狀資料,根據文物修舊如舊的維修原則,修繕時,仍保留了塔剎的殘破現狀,只對危及塔體安全的塔身進行了現狀加固和部分復原維修。宣城民間很早就有一個傳說:相傳雙塔是兩個兄妹神仙一夜建成,由於土地菩薩學雞叫,兄妹倆認為天快亮,塔未收頂就匆忙走了,故雙塔一直沒頂剎。其實,雙塔是佛塔,即高僧的靈墓,江南雨水多,任何佛塔都不可能沒頂剎,這個傳說只能說明雙塔損毀之久遠而一直沒有修繕。
雙塔在我國佛教建築遺物中留存甚少,現存宋代雙塔實物中,像廣教寺雙塔全國僅一例。現知雙塔有廣州廣孝寺雙鐵塔,體形很小,不能上人;浙江杭州靈隱寺雙石塔、江蘇蘇州羅漢院雙塔、福建泉州開元寺雙石塔都是平面八邊形;雲南昆明大德寺雙塔是方形,為明代建築,外觀為出密檐式,不能上人。宣城廣教寺雙塔的重要特征,是采用了方形平面及直井式塔心室,並保存了自漢、晉、南朝及唐、五代傳統佛塔的古意,同時,它又是可登臨的此類雙塔的最早實例。
推薦閱讀:
歙縣許國石坊
樓蘭玉斧
鄭州新建仿古城牆數處“咧嘴”塌方
南唐皇宮遺址藏身南京新街口戶部街一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