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佛寺建築
日期:2016/12/14 13:06:4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台灣佛寺建築在長期的構造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現將其主要特點陳述如下。
一、台灣佛寺建築與風水靈地
台灣佛寺建造前都要請勘輿家看風水,進行所謂“尋龍點穴”。要求要陰陽交會之穴,其陰指水,陽指山,即要有山環抱,山如龍脈,又有水口,流水口氣,“局圓,氣壯”為佳地。如台北縣五股鄉觀音山下的寶缬禅寺,三面環山,正面臨水,面對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處,山明水秀,風景幽雅,在堪輿學上稱為“三水朝堂”的風水寶地。彰化縣花壇鄉巖竹村的虎山巖,在八卦山的西北麓,左右依山環抱,綠陰滿地,在地理風水上屬於虎穴。彰化縣溪湖鎮鳳山之麓的鳳山禅寺,依鳳穴而建。此處環境絕佳,視野開闊,特別在大悲殿後極目遠眺,清風徐來,讓人精神抖擻。南投市八卦山之陽的碧山巖寺,山上常綠,地如梳形,左擁茄、右挹大虎兩山,亦為佳地。南投市福星裡的慈世寺,因一地理師見此地理風水奇佳,遂在此處建寺而居。
台灣的佛寺建築也講究靈地,以有靈異現象出現為寺地首選。台北市萬華區的龍山寺的建造,據傳與二百多年前有一位泉州來的船夫有關,當時這個船夫要去景尾購買籐木,經過艋時,在現寺址休息。離開時忘了將香火帶走,那天晚上有人瞧見那邊也有磷火般的火光,原來是香火系在竹枝上,隨風飄動的結果,香火上寫有“龍山寺觀音佛祖”七字。附近居民就將香火安置奉祀,後認為極為靈驗,前來參拜的人日增,遂建起了龍山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中殿與右廊均被飛機炸毀,惟觀世音佛祖絲毫無損。消息傳出,遠近信徒都來參拜,並再次重修。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的劍潭古寺,其建造之由,據傳因乾隆年間有一僧人榮華和尚路過此地,遇一蛇擋路,以卜筮占凶吉,大吉,便在此地建寺。後又有白衣大士托夢,將有八只舟楫從上海經過基隆,可解決建寺費用,後果然靈驗。台中縣清水鎮的紫雲寺,其創建因緣,傳說建寺前有一來自泉州人,途經紫雲寺現址,於大榕樹下休息時,將所帶觀音菩薩香火懸掛於樹梢,行前遺留樹上,入夜後大榕樹光芒四射,附近人大為驚奇,前往探詢,只見菩薩香火,觀音菩薩靈異感應的事不斷,前來參拜人潮如流,由此就有了蓋寺之舉。雲林縣斗六市湖山裡的湖山寺,創立前是荒山野地,傳說一位在此墾荒的林克明居士笃信觀世音菩薩,一日見一白衣女子在附近溪邊洗衣,又突然消失,一連數日,林克明認為是觀世音菩薩顯靈,便在菩薩現身之處建一小巖,上題“南無觀世音佛祖”六字,朝夕膜拜,靈異顯著,使信眾雲集,遂蓋此寺。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的香光寺,其建造原因據記載是清光緒初年時,村內有姓林的村民供奉一尊來自唐山的觀世音非常靈驗,村人請求林家能將菩薩讓所有村民禮拜,於是在現址搭堂,最終建成此寺。南投縣埔裡鎮的久靈寺,其建造緣由起於早年一對夫妻攜子來此搭草廬居住,將隨身攜帶的佛像在此安奉,出現種種神異現象,如以此處香灰治病可痊愈;草茅頂上所結虎頭蜂窩不但不叮人,還對前來參拜之人迎送往來,所以信徒日增而建起了此寺。