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祠的現代神韻
日期:2016/12/14 13:11:5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梅氏宗祠己矗立在村裡200余年。
梅氏宗祠內景。
在安遠縣,有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小村落,村落裡有一座建成了200多年的宗氏祠堂。雖歷經滄桑,但祠堂卻保存完好,不僅成為客家文化發展的古老見證,還成了當地村民的精神家園。這個祠堂,就是位於該縣三百山鎮梅屋村的梅氏宗祠。近日,記者慕名前往探訪。
現代村落文韻古祠
從安遠縣城出發,乘車半個小時便到了梅屋村。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村道、嶄新別致的住宅群樓,村中綠樹掩映,小河潺潺穿村而過,呈現出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猶如一幅色澤鮮艷的山水畫。
在村主任梅常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靠近省道邊的活動健身廣場,只見這裡器材齊全,空間寬敞,一座白色涼亭撐出了一片陰涼,不同顏色的鵝卵石鑲嵌的健身道宛若花邊,裝點著水泥鋪成的舞池,讓人倍感精神。
廣場的前方就是梅氏宗祠。在一片整齊劃一的小洋房中,宗祠顯得格外搶眼,這座頗具歷史特色的建築外觀大氣凝重,造型簡練,完整保留了當初建造時的石制結構。氣魄恢宏的祠堂大門流檐翹角,古色古香。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兩側精致的梅花圖及門口兩只莊嚴肅穆的石頭獅子,門前立著24根筆直的大理石柱。
從房頂、柱子等處的彩繪圖案中,可以想象當年這座祠堂的輝煌:青磚黛瓦、精美雕刻、宗室族譜、匾額文墨,走進祠堂,看著眼前歷經風霜的一根根木頭、一塊塊青石,看著族譜上的一個個名字和一幅幅畫冊,歷史仿佛就在眼前鋪陳開來,也讓這座百年古祠文味盡現,古韻十足。
歷史淵遠人才輩出
“說起祠堂的淵源要追溯到元朝。”村裡的一位長者向記者介紹了梅氏宗祠的歷史。梅氏祖宗梅受三背井離鄉,攜帶家小遷移至安遠縣新田半梅屋崗(三百鎮梅屋村)安居,迄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梅受三生有三子:長子早逝,次子名必忠,三子名必信。兄弟同心協力,共創基業,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共建孝友堂(梅氏宗祠)一棟,到現在已有200余年。
據了解,梅氏宗祠初建時,只有三棟房和一個大沙池及門面牌坊,梅氏後裔於1935年在宗祠左右兩側加建三間廂房,使整個宗祠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迄今仍保持原貌。
在正堂兩側設立的農業陳列區,展示著上個世紀的生產、生活用品,比如風車、蓑衣、推磨、犁等。更吸人眼球的是梅氏的文化遺產及歷史沿革,牆上掛滿了快失傳的民間文化及三百山梅氏歷史名人圖片及簡介,厚重的文化底蘊,讓古祠宛若一個活生生的文化歷史標本。
梅氏宗祠的整個建築理念和風格,充分反映了梅氏家族艱苦創業、崇尚文化、團結向上的優良傳統。“梅屋村歷代素有‘東江源才子村’的美譽,僅清朝年代,曾有大享士、貢元、進士24名,凡官居高位者,宗祠都給予立碑銘記,以彰顯功績激勵後人。”梅常德指著祠堂門口挺立的24根大理石柱子對記者講解。祠堂是家族的象征,現在梅屋村,出了博士4人,碩士12人,大學畢業生130余人。
文化聖地精神家園
梅氏宗祠厚重的文化承載,激勵著一代代梅姓兒女的成長和發展,他們以此為驕傲,並以學習祠堂裡張貼的榜樣為動力,努力攀登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高峰。居住在祠堂邊的村民梅春明告訴記者:“祠堂古建築特有的文化積澱,也是一個難得的德育教育資源,祠堂每個匾額和祖訓後面都有故事。我的弟弟就是受到這些文化故事的激勵熏陶,刻苦學習,最終考上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可喜的是,現在,我的孩子也受祠堂文化的影響,學習很刻苦。”
由於梅氏宗祠是祖先的供奉之地,因此,它不僅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堂宇,也是家族議事、傳承禮徳莊嚴而重要的場所。凡是村裡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議,宗祠便成為理想的首選之地,在祖先和長者的雙重權威面前,事情往往商議得尤其認真,效率一般也很高,並且每逢紅白喜事、禮德之事都要經過祠堂。“在宗祠裡議事和行禮德,每個人都會拿出十成的耐心和真心,把事情辦好,這樣才像梅氏傳承下來的敢於擔當的風格。”村裡的長者梅畢光介紹說。
梅氏宗祠還是團結族人、發展公益事業的重要載體。每當有村民發生矛盾時,當事人便在當地村干部或村中老人的帶領下,來到宗祠進行調解,很快就能在這裡化干戈為玉帛。村裡還會以宗祠的名義,積極鼓勵和發動鄉賢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成立慈善會開展禮敬壽星、重教興學、助貧助困等公益活動。
隨著農村建設的開展,村委會在宗祠裡配置了新的書架和圖書,讓古宗祠裡裝進新文化,供村民閒睱之余在這裡休閒和學習。在當地鎮干部和“三送”干部的帶領下,該村還開設起了道德講堂,通過定期開展相關課程,采取說身邊人、談身邊事以及結合宗祠文化說理等方式,讓村民更加明事理、重禮儀、懂道德,宗祠也成了村裡人氣最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