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古建築精華:大陽湯廟

山西古建築精華:大陽湯廟

日期:2016/12/14 13:17: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山西古建築精華:大陽湯廟

    澤州縣大陽鎮,古稱陽阿,相傳夏商之時為“典祀”之地。澤州縣大陽自古就是鐵的重要產地,經久不衰的冶鐵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大力發展,各種各樣的商鋪鱗次栉比,使之成為商業大鎮。如今,大陽鎮留下眾多的元明清時期的建築及民居,其中,外表樸實、周身溢出游牧民族粗犷性格的湯帝廟最為著名。它也是晉東南原有200多座成湯廟宇中,名氣最大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月9日上午,記者驅車前往澤州縣大陽鎮西大陽村,聆聽75歲的吳成富老人講述湯帝廟的故事。

    “明三暗七”的建築

    湯帝廟位於大陽鎮西大陽村,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南北長64.95米,東西寬46.75米,占地面積約3036平方米。由南至北依次順坡建有:戲樓、山門、中門、成湯殿(正殿)。

    山門約10米高,建在一處砂石台基上。在山門院內的西廂房裡,看廟人吳成富正與一名老伙計切磋棋藝。吳成富今年75歲,曾任村支部書記,也當過教師,因有文化,2001年不當村干部後開始負責看護湯帝廟。

    見記者到來,吳成富介紹說:“中門很少開啟。現在只有農歷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及六月初六祭祀湯帝時,才打開中門。”

    “成湯殿是湯帝廟最為精華之處。”吳成富指著殿檐上的一個粗壯的木質大梁問道:“知道這根梁是什麼材質嗎?是荊木的!”看著記者疑惑的目光,他解釋道:“就是用來編制籮筐的荊條木。”

    這根大梁粗約3米,長超過20米,由三段荊木連接成,上繪有黑白相間的回形圖案。兩根檐柱支撐於大梁的接口處,將這根粗大的荊木大梁穩穩撐起。“這些木梁幾乎沒有什麼修飾,只是稍加砍鑿就用上了。”這些幾乎保持原生態、自然彎曲的荊木材質在成湯殿隨處可見。

    “中國建房講究個梁對梁、柱對柱。”吳成富掐指算到,“成湯殿共有7間房,本應該用16根柱,可是老祖宗只用了8根!”原來,成湯殿不僅內部框架結構奇妙,還是一座“明三暗七”的特殊建築。建在巨大台基上的成湯殿,由於外面兩根檐柱的分割,使得前廊乍看為三間。其實,正殿裡還有兩根暗檐柱,將大殿真正分為七間,正中的三間明間為湯帝殿,東西的兩間分別為佛祖殿、老君殿。“設計者巧妙地借正殿檐下的荊木大梁轉移受力,如此一來柱的數量就減少了,就使成湯殿外看明闊是三間,內裡實用是七間。”吳成富說,這種建築工藝學名是減柱、移柱造工藝。

    運用減柱、移柱造工藝的目的又是什麼?“殿堂裡邊或外邊,本來每根梁下面都有一個支柱。減柱造就是把柱子減少,使可利用空間更多些。”記者從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古建築專家張廣善所著的《古建覽勝》中找到了答案。他認為,這是古代建築在金元時期的一個重大突破。

    成湯殿內室的做法也很特別,在本應是後牆的位置上,卻換成了一條大額枋,以此為支點托舉起乳栿,同時又向後支出另一架乳栿。“這種做法既增加了房間的進深,又減少了室內柱子,有效地解決了空間不夠寬敞的問題,應該說是不錯的創意,是減柱造在應用中的發揚光大。”張廣善認為,建造者將殿後牆既作為殿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兼起封護廟宇的圍牆功能。此舉也可謂頗具匠心。

    斗拱間曾長出靈芝

    元代是我國木結構建築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這個時期承接了宋金的一些做法,斗拱不僅變小,且梁架中多用加工較為簡單的自然木材。雖然從這些特點就可斷定,減柱造工藝下建造的成湯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但其確切的創建年代至今仍然成謎,後人只能從一些史料中推測其修建年代。

    吳成富說,在正殿荊木大梁下的壓梁板上,有“大元至元拾柒年(公元1280年)重修正殿”的字樣。這根已歷經風霜雪雨的大梁,似乎告訴後人,成湯殿最少也有732年的歷史。