也有的因顯靈而香火日盛使佛寺得以不斷擴充的。如嘉義市民權四路的地藏寺,原來僅是一個小庵,日據時代早期,有一患小兒麻痺症的人在此處擺了小冷飲攤。一天收攤時撿到一大包銀圓,他決定留下等失者來領,失者要付他部分錢時,被他婉拒,這時天已暗,他只好在冷飲攤上過夜,夢中一位老公公說他心腸好,接著雙腿劇痛,嚇醒後,雙腿竟不治而愈。第二天,他到“地藏庵”叩拜時,發現昨天夢中的老公公就是這裡供奉的地藏菩薩。傳開後,“地藏庵”香火日盛,規模日擴,最終發展為今天規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桃園觀音鄉的甘泉寺,其中因靈異現象的出現幾經變化,從“石觀音”改名為“福龍山寺”,又改名為“甘泉寺”,正如寺中沿革的碑記所載:“溯自鹹豐八年戊午三歲,大溪唇地方滂沱大雨傾盆,而至池塘崩潰沖開荒地一丈余深,頓變溪流另成一小澤滾滾激流,現出神秘境域。翌日,農歷四月廿二日風停雨霁,一切令人有新奇的感覺,適有黃等由耕耘之歸途在此潭中發現一尊天然石像,驚奇之下,遂拾起在近旁結草庵以奉祀,因貌似觀音故稱石觀音。時值瘟疫猖獗,六畜不寧,無有祈求不獲安康,靈驗顯著傳播四方,遠自台北淡水來瞻拜,絡繹不絕,一時庵前若市,從此本地遂改稱石觀音鄉。時之貢生黃雲中者起而募捐,於鹹豐十年十一月建竣廟宇曰福龍山寺。經歷三十年,後有改建之議,由徐再、廖文安等發起改建後殿,黃經德、曾坤房、廖均安、羅成連等繼起募捐完成兩廊及前殿。光緒二十二年,全廟完竣。是年有汪番者夜過石像顯跡處,偶見毫光灼灼,一股清泉潺潺而流,水質甘甜,飲之神爽氣消,病者求飲效勝金丹,因而選定四大丙申之吉日開挖水井,名曰甘泉井,遠近善信前來祈求甘泉,治愈病體者大有其人,遠自竹塹新社等地而來者尤多,又逢新廟建竣香煙倍盛,甘泉寺由此而名。”
得到某種暗示也是建寺的主要原因。嘉義縣民雄鄉的寶林禅寺,其開山住持妙觀法師當時三步一拜由北往南朝山行腳,行經嘉義大林香焦山時,有菩薩示現的靈異現象,由信徒指引方向,遂在現址建寺。南投縣國姓鄉的仙佛寺,其規模建設均為張添旺居士執行,據說當時他因患腎髒萎縮病,求醫無數,後在觀音菩薩座前發願,如能痊愈則捨棄測量工程工作,改修佛道。爾後病情好轉,後即全力此寺修造。南投縣埔裡鎮的佛光寺,其原地為王連科居士居住的茅蓬,一日王連科正在茅屋中熟睡,突然看見床下發出強烈的白光,繼而出現一朵白雲冉冉上升,其底部又發出椰圓形強光,光中並出現一道金光,王居士在叫“佛來了”,原計劃下山買菜,恐有高僧來而專候到十時,見有三位僧侶由遠而近,中間一位即樂果老和尚,與夢境相符。王居士隨即皈依,並獻出此地蓋寺。台南市北區的正覺寺,由道妙法師創建。當年道妙法師正不知選擇何處為道場,一日經過此地,見福德廟前豎有碑記曰:“昔年地藏王菩薩廟建於此”,始知此原為佛教聖地,便在此地借福德國寺安排佛位,後在此建成大殿。
二、台灣佛寺山門的建造
山門是佛寺的門面,給人第一印象。往往通過山門可判斷佛寺的規模和主人的喜好。台灣佛寺的山門形式多樣,風格不一,往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牌坊型山門,是台灣佛寺山門中常見的樣式。牌坊在古代稱“綽楔”,又名牌樓,其造型美觀,一般在斗拱額坊柱兩旁,都有堅固的斜戗,用作山門,可增加莊嚴肅穆的氣氛。牌坊型山門有門樓式、宮殿式等多種形式,台灣佛寺大多數牌坊型山門也多是這兩種形式,一般有一大(中間)二小(兩邊)三個門。苗栗縣苑裡鎮的慈光寺,其山門上下兩層,上下層的屋檐外都置以走獸瓷器,兩檐微微翹起。