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邯鄲邺城遺址北朝壁畫

邯鄲邺城遺址北朝壁畫

日期:2016/12/14 13:10:1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北朝壁畫

   壁畫被稱為“牆壁上的藝術”,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提起我國古代壁畫,浮現於人們腦海的必然是充盈大唐氣象的敦煌壁畫,其浩如煙海,讓世人驚歎沉迷。然而,有誰知道,在河北邯鄲邺城遺址發現的一系列北朝壁畫則以其獨有的時代特色和超然的畫風,卓然而出。它們猶如一幅幅時代的生動畫卷,穿越千年,為世人傳遞著來自北朝時期特有的時代密碼。

    1989年,磁縣灣漳村北朝大墓壁畫出土,在中國考古界以及藝術界引發了巨大的震動。有專家觀之感歎不已,“壁畫之巨,內容之豐富,技藝之精湛,氣韻之生動,藝術水平之高超,前所未有!”那時起,世人的目光開始聚焦這座神秘的北朝墓葬:墓主人是誰?那些滿壁風動、奇偉瑰麗的畫卷,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邺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東魏北齊時期,邺城人口充盈,那裡居住著皇親國戚、貴族官僚和平民百姓。往來其間的不僅有西域的突厥等少數民族,還有來自中亞的粟特、波斯等外國人在城內長期居住。當年,那裡商賈雲集,奇珍匯集,堪稱中國北方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性大都市。

 

    距邺城遺址西北方向約5公裡處的磁縣境內,被證實為歷史上的皇家陵墓區,灣漳村北朝大墓便是其中的一座。

    1958年以來,灣漳村村民因為建房造路需要大量取土,在村子附近曾有一座原本高大的土丘,漸漸被夷為平地,後來突然塌陷出一個大洞。村民們發現洞內有很深的積水以為是口古井,便把洞口整修成一個簡易的井台,用積水來澆灌附近的菜地。後來又有3戶人家在“古井”旁邊建房造院。就這樣,村民們與“古井”生活了28年。

    在1986年,邺城考古隊來到灣漳村調查時,發現了這口“古井”的真實身份。考古隊員通過塌陷的大洞,看到巨大的井壁內積水面以上繪有彩色的壁畫,從而斷定,這口與村民們相依為命的“古井”竟然是一座千年古墓。次年,考古隊開始對這座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1989年春天,我作為考古隊的一員進駐磁縣灣漳村,並清楚地記得,考古隊租住的大院門前,有座簡易的小橋,橋下流水潺潺,非常悅耳,頗有詩意。人們上下工地,都要走過這座小橋。古墓發掘現場,人們永遠都在緊張地忙碌著。

    現場的考古人員和臨時雇傭的民工有數十人。長長的墓道兩側那一層層的土台上都站滿手拿鐵鍬干活的人,挖到深處,一鐵鍬土都需要數人合作,才能倒到地表。壁畫的清理、揭取和資料搜集交叉進行。考古人員有清理的、照相錄像的、繪圖的、揭取的,干得熱火朝天。

    至今,在我的記憶深處常常浮現出一個場景:那座總長約52米、深約10米的大墓,在那個小小的村莊的襯托下,顯得巨大無比,神秘莫測,仿佛在悄聲地講述著千年前的故事。

    據說,那座大墓原來的墳丘就有25米高,直徑也有100米,像座人造小山。墓南還有寬約15米,長約270米的神道。神道東西兩側,排列放置高大的石刻人像,祭祀用的享殿台基范圍超過了2000平方米。

    這種規模和布局,顯然是北朝時期的一座帝陵,顯示著皇家的威嚴和氣派。究竟是誰的墓葬呢?尋找仍在繼續。

    古墓葬距地表4米以下便是滿滿的積水,很多壁畫就在水裡泡著,清理起來難度很大。抽水機不停地工作,工地上彌漫著揭取壁畫所使用的稀料和樹脂的味道。

    壁畫去濕,需要火烤。點燃的木炭裝在大鐵籠裡,太陽當頭,腳下泥濘,幾個年輕人吃力地抬著鐵籠子,調整著與壁畫牆面的距離。炭火烤著壁畫,也烤著抬籠子的人。看著牆面潮氣已去,工作人員馬上塗樹脂,貼紗布,然後分割、剝離。

    墓道兩側的地面上,負責安全的人員,眼盯著牆體,走來走去,看是否出現裂縫,是否存在危險。然而,危險無處不在,防不勝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