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西陽花戲樓

西陽花戲樓

日期:2016/12/14 12:54:2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西陽花戲樓坐落在泾縣西陽鄉金溪村,共有兩座,一為裡西陽花戲樓,一為外西陽花戲樓。因建於同一時代,且建築風格相似,故被當地人稱為姐妹花戲樓,每年九月廟會在此酬神唱戲,故又稱萬年台。

    雙台為磚木結構,均建於清同治年間。裡西陽萬年台前為單檐歇山式,後棟為硬山頂,前台後檐與後棟前檐相交。台基高1.8米,寬12米,台深10米,台前伸出部分寬6.5米,深約占整台的1/2,頂為大方格木條天花,台中以屏板平行分隔為前後台,梁及檐柱斜撐上刻有戲曲圖文,正脊與戗脊飾以吻。

    外西陽萬年台形狀與裡西陽萬年台相仿,但結構比裡西陽萬年台復雜,施工考究,屋面6個翹角分三層起翹,飛檐斗拱,造型別致。台內有單斗無梁藻井和各種花卉、戲劇人物彩繪,雕梁畫棟,非常精美,台基高約2米,整個寬13.5米,台深10米。

    道光、鹹豐年間這裡是太平軍與清軍拉鋸交戰地點,裡外西陽無一廟宇留存,同治初年太平軍在此受挫於清軍,同治四年至五年戰爭告靖。同治六年至十年這裡的農事恢復,經濟復蘇,百姓安居樂業,農畜興旺,當地的胡氏家族開始建家廟——玄壇觀。因胡氏是一大族,支系旁出,分居十二甲,後代為祭祀方便,於裡、外西陽各建一觀,觀內各建一戲台,每年九月全族在此觀燈賽會,祈神唱戲,演出活動最多時,自九月初一開鑼至二十日結束,長達20天,均演徽、京大戲,胡姓十二甲每年輪流主持,外西陽胡姓人多,每12年即需攤5次,且演於自建的外西陽萬年台,其他支系,有的演於裡西陽萬年台。

    為使演出隆重,每次開台或重修後演出,均有放铳、砸碗等儀式,即演出的第一天天亮寅時放一铳,第二天放兩铳,第三天放四铳,以後每天據幾何級數增加。演出前台下還准備許多空碗在一定的距離內輪流向台上擲去,直到碗不碎方可演出,熱鬧異常。在裡西陽萬年台後面的牆壁上,留存戲目約300出,最早演出日期在光緒二年(1876)。班社有長春、四喜、雙喜等,主要演出劇目有《百忍圖》、《取洛陽》、《蚣蠟廟》、《端午門》、《黃鶴樓》、《打櫻桃》、《九錫宮》、《界牌蘭》、《鬧龍宮》、《取荊州》、《乾坤圖》、《渭水河》、《罵曹操》等。外西陽萬年台經過修繕,班社題留的大量劇目、演出時日、班社名稱都被刷去,唯台中木板屏風背面留有部分墨跡,如“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上元班寅時破台”、“要認真唱於(如)不認真,罰戲三本”。主要劇目有《大保圖》、《渭水河》、《落馬湖》、《龍虎斗》、《采石礬》、《百壽圖》、《雙盡忠》、《賣胭脂》等。

    中國戲曲活動,源遠流長,自北宋至明初,約3個多世紀裡,隨著北雜劇與南戲的形成、興盛、發展以及宋室南遷,南方商業與交通的逐漸繁榮發展,加強了南北戲曲藝術在皖南的交融。泾縣古戲台的存在,說明了戲曲活動在這一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根植於民間的深厚基礎。

    1998年5月,西陽花戲樓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