彰化市桃源裡的八卦禅寺,其山門上下兩層中隔開六個空格,於端莊之中透出空靈,其山門左右兩側的聯語為:“八方皈法眼悟菩提樹生虛境,卦象印禅心知明鏡台絕俗生。”彰化縣員林鎮的紫竹禅寺,牌坊型山門為宮殿式,屋脊中為一法輪,簡約古樸。台中縣太平鎮的清涼寺,山門為歇山二重式層頂,正方形正門,兩邊為拱形圓門,再兩邊各有四個精美圖案的門壁,山門前兩排石階中昂首怒目的巨龍,極為華麗莊嚴。上下兩層之間密封沒有空隙,顯得厚密穩重。彰化市福山裡的福山寺,高大的山門上下層之間飾以彩繪,顯得端莊雄偉。嘉義縣民雄鄉的寶林禅寺,山門兩邊用磚貼砌,並無詩偈,屋脊也無任何裝飾物,顯得樸實端莊。南投縣水裡鄉的蓮因寺,銀白色的山門一字排開,除了風鈴外並無任何裝飾,半圓形門上的石刻花紋精細優美,與整個山門和諧地表示出一種豁然和寧靜。南投縣竹山鎮的德山寺以四根柱子抵住上面的建築,雖無可開的門,卻表現出一種大氣和端莊。
富麗堂皇是台灣佛寺山門中的一個特點。台中縣太平鎮的清涼寺,山門為歇山二重式層頂,正方形正門,兩邊為拱形圓門,再兩邊各有四個精美圖案的門壁,山門前兩排石階中昂首怒目的巨龍,極為華麗莊嚴。台北市中山區的劍潭古寺,其山門的四根圓柱上都刻滿詩偈,屋檐下為彩繪,“劍潭古寺”匾額下又為山水人物彩繪,顯得光彩奪目。南投縣埔裡鎮的地藏院,山門為中間正、兩邊斜的模式,三扇半圓形門上都雕有精美的花紋,顯得美輪美奂。台南縣仁德鄉的淨修禅院,山門前後各有兩排石柱,山門為兩層,上層下即為花紋圖案,下層的門楣上又是圖案,均精美絕倫。台南縣西港鄉的信和禅寺,山門前有兩個遙相對應的石獅,山門的二層屋檐下的石條上均為精美雕刻。台南縣新營市的妙法禅寺,山門的屋檐極為繁缛,宛如宮殿,四根柱子上均刻有詩偈,極為雍榮華貴。基隆市信義區的大佛禅院,山門為三個歇山頂式建築,當中一個高於兩邊。屋脊上的仙人和動物等裝飾,將山門點綴得富麗華貴。
有的山門形態各異。彰化市中山路的南山寺,山門為拱門形式,中間正門為全圓形,兩個邊門上為花瓣形,下為長方形,門前青獅一對,門前後各有象首四尊。彰化縣田中鎮的鼓山寺,山門用水泥灌為冂型,上有三個法輪,可稱別具一格。雲林縣左坑鄉的慈光寺,山門四個石柱上站立著高各四丈余的四大天王,一種威嚴之感油然而起,據說僅此四天王造型就歷時二年余。嘉義縣梅山鄉的禅林寺,有兩座山門,一座在山腳下,一座在寺院前。南投縣名間鄉靈山寺,山門屋脊裝飾極為繁缛,雖有一大(正)二小(邊)三個門,但只開正門,兩邊門是封住的。台南市北圓街的開元寺,山門極為金碧輝煌:山門為硬山式,屋檐上四只向著檐中法輪的鳳凰泥塑,兩邊屋檐飛翹極為誇張,山門前的正門、側門左右皆鑲有石雕圖案,共六幅,屋檐下有一藍底橫匾,上書“登三摩地”四大字。台南縣白沙鎮的大仙寺,山門只開一個正門,邊門不是開在兩邊而是一側,兩層屋脊的兩端均高高翹起。
有的山門精致小巧。苗栗縣通宵鎮福智寺,山門僅一個門,上題“福智寺”三個大字,如農家四合院大門,精致簡樸,門上屋脊微微起翹如燕尾式,顯得小巧玲珑。彰化市卦山裡的茗山巖,僅開的一個山門小巧古樸,山門上的屋檐兩條騰躍的長龍相向而對,顯得堂皇又精巧。有的山門簡潔樸實。苗栗縣竹南鎮的永蓮寺,山門由四根長方形柱子組成,柱子上無任何裝飾,顯得小巧簡潔。台南縣關廟鄉下妙法寺,山門掩在叢林中,兩根柱子,上加一橫梁,橫梁上再加一拱型柱,僅有一門顯得簡潔古樸淡雅。台南縣六甲鄉的龍潭寺,山門僅用兩根柱子,上以鐵線彎成弧形而成,簡單樸實。台北市信義區的真光禅寺,山門用兩根柱子,加一橫牌,橫立在進山路上。台北縣新店市的海藏寺,山門在巷口立上兩個柱子,上面用拱形鐵件撐住,下掛三個燈籠。
三、台灣佛寺的屋頂
