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佛山祖廟:獨具嶺南傳統建築神韻

佛山祖廟:獨具嶺南傳統建築神韻

日期:2016/12/14 13:27:4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佛山祖廟

    祖廟在市區祖廟路21號。又名北帝廟、靈應祠,屬道教神廟。相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曾毀於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此後歷明清二十多次重修,屢加改建擴建,光緒二十五年(]899)大事裝修後更為瑰麗壯觀。

    據方志記載,該廟“歷元至明,皆稱祖堂,又稱祖廟,以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也”。在佛山歷史上曾集神權族權政權於一體,正如廟門一對聯雲:“廿七鋪奉此為祖,億萬年唯我獨尊”,可見其顯赫一時的重要地位。

    其廟貌氣魄宏大,殿閣巍峨,雄偉壯麗,樓亭疊翠,通透玲珑,獨具嶺南傳統建築的神韻。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主體建築沿南北縱軸線排列,由南至北依次為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和慶真樓,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緊湊而錯落有致,其建築結構既有民族風格又別具嶺南特色,主體建築的檐柱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樣,以正殿最為典型,梁架舉折平緩,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結構,保留著已少見的宋代特點;建於明代的四柱三間三樓式靈應牌坊,是廣東現存最雄偉壯觀的木石混合結構牌坊,其十二柱構築形式國內罕見;建於清初的萬福台,則是省內僅存的數個古戲台之一。這些具有較高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建築典型代表,是研究嶺南建築史不可多得的優秀遺例。

    廟內的各種裝飾工藝比比皆是,將建築物裝點得富麗堂皇,令人歎為觀止,有屋頂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別具一格的灰塑,山牆上纖巧細膩的磚雕,各類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裝飾,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大多以戲劇劇目、民間故事為題材,運用戲劇舞台的人物造型及其表現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有的還帶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尤以獨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突出,故事題材有“甘露寺”、“天仙配”、“李元霸伏龍駒”、“荊轲刺秦王”、“夜戰馬超”等,所刻劃形態各異的人物共計不下上千,常為游客所津津樂道。這些巧奪天工的工藝品,無論從設計造型上,藝術性、思想性上,均體現了當地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藝和卓越成就。因而,祖廟贏得了國際友人“東方藝術之宮”的美譽。

    此外,大殿內還保存著鑄於明代的2.5噸重北帝銅像,大型的鐘、鼎、鏡、磬、八寶及兵器儀杖銅鐵鑄件,以及大型夾苎漆撲神像二十四尊等珍貴文物,無一不是古代名師嘔心瀝血的結晶。可見祖廟不啻是一座集佛山古代建築藝術、雕塑裝飾和鑄造工藝精萃大成的典型古建築。

    建國後該廟除本身的多次修繕、在其外圍開辟了環境幽雅的大院、並維修了附近的孔廟作為“又一村”景點外,還通過在大院新建展覽館和大型陶塑“雙龍壁”、遷建明代磚雕牌坊和清代石雕牌坊、修復原經堂寺大型鐵塔等措施,大力改善和美化配套環境,使古廟平添異彩。加上近年來祖廟一帶的新城區已改造為佛山的文化中心區,交通便利,面貌煥然一新,更為進一步發展祖廟的旅游業開創了新局面。目前該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觀眾量最高時達二百萬人次,是海內外聞名遐迩的游覽勝地。

推薦閱讀:

嶺南建築之鍋耳屋

玉荷葉杯

家居風水中窗簾的布置講究

“紅杏出牆”的臥室風水需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