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木雕:門庭臻秀木有靈

山西木雕:門庭臻秀木有靈

日期:2016/12/14 13:27: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山西木雕

    說起木雕收藏,人們自然會想到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種雕件,而民間木雕,尤其是民間木雕建築構件一向少入收藏者的法眼,以為是市井工匠之作,不登大雅之堂。殊不知,木雕工藝是中國民間雕刻中的一個傳奇,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那些並不耀眼奪目、卻難掩璀璨文華的民間木雕身上,記錄和承載著的,是我們曾經擁有、卻已經逝去的耕讀文化和典雅家園……

    我國的木雕種類繁多,其中最著名的為浙江東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溫州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人稱“四大名雕”。自古以來,木雕就有著廣泛的喜愛人群和收藏市場,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木雕工藝品已成為收藏熱點。

    山西木雕起源遠早於東陽木雕,山西民間的建築木雕裝飾也分布在全省各地,明清時代遺留於建築構件上的木雕工藝品和具有雕刻工藝的木制家具,如今仍可多見。特別是聞名全國的晉商大院內所保留的木雕,更是代表了我國北方明清時期民居木雕的最高水平。但在收藏領域,山西木雕的“名頭”和受關注程度卻遠不及四大名雕。

    帶著對山西木雕的幾多疑問和好奇,記者慕名拜訪了山西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對山西木器研究頗多的牛潤生先生。和著袅袅上升的氤氲茶香,牛潤生先生為記者緩緩講述起山西木雕的千年發展史。

    佛教傳入,促進工藝興盛

    提起山西木雕,溫文爾雅的牛潤生先生不免有幾分興奮,牛先生介紹,木雕藝術用於建築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木雕用於建築物始於商朝,在實踐中,工匠漸漸發現,木材的可塑性和表現力遠遠優於石料,於是,傳統的石雕工藝品漸次少見,木雕工藝日益興起。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大興土木建蓋寺院,而在山西地區,佛教更為興盛。當時山西民間流傳著“家家彌勒,戶戶觀音”的俗語,佛教的興盛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迄今為止,全國現存宋、遼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146座,其中有104座在山西境內,占全國現存總量的72.6%。

    廟宇建築的興盛,使得木雕藝人的藝術創造能力在宗教造像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展示。可以說,佛教的興盛促進了木雕藝術的發展,也為山西木雕培養了諸多優秀的民間藝人。唐宋時期,木雕技術由宮殿、廟宇經改造後移入民居,由於古代民居主要用木構架,而木材又易於加工,因此,木雕一經用之於建築構架上,很快便成了裝修中的重要技藝。明清之際,木雕藝術進入黃金時期,雕工越來越精致細膩,成為中國木雕史上最鼎盛的時期。

    明清時期正是晉商崛起之際,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安居樂業”,這句古訓山西人似乎特別恪守。安居就是要有安定的居所。“山西人對房子的講究是出了名的,”牛先生笑侃道:“有這麼一句晉北俗語不知你聽說過沒有——‘住的廟,吃的料’,充分反映了咱山西人對宅院的追求,寧肯吃得差一點,也要蓋個好房子。”

    木雕裝飾的吉祥寓意極大滿足了山西人講究體面的心理,很快就被熱衷於在故裡起房築院、大興土木的山西商人大量采用。明清時期的晉商宅院木雕水平有些甚至可與故宮比肩。

    藝術風格,體現大氣富足

    牛先生將山西木雕的藝術風格歸結為八個字:“富華典雅,大氣沉雄”。所謂富華,是指它用料不吝,用工不惜,造型圓潤飽滿,顯示了明清時山西人的富足;所謂典雅,是指山西木雕歷史悠久,明清時期的木雕藝術風格很大部分還保留了宋元遺風;所謂大氣沉雄,與南方木雕相比,山西木雕氣勢更顯恢弘,工藝俯視全國,甚至可與皇家風范相媲美。

    那麼,藝術成就如此之高的山西木雕,為何沒能享有如“四大名雕”般的盛名呢?牛先生分析說,這可能與山西木雕以工匠為主而不以作坊為主的制作方式有關。南方木雕的各個流派過去都有不少的作坊,工匠們不斷地按照一種或幾種形制長年累月流水線式地重復加工,而在山西,木雕工匠沒有固定的作坊,都是上門按照庭屋所需和主家要求制作,風格各具特色,所謂“有名匠,無名鋪”,這種方式雖然使得木雕風格能得以自由發揮,但在極大程度上也阻滯了木雕工藝的傳承和光大。

    從收藏角度而言,山西民間木雕所采用木料多以桃木和榆木為主,從木料的稀缺性和珍貴性來講,難以與南方木雕流派中所使用的紫檀、黃花梨等珍貴名木相比。

    牛先生接著說,“另外,山西木雕除了木造像外,主要表現在建築木構件上,小型木雕擺件相對少見,和南方各流派木雕工藝品相比,體形龐大不易保存,也不宜收藏者欣賞把玩。如今收藏木雕構件的人並不太多,很多購買者多是將其用於會館和古建裝飾。在很多人眼中,山西木雕構件還算不上是藝術品。其實,山西木雕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其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是不容置疑的。輩出的歷代文人、豐厚的文化底蘊,民歌、剪紙、磚雕、泥塑、戲曲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能在木雕上得以相互印證。”

    告別了牛潤生先生,記者信步在古玩城閒逛,一家家古玩店鋪無一例外的安靜,一間陳列著許多雕花木窗的鋪子吸引了記者,推門進去,店主是一位年長的老婦人,只微微抬頭看看,並不作聲,又繼續自己手裡的事情。記得省收藏家協會的許若軍秘書長說過,古玩行裡人眼睛都很“毒”,通常一眼便可看出來者是不是買主。沒有人在耳邊打擾,記者樂得清靜地體味牛先生口中所形容的山西木雕那份“富華典雅,大氣沉雄”,一件件木雕窗格、屏風,風格或細膩或豪放,手法或浮雕或镂空,山水、花鳥、人物……咫尺之間,一個畫面,一個故事,一個典故,一句吉語,承載了它們曾經的主人對美滿婚姻、子孫繁衍、健康長壽、生活幸福、萬事如意的祝願和希冀。木本有靈,這一塊塊原本是有生命的物體,在木雕藝人的一雙雙巧手中獲得了永生。眼下,它們正綻放著亭亭身姿,向記者傾訴著山西木雕的輝煌。

推薦閱讀:

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觀簡介

文保志願者:為一座城市留存更多歷史記憶

梁思成:讓中國古木構建築活力煥發

重慶萬州大昌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