佛寺的屋頂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佛寺精華所在,由於它對佛寺的空間和造型起了決定性作用,又因為它給人以第一眼印象,在遠處最先眺望到的是屋頂,它猶如人的頭或冠,因此歷代建築師都極為看重。台灣佛寺的屋頂以硬山和歇山兩種結構為主,但也逐漸衍化出許多類型,現簡述如下。
硬山式結構。所謂硬山,指屋頂只有前後兩坡,而且與兩端的山牆牆頭齊平,山面裸露而無變化,顯得質樸則硬。硬山式結構一般為較古老的建築,近十幾年修建的寺院已不多見。硬山式也有許多種,如硬山一條龍脊式,即屋脊是下彎曲線,連續不斷從右山牆連至左山牆。其如台北市內湖區的古月禅寺、桃園縣大溪鎮的齋明寺、苗栗縣造橋鄉的清泉寺、台南市中區的法華禅寺。另一種為硬山三川脊式,即屋脊曲線分段,當中稍高,兩邊稍降底,但尾部都向上彎起。台北市南港區的金山寺,屋脊為兩段,當中稍高,兩邊稍低,脊上裝飾繁缛。台北縣淡水鎮的鄞山寺,其屋脊亦為當中稍高,兩邊稍低,多出兩道壓住棟架的垂脊,其前端止於檐柱上方。台北縣林口鄉的觀音寺、台北縣石門鄉的妙濟禅寺、基隆市信義區月眉山的靈泉寺、桃園縣楊梅鎮的回善寺與妙善寺、新竹市境福街的淨業院、新竹縣竹北鄉的蓮華寺、苗栗縣通霄鎮的福智寺、彰化縣鹿港鎮的龍山寺、彰化縣社頭鄉的清水巖寺等。
歇山式結構。歇山式又稱為垂頂。四面落水,而左右兩坡只斜一部分就接上山牆。實際就是把一個懸山頂(各條桁或檩不象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牆之內,而是直升到山牆以外,以支托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套在庑殿(屋頂前後左右四面都有斜坡,並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的建築)上,使懸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與庑殿山坡的下半部結合。其如:台北市士林區的妙法寺、台北縣樹林鎮的海明禅寺與吉祥禅寺、苗栗縣景頭屋的明崇寺等。歇山式另一種樣式是升牌樓式,即在屋頂中斷升起如牌樓,看似又起一層,但大多數並無層樓,而僅為增加室內光線和加強通風,也有僅是為了裝飾而增多屋脊,其如新店市的大佛寺、桃園縣大溪鎮妙法寺、新竹縣竹東鎮的大願寺、苗栗縣苑裡鎮的慈光寺、苗栗縣造橋鄉的靈天禅寺、新竹縣湖口鄉的鳳山寺、台中縣大雅鄉的龍善寺、彰化縣田中鎮的普興寺、雲林縣斗六市的湖山寺、嘉義縣水上鄉的法雨寺、南投縣竹山鎮的明善寺、南投市彰南路的碧山巖寺、南投市大莊路的養德禅院、南投縣國姓鄉的清德寺、南投縣集集鎮的慈德寺、台南市體育路的竹溪寺、台南縣永康市的妙心寺與淨土寺、台南縣新營市的興隆寺、台南縣白沙鎮的華嚴禅寺、台南縣下營鄉的慧山寺等。
攢尖式結構。攢尖頂,宋代稱為斗尖頂,其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長脊交會於頂部,上面再覆以寶頂。一般有方、圓、三角、六角、八角等多種。六角攢尖頂則需要先定好檩子的步架,在檩的交角處承以柁墩或瓜柱,再就是安角梁、雷公柱等。八角攢尖頂也是先定好檩子的分位,然後以柁墩支承檩墊枋。柁墩可擱在抹角梁或長、短扒梁上,長扒梁擱在金柱的正心檩上,躲開柱頭。台灣攢尖式屋頂,如台北市士林區的東方寺,頂上正中為攢尖式結構,加上左右兩個,共三個並排攢尖式,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彰化縣大城鄉的古巖禅寺的正法寶殿,亦為攢尖式結構,遠遠望去,猶如古塔。苗栗縣獅潭鄉的弘法禅院,其地藏殿五層,最高一層為六角攢尖頂,雄偉壯觀。
