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大潭水塘文物徑有21項古跡

大潭水塘文物徑有21項古跡

日期:2016/12/14 12:55: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飲水思源,水務建築也可特色處處,中西風格並存。為保育一眾陪伴港人過百年歷史的水務建築,政府昨日刊憲,宣布將六個戰前水塘內的四十一項水務設施列為法定古跡,這是首批列入古跡的水務設施;政府並在其中一個戰前水塘——大潭水塘群設立全長五公裡的文物徑,沿途涵蓋二十一個古跡。政府正構思於十月舉辦文物徑導賞團,讓市民了解古跡的功能及歷史意義。

  本港在開埠初期,雖然人口不多,但由於當時未有內地東江水供應,市民只能倚靠水井和河流取水,不過隨著本港人口不斷增加,食水資源開始面臨沉重壓力,促使港英政府興建水塘,並於一八六○年在薄扶林興建本港首個水塘。為滿足市民對食水不斷增加的需求,政府其後於一八八三年興建大潭水塘群,並於一八九九至一九三二年期間,陸續興建黃泥湧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和香港仔水塘。

  6戰前水塘見證歷史發展

  六個戰前水塘見證本港食水供應的發展歷史,而且擁有多項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水務設施,包括石橋、水壩、水掣房、抽水站等。至今六個水塘都保持完整無缺,除黃泥湧水塘在一九八六年改建為劃艇公園外,其余五個水塘仍繼續運作。

  為保育這六個戰前水塘,政府昨日刊憲,宣布將六個水塘內的四十一項水務設施列為法定古跡,這是本港首批納入法定古跡的水務設施。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此舉顯示政府對保育文物的承諾,而水塘列入成為古跡後,仍會繼續供水。她說,這些水務設施見證本港過去一百多年的變遷及供水系統的發展,希望市民在欣賞的同時,可增進對本港供水歷史的認識。

  在四十一個水務古跡中,以薄扶林水塘的前看守員房捨和量水站歷史最為悠久,兩者均有一百四十六年歷史;即使最「年輕」的城門水塘紀念碑,亦有七十二年歷史。

  41水務設施列法定古跡

  有逾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大潭水塘群,今次涵蓋最多的水塘古跡,總數達二十二項。為讓市民認識更多香港供水的歷史,政府在大潭水塘設立大潭水務文物徑,並由林鄭月娥主持文物徑牌匾揭幕儀式。文物徑全長五公裡,沿途涵蓋大潭水塘二十一個古跡,並設有十個信息站,介紹這些古跡的功能和歷史意義,市民若走畢全程需時約二小時。政府構思在十月至十二月期間舉辦導賞團,加深市民對水務設施的了解。

  文物徑涵蓋的水務古跡,當中不少都別具特色,例如位於大潭上水塘的石砌輸水道,是大潭的獨有特色,以厚混凝土板建成,並以特制模塑石墩及石柱承托,糅合實用風格;而位於大潭笃水塘的石橋,則屬於花崗石拱形結構,以多條頂部修窄的巨柱承托;位於大潭笃的原水抽水站二號員工宿捨,糅合歐陸建築風格,紅磚平頂,外形狹長,只有兩層樓高。至於大潭笃的原水抽水站煙囪,更是本港碩果僅存的紅磚煙囪。煙囪為方形設計,高六十一尺,並有一條長長的「斜道」。煙囪曾被附近的大樹破壞,政府於二○○六年花費二百六十萬元復修煙囪,令煙囪得以保持原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