    然而,從一些保存下來的史料看,成湯殿的歷史絕非僅限於此。據《山右石刻叢編》載:“大陽成湯殿自乾德五年我祖劉公之所建也,寥寥數百載,風雨浸壞……遂命工匠重加修崇……時宣和元年歲次己亥九月十一日。”從文內可知,成湯殿始創於宋乾德五年(967年),並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修,後在金初為兵火所毀。在湯帝廟的蟲王殿西院牆上,有塊刻於明萬歷七年的《重修湯帝廟東廊房記》碑載:“殿懸匾額大元至正四年並脊有記”。結合其脊剎吞口間題牌上的“至正”字樣與主體風格等分析,可確定其應為元代遺構。

    成湯殿屋頂為筒板布瓦覆蓋,前後坡屋面綠琉璃方心三個。正、垂脊除大吻、吞口為孔雀藍琉璃質地外,全部為綠琉璃手工捏花制品。琉璃瓦件與琉璃脊、獸的運用,突出了主殿在整個建築群中的等級,同時也賦予其應有的裝飾效果。屋面翼角斜立的傧伽,垂脊尾部的掛尖吞口,垂獸、大吻下部由二枚、五枚勾頭組成吻、獸座,這些處理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晉東南地方色彩。

    在長達20多米的荊木大梁上,外置斗拱13處,內置斗拱11處。說起斗拱,吳成富馬上想起:“在宋代時,這斗拱上還長出過靈芝。”

    據吳成富說,長出靈芝的地方,就是從成湯殿由東往西數第六個斗拱與荊木大梁之間。他看記者心存疑惑,於是來到一塊《重修成湯殿宇記》的石碑前。這塊上刻“宣和元年歲次乙亥九月十一日,彭城劉泳記”的石碑提到:“大陽成湯殿內芝草序並詩。"序”,成湯殿重建工畢,忽而靈芝生於梁間……“據吳成富說,這是收錄於《山右石刻叢編》中的宋代劉泳《湯王殿芝草碑》內容。這塊後人用拓本臨摹出的石碑,確實記載了成湯殿長出靈芝的這段“奇聞”。他還說,這段奇聞還被收錄於《澤州府志》《晉城縣志》。至於為何能在大梁上長出靈芝,不得而知。

    在吳成富眼裡,湯帝廟稀奇之物甚多。在成湯殿前,原來還有一株“高八丈粗數圍的千年古柏”。不幸的是,這柱木質成紅色的“血柏”,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砍掉了。

    祈雨最為靈驗

    商朝湯帝自古被視為雨神化身,歷經千年滄桑的大陽湯帝廟內,至今留有大小石碑22通,多與祈雨有關。

    少時曾目睹過祈雨過程的吳成富說:“祈雨過程既嚴格又復雜。”他說,大陽祈雨時,必須擇黃道吉日,人數為48人。更為苛刻的是:這48人必須是“水命”,“就是說這48人的名字中,還得帶"水"字,比如說"水根"、"水旦"等。”求雨當天,選好的48人均頭戴柳條扎的帽子,光腳、懷抱48只空水瓶。祭祀完畢後,48人再到指定地點取水。“空水瓶被雨水灌滿後,48人將裝滿雨水的48只水瓶供奉成湯殿48天,以感謝湯帝降雨福澤眾生。”當時,每逢祈雨,西大陽及附近村子的村民都要一起來湊熱鬧。因祈雨儀式,後來在當地就逐漸演變成廟會。

    據吳成富說,在元代,大陽湯帝廟設有求雨水擎,明清兩代還專設“水官”來組織管理祈雨活動。

    雖說成湯信仰在大陽及周邊地區有深厚基礎,但大陽並非成湯祈雨文化的中心。眾所周知,從湯帝廟數量來說,陽城縣位居全國之首,現存的湯帝廟有62座,其中尤以桑林湯帝廟最為有名。經專家考證,桑林湯帝廟極有可能就是商湯祈雨故事的發生地,並形成以陽城析城山為核心的“成湯祭祀文化圈”。

    歷史上,以陽城析城山為中心,成湯祈雨文化向四周擴散,河南濟源、武陟、修武、沁陽、林州等地均有湯帝廟。而在省內,南起陽城、澤州,北至太谷、文水都有湯帝廟。如今,在陽城縣析城山湯帝廟中發現的一通刻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的《湯帝行宮碑記》中,詳細列出晉、豫兩省二十一縣(州、府)湯帝行宮八十三處。這些史料,大致勾勒出成湯祈雨文化輻射晉豫兩地的范圍。

    盡管如此,吳成富卻始終認為:“大陽湯帝廟是晉東南地區最靈驗的祈雨場所。”他的理由是,只有祈雨靈驗,湯帝廟的香火才能延續,並在各朝歷代得到修繕,使之成為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元代建築之一。2006年,大陽湯帝廟被命名為全國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東方古堡”——桃坪羌寨

資中的古城牆·城樓

青州三大名宅風韻

東陽木雕基本知識介紹之木雕溯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