錄頂式結構。這種結構四邊有檐,頂部做成平頂的一種屋頂形式。最有代表性的如南投縣名間鄉的白毫禅寺。
組合型結構。即將不同類型的結構進行組合,如苗栗縣通霄鎮的慶雲寺,由左右兩個攢尖頂式,加當中一個硬山式組成屋頂。苗栗縣頭屋鄉的慈願寺,屋頂前沿為二龍相視,正中為硬山式,兩邊為攢尖式。
四、台灣佛寺的裝飾
台灣佛寺與福建閩南佛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將精美的裝飾與整體建築融為一體。其裝飾的部位有許多方面,如屋脊,往往以剪黏、泥塑組成,脊中間一般多為法輪、寶塔或三仙,兩邊如燕尾翹起,做振翅欲飛狀;有時為翻轉飛躍的蛟龍。有的簡潔,有的繁缛。屋脊的檐尾處,往往排列有仙人,仙人之後依次為龍、鳳、獅、麒麟、天馬、海馬、魚、獬、吼、猴等造型,在最後一個後面,有一獸頭稱垂獸,同時檐角下必有另一獸頭,稱為套獸,據說可避邪。台階,指從地面到台基的階梯式的通道,主要以螭、虎或卷草裝飾櫃台腳。御路,指踏跺中間部分不砌條石,而斜置一行來雕以紋樣以示富貴氣派,一般雕以雲龍。柱礎,指木柱或石柱下墊的石墩,其作用是既可傳遞上部荷載,又可防止潮濕和碰磕損傷柱腳。台灣佛寺柱礎的礎腳大多為蓮瓣形,也有圓柱形、圓鼓形、扁圓形、大小弧瓣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等。柱,指承受建築物上部重量的直立桿體,按質地,有木柱、石柱之分;按樣式,有圓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雕龍柱之分。台灣佛寺以石柱為主,其次為木柱,近期也出現用水泥澆灌的圓柱。其裝飾性大多為龍柱,如一柱一龍式、一柱雙龍式、天翻天覆式、九龍盤柱式;如再細分,一柱一龍式又可分為柱身純雕龍形,柱身除龍形外,再配以其它圖形。也有花鳥柱,如龍鳳柱、百鳥朝鳳柱、百鳥朝梅柱、特殊花鳥柱等。還有人物柱,如單獨人物柱、花鳥人物柱等。此外,還有蝙蝠柱、楹聯柱等。
台灣佛寺的屋頂的裝飾,主要在主脊、垂脊及山牆。新店市的大佛寺,其主脊兩端末稍為大唇魚頭向空中伸展,雲頭花紋立於後,檐尾處有四、五位仙人及奇禽異獸。台北縣樹林鎮的光明寺,屋脊中間孤立著一法輪。台北縣汐止鎮的慈航堂,屋脊上蹲立遠眺的磁獅子,憨態可掬。台北縣淡水鎮的龍山寺,寺脊中一回首飛奔的麒麟,坐騎上放著八卦圖盤。新竹市的圓光寺,大雄寶殿屋脊成一條直線,並無裝飾物,但其屋脊下的屋瓦上卻有雙龍戲珠的圖形,雙龍不是呈張牙舞爪狀,而是幾乎成直線形的逶延向前伸張。新竹北埔鄉的金剛寺,屋頂正脊成弧線,向左右舒展成燕尾起翹式,正脊上有復雜華麗的紋飾,兩邊雙龍龍頭向上,龍尾伸向內側,戲珠於屋頂,氣勢不凡。
台灣佛寺中的雕刻藝術遍布寺內各個建築部件。台北市中正區的聖靈寺,大雄寶殿前的兩條龍柱為上等石材,所雕巨龍環抱石柱,從上而下,龍頭上角如麒麟,頭如獸,腳有爪,身有鱗,雕工精細,生動活潑。台北縣汐止鎮的靜修禅院,前殿有兩根龍柱,龍作昂首蜿蜒乘勢而上之態,石壁上布滿精美的雕刻品,有麒麟和仙人圖。中坜市芝芭裡的圓光寺,山門雕梁畫棟,石柱上的飛龍似要騰空而起,壁上各式壁雕生動熱鬧,如上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靈山聖會、夫人悟道、獅子榴燕、向上前呈等讓人目不暇接。新竹縣竹北鄉的蓮華寺,到處是精美的雕刻:梁下殿外一角雕有精細的梅花樹,樹下行走的馬匹延伸兩旁,各種浮雕的飛禽異獸栩栩如生,再往下是大耳穿著銀色銅環的小白象,腳下是二十四孝的故事集,再往下是文王訪姜子牙的浮雕。台中縣霧峰鄉的乾靈寺,三門上是綠檐,白柱正、背面各有六只象首,加上最外兩只,共有十四只,雕工精細。台北市士林區的報恩寺,寺內有十幾幅“佛陀成道往生故事集”的浮雕,從釋迦牟尼誕生到涅,雕工渾厚結實。
