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城村四四方方的古堡
日期:2016/12/14 13:06: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2008年,北方城村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3月1日,從蔚縣縣城到湧泉莊鄉北方城村,路況不錯。車行約一刻鐘後,轉過一道樹木茂盛的溝壑,一道掩映在樹叢中的堡牆出現在眼前,散發著一種古樸的神秘,這就是北方城古城了。
蔚縣的古城堡在全國獨樹一幟,不論深山高嶺還是平地河川,有村便有堡,見堡則有村。縣境內莊堡眾多,有800莊堡之說,然而稱城的村只有四個即東、南、西、北四個方城。北方城始建於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歷經明清兩代形成現在的規模。古城堡選擇普遍在較高地帶,憑借居高臨下的優勢,抵御外來侵擾和水患。
由於蔚縣地處塞外與京津、河北腹地的“鎖鑰重地”,歷來是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頻繁交戰的地區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蔚縣地區廣建城堡,據統計,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建造的城堡占全縣的90%以上。而北方城正是蔚縣眾多明清古堡中的典型代表。
歷經數百年雨打風吹,北方城依然保存得很完整。整個城池呈正方形,借助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城池四邊用黃土夯板牆而成,高6米、底寬4米、頂寬1.5米,收分明顯。每面牆垣向外凸出夯建的馬面各兩座。四角有高大的角台,台上原築有硬山頂角樓,供平時打更報時,瞭望敵情。南牆正中辟門一座,正北城牆地勢較高,視野開闊,上建有真武廟一座。
站在古城牆上南望,真武廟和城門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再向北望去,阡陌交錯,一只大綿羊正在悠閒地吃草。四百余年歲月悠悠,北方城扼守在這燕雲古道上,宛如彈指一揮間。
“豐”字街道有特色
如今的北方城村,歷經明、清、民國的發展演變而成目前的狀況,積澱了豐富的歷史遺存。踏進古城,就如踏進了一個明清建築藝術博物館。
古城內街道為“豐”字形,一條主街道位於中軸線上,東西各三條,共六條街巷。環繞城牆內側有一條閉合的更道,是專為更夫繞城打更而鋪設的。環繞更道一圈大約需要半個小時。遙想當年,每當更點到來時,打更聲就沿著城牆由近而遠,由遠而近。有節奏的打更聲並未驚擾居民們的好夢,反而讓他們睡得更加踏實。
古城周圍古樹很多,站在城牆上望去,大半個古城掩映在樹影中。古城西南一帶有十幾株臭椿樹尤其引人注目。據介紹,這些臭椿樹與平常見的臭椿樹不同,它們結的是穗,而一般的臭椿樹結的是角。城門西側二三十米處有一株古榆樹,估計在建城時已經生長了多年,這株樹就砌在了城牆裡,只有樹冠和一截樹干露在外面,枝繁葉茂。一群麻雀停在樹枝上,叽叽喳喳吵個不停。
此外,北方城內還保存了大量的磚雕、木雕、石雕、壁畫、匾額多種民間傳統藝術。三覺圓佛殿的兩面山牆上有一塊方形磚雕,是一個花盆裡載了一株菊花,開了三朵花。結構簡潔,刀工精細,古樸大方。在堡裡東道的一處街門上的一塊木雕上,有梅花鹿、蝙蝠、竹子、牡丹、雲朵等多種內容,寓意深遠。窗戶、門框上往往有獅子滾繡球、福字等木雕,個個不同,各有特點。連古民居的煙囪也用磚雕成有門有窗的閣樓狀,十分精美。
中軸線上建寺廟
北方城村位於縣城正北8公裡處,站在北台上的真武廟前,縣城的電視塔能看得一清二楚。
寺廟是古城內的一大特色。堡內寺廟主要分布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為位於南門外城郭處戲樓一座,西樓東側緊鄰龍王廟一座,戲樓與堡門隔街相對。城門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寺廟,東側為觀音堂,西側為閻王殿。閻王殿西側緊鄰的為碾坊。入堡門約100米處,大街東西為小廟兩座,呈東西並列式,中有過道,東為財神廟,西為馬王廟。沿國道往北50米迎面有三覺圓佛殿一座,兩側為過道,佛殿北牆砌一方形神龛,與正北真武廟遙遙相對。
真武廟位於北城牆上,坐北朝南,沿磚砌的小山門進入前院,上磚砌台階數十步登上北台。北台外部包磚,牆體收分明顯,頂部四周砌花欄牆圍護,正中建真武廟一座。真武廟硬山布瓦頂,面三進二,五架梁扇出廊。兩面山牆上繪有真武大帝身世壁畫,正北繪真武大帝披關跣足坐像,十分威武。殿前左右為懸山式鐘鼓二樓,保存完好。
當年,當地居民在北城牆上建築真武廟,有希望得到北方戰神真武大帝護佑的意思。從實用功能上來說,真武廟設有鐘鼓樓和崗哨,一旦發現遠處有兵馬來襲,就撞響鐘鼓,提醒堡內民眾危險將至,關閉南城門,做好防御措施。
古樸大方老民居
北方城內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歷史民居院落,其中歷史民居院落遺存33處。據北方城村書記白金勝介紹,該村現有800多口人,200多戶,大部分居住在古城外後建的民居中,城內現在住了30多戶,只占全村人口的一小部分。
古城內原來住著白家、鄧家和趙家三大姓人家,城東半部的民居幾乎都為兩進院,西半部大多為一進院。
目前北方城村的村民還以這三大姓為主,姓鄧的尚有六七十人,現年68歲的鄧法老人就居住在一處鄧家大院裡。院內有正房四間,院兩側有東西房各四間。院子為青磚鋪地,歷經數百年,已磨得凸凹不平。屋內為方磚鋪地,年代久遠,青磚已變成了烏黑色,且十分光滑。
正房東側有一口水井,西側有一口地窨。老人說,過去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有水井,現在有了自來水,水井就廢棄不用了。在正房東耳房的門楣上橫放著一條百年老扁擔,是榆木做成的,已經磨得很細。因為當年使用頻繁,兩邊的鐵鏈鐵鉤都裹上了一層烏亮的包漿,至今沒有一絲銹跡。
鄧法老人聽爺爺講過,很久以前這個院裡出過一個鄧姓武舉,騎馬射箭無所不精。一次朝廷要選拔將士出征,武舉家貧,借了匹劣馬上陣比武,結果那匹馬實在不中用,一個回合不到,就被武舉壓斷了腰。結果,武舉也與建功立業失之交臂。
往事已經久遠,但這些保留下來的老民居卻依然如昔,成為溝通古今的一座橋梁。
推薦閱讀:
專家建議活態立體保護徽文化
高嶺被評為宜賓“最具魅力古村”
無錫葛埭橋老街盼早日獲保護
希臘考古學家呼吁國際社會保護希臘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