簃原意是樓閣邊用竹子搭成的小屋,郭璞注:“堂樓閣邊小屋”。用“簃”字題名的建築在現今蘇州園林中尚少,網師園的殿春簃是昔日園主的芍藥圃,曾名盛一時,殿春指春末,春季芍藥開花最晚,宋人有“尚留芍藥殿春風”的詩句。殿春簃以詩立景,以景會意。堪稱蘇州園林小院建築中的精品。
小庭院占地不到一畝,景觀豐富,景色秀麗,主體建築座北朝南,三主間二副一間,為仿明結構,卷棚式梁架,音響好,正門四扇落地長窗,左右設半窗,正中懸掛“殿春簃"匾額一塊,北牆用紅木精巧地锒邊而成的三塊矩形窗框,窗外天井中種植臘梅、翠竹、巴蕉、天竺、湖石,真是一扇窗景就是一幀立體的畫,一首無聲的詩。內部陳設精雅,書桌畫缸,文房四寶一應俱全,從前是園主兒女們勤奮苦讀的書齋。今日似乎還能耳聞書聲朗朗,余音繞梁。民國時一度成為著名畫家張大千的畫室。屋前石板平台圍以低石欄,時值中秋,明月高掛,在此焚香拜月極為相宜。小院西南隅為涵碧泉,巖壑深邃寒氣逼人,清澈見底,泉北構半亭,名“冷泉”,在此亭中“坐石可品茗,憑欄能觀花",令人賞心悅目。
殿春簃小庭院建築精美秀麗,造園手法獨具匠心,不落俗套口真所謂:“回廊繞遍疑無路,別有洞天見殿春,涵碧清泉長不涸,金聲壽面倍堪珍"。1978年名園分翠北美洲,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仿照殿春簃建造明軒,從此開創了中國園林藝術走向世界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