台灣佛寺建築中的壁畫彩繪,除了各類幾何花紋、自然紋樣外,佛教中的各類故事是最常見的裝飾品,但也有雜揉一些其它歷史故事。彰化縣溪湖鎮的風山禅寺,有畫在木板上的山水人物畫,據說已有八十多年歷史,還色彩鮮艷;大悲殿中有十一個壁畫,其中二個是飛天,一個為雙鳳朝陽,另外八個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畫成壁畫展示。台北縣林口鄉的觀音寺,寺牆用亮麗的彩圖雕飾而成,其圖內容為二十四孝及佛陀本生故事,一共七、八十幅之多,幾乎把整個寺院圍了起來。中坜市芝芭裡的圓光寺,大雄寶殿牧牛圖的壁畫,深具佛教含意,如第一幅上有一翹首豎角的黑牛,一邊奔馳飛躍,一邊吼叫大嚷,一牧童則我行我素手執鞭子,准備馴伏黑牛,此幅畫為要消除一般眾生中“我執”的心意的寫照。第二幅畫中,牧童已拉住黑牛,代表“心”已漸收。最後一幅畫中,旭日東升,風和日煦,在陽光照射下,牧童愉快輕松地拉著已被馴伏的黑牛。苗栗縣苑裡鎮的慈光寺,寺中壁畫以佛教為內容,其左室供奉地藏菩薩,左廊壁畫即以“地藏菩薩救塗苦”為題材,右方壁畫則相對以“觀世音楊枝水灑甘露”為題材,左右壁一慈一悲相對。其壁上的“大悲出相圖”更是添加了佛教的氣象。台灣佛寺中彩繪最有代表性的,為台南縣中區法華街的法華寺,其彩繪無論在數量上或內容上都為珍品,裝飾性極強,其中進天王殿的壁畫如:“虎溪三笑”、“寒山拾得”、“蓮池海會”,彩繪如“伏生受經”、“龍王拜觀音”、“志公度梁武”,彩繪門神如“增長天王”、“廣目天王”、“伽藍護法”、“韋馱護法”、“多聞天王”、“持國天王”。中進三寶殿的壁畫如:“降龍尊者”、“伏虎尊者”、“和靖詠梅”、“淵明采菊”、“茂叔賞蓮”、“子猷種竹”、“楓橋夜泊”,彩繪如“太子出家”、“佛陀度五比丘”、“佛陀度阿難尊者”、“佛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佛說妙法蓮華經”、“佛說阿彌陀經”。大士殿彩繪如:“右軍觀鵝”、“懷素寫蕉”、“慶友尊者”、“伏虎尊者”、“迦理迦尊者”、“跋陀羅尊者”、“虎溪三笑”、“蘇頻陀尊者”、“九年面壁”、“莊周夢蝶”、“大悲出相”(共六幅)。左進關帝殿壁畫如:“九年面壁”、“志公度梁武”、“迦理迦尊者”、“生公說法”;彩繪如:“松下問童”、“掛印封金”、“老子觀井”、“秦叔寶”、“尉遲恭”、“雲長刮骨療傷”、“桃園結義”、“玉川品茶”、“茂叔賞蓮”、“玉泉山顯聖”、“贈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王喬騎鶴”、“琴高跨鯉”、“秉燭待旦”。右進南極殿的壁畫如:“王質爛柯”、“莊周夢蝶”、“蘇頻陀尊者”、“跋陀羅尊者”;彩繪如:“米顛拜石”、“伏生授經”、“元章題石”、“神荼”(門神)、“郁壘”(門神)、“八卦爐中逃大聖”、“渭水河”、“唐明皇游月宮”、“商山四皓”、“紫氣東來”、“歷山歸隱”、“孔子問禮”,“志公度梁武”。壁畫共十九幅,彩繪共六十七幅。從其內容可得知,除了以佛教內容為主外,還有涉及一些民間信仰。佛教故事可分羅漢高僧圖(如降龍伏虎羅漢圖,羅漢比丘圖,高僧說法圖,高僧故事圖),佛陀故事圖、大悲出相圖等。各類壁畫和彩繪在起裝飾作用同時,也起到了教化作用。用這種形象的方式宣傳佛教的學說,隱透著一種潛移默化的功能。
佛寺的窗也有許多形狀而讓人眼花缭亂。如台北市北投區的普濟寺,其大雄寶殿的窗為鐘型,有一種莊重的感覺,別有一番風味。台北市內湖區的古月禅寺,入口左右有兩個六角形的窗戶,窗口並用三根仿竹形的石柱綴飾,上有色彩豐富的泥塑人物,表現了住戶對福祿壽的追求。台北市北投區的法雨寺,殿口左右各有一個八角形的窗戶,隱透出一種神密撲朔之感。
各種佛寺的裝飾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融屋脊、彩繪、雕刻等為一體,台北市中正區的東和禅寺,柱礎為蓮花瓣,屋角布滿各類生動小巧的靈獸泥塑,左右回廊上門堂上高寫“談經”、“說法”,猛虎與飛龍的立體雕刻生猛靈動。台北市萬華區的龍山寺的屋脊依次昂起,屋脊兩邊雙龍昂首雲天,各類泥塑仙人極為繁復,銅柱上的雲龍上下翻騰,期間還有各種仙人穿梭於龍體的空隙。龍山寺的石窗也極具特點,如仿木格子使用圖形有幾何形、花葉及蓮花等,另一石窗由五個竹節組成的八角形,在竹節上有花卉等裝飾。龍山寺許多繪畫將整個建築裝點得金碧輝煌,如正門上有四天王中的持國天王、增長天王畫像各一,其畫像大眼高鼻,手持寶劍,身穿盔甲,面孔有如印度人,服裝卻為中國式。寺中還許多繪畫並非佛教主題,如大家所熟悉的“張良受書”等,都十分精致。
五、台灣佛寺的格局
台灣佛寺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幾種:
傳統院落式。這類建築最為常見,主要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院的四面都有房屋的叫四合院。無倒座或缺一面廂房,只是三面有房屋的叫三合院。三合院如:台北市北投區的安國寺,當中為大雄寶殿,左邊為廂房,右邊為客廳和廚房。桃園縣楊梅鎮的妙善寺,中間是大殿,左右分別為“靜修寮”和“靜思堂”。桃園縣大溪鎮的齋明寺,中間為正殿,左右為廂房。台中縣太平鄉的慈光寺,中間為大雄寶殿,左邊為廚房和寮房,右邊為寮房;大雄寶殿高為二層,第二層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兩殿分別為功德堂和藥師殿。藥師殿後有一間寮房,冬暖夏涼,筆者曾在此間居住過二十余天,自認妙不可言,並與之結下不解之緣。嘉義縣中埔鄉的白雲寺,為典型的三合院式,中間為大雄寶殿,左右為寮房。嘉義縣竹崎鄉的德源禅寺,大雄寶殿居中,左右為寮房。四合院式,如桃園縣楊梅鎮的回善寺,分前殿、天井、後殿。左右廂房中各有一塊空地,為典型的四合院造型。桃園縣平鎮鄉的湧光寺,中間為大殿,左側為齋堂,右側為知客室。台南縣佳裡鎮的善行寺,歷史已有八十年,木構的殿宇已開始剝落,卻是典型的四合院構造。
宮殿式。宮殿式的建築大都雄偉端莊,建築面積占地較多,顯得大氣磅礴,氣勢不凡。台北市士林區的湧泉寺,雄偉壯觀,刻有菩提樹花紋的迦廊寬廣明亮,共有三層建築,包括地下室、大雄寶殿、禅房三大部分。台北縣新莊市的善導庵,其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雖僅上下兩層,卻有一般建築的七層高,兩庑與寶殿同高,大殿內牆均采用水晶大理石貼壁,巍峨壯觀。雲林縣水林鄉的法輪寺,大殿、兩廂都高三層,完全都為宮殿式建築。嘉義市中山路的普濟寺,有四層樓,完全是宮殿式,特別三樓為排高式建築,采光良好。嘉義市林子鎮的圓光寺的大雄寶殿為宮殿式的二層建築,高大雄偉,金碧輝煌。台南市東區的龍山寺,為三層樓高的宮殿式建築,層層屋檐均出挑,飛檐的裝飾物將建築裝點得更加華麗氣派。
庭院式。庭院式的佛寺腹地廣大,少數在鬧市,大都在較為僻遠的郊外,台北市敦煌路的平光寺,由於腹地廣闊,佛寺以園林式構造,庭園中庭台樓閣、假山池塘、小橋流水,極為雅致,悠游的金魚、扶疏的花木,處處隱透出一種林泉之樂。台中縣石罔鄉的明山寺,寺內腹地廣大,庭園遍植綠樹花草,幽雅清爽。台中縣大雅鄉的龍善寺,為庭園式設計,種植有數百種之多的各種花木,並設有溫室苗圃。彰化市華北裡的慈濟寺,雖然空地並不寬廣,但還是在大殿後方布置了假山、盆栽、水池等,使寺中兼有庭台樓閣之勝。彰化縣花壇鄉的虎山巖,寺內假山、水池、茂林修竹,一片庭園景色,十分幽靜。
洋樓式。這類布局的佛寺,大都為近些年所蓋。特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佛寺只好向空間發展,加高層次,類似現代化的高層洋樓。如台北市忠孝東路的善導寺,其九層的慈恩大樓為全寺的核心,一樓為“觀照堂”,供奉三寶佛;二樓也供奉佛像,為作法會佛事之處;三樓供奉高大的白玉臥佛,四樓為圖書館,五樓為藝術館。位於台北市南昌街的十普寺的萬佛大樓有六層,一樓為大雄寶殿,二樓供奉觀世音。台北市城中區的華嚴蓮社,五樓臨街,把一般寺院的功能分散,大殿、二殿、三殿的功能集中到每一樓,如:一樓為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薩;二樓為最吉祥殿,供奉盧捨那佛;三樓為藥師殿,供奉藥師佛;四樓為萬佛殿,中間供奉盧捨那佛,左邊供奉普賢菩薩,右邊為文殊菩薩。台北市赤峰街的聖觀寺,外觀象四層樓洋房,各層都有自己的功能,如二樓為接客處,四周掛滿字畫;四樓所供奉的是一尊有千年以上歷史的隋朝石刻觀音。台北市中山區的普門寺共十二層樓,可容千人以上活動,十一層為行政中心,其余各層皆有自行用處,寺中所供五方佛,並有六千余尊阿彌陀佛立像。台中市北區的圓覺寺,為三層的鋼筋水泥建築,二層為大雄寶殿,頂層為涼亭花園,頗有現代化住家的氣息。
多進式。這類佛寺多為歷史悠久,古色古香,最有代表性的如彰化縣鹿港龍山寺,共有四進,首進為山門,山門後為前埕;二進為五門殿;三進為正殿,分拜亭及大殿;四進為後殿,殿側左右為禅堂和靜室;全寺共有九十九個門,為台灣三大古剎之首。台南市北園街的開元寺,為三進式,第一進為三開間的彌勒殿;第二進為大雄寶殿;第三進為大士殿;從大士殿月門可達花草豐美的後花園。
雜揉式。即新舊各種不同樣式雜揉於同一寺院中。如基隆市信義區的靈泉禅寺,有傳統的四合院式的格局,進了山門後左右兩邊為廂房,中間為大雄寶殿,但緊挨著又有一座洋樓式的建築拔地而起,氣派非凡,傳統建築與現代揉合於一個寺中。苗栗縣通霄鎮的福智寺,大雄寶殿左右是對稱的廂房,左邊以現代大型落地窗取代了古老的磚牆,右邊則仍然保存古老的窗棂,新舊互映,反映出寺院在傳統與現代中掙扎。
隨意式。指佛寺隨環境或地勢而建,打破了一般的布局。有的佛寺就地取材,如台北市北投區法雨寺是用山巖堆建而成,古樸而又堅固。有的佛寺隨地形地勢而建,如台北市土城鄉的廣承寺,為配合地勢,與一般為“冂”型結構的佛寺不同,呈“L”型,可謂獨出機杼。彰化市國聖裡的慈航寺,造型不是一般傳統佛寺的長方形,而是正正方方,頗有特點。
推薦閱讀:
西安市絲綢之路申遺將迎“初考”
江蘇宿遷斥資40億修“項王故裡”遭游客痛批
湖北黃梅五祖寺
古老佛塔--婆羅浮屠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