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奇特的十字穿心閣

奇特的十字穿心閣

日期:2016/12/14 13:28:3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保存下來的老建築中,扼守在路口的門樓我們經常見到,而且很多門樓上修有廟宇,廟宇下方留有一條通道,門樓與兩側的城牆形成一道完整的屏障。但我們很少能見到門樓下方有兩條通道,而且在門樓正下方形成十字交叉。這樣的老建築被稱為“十字穿心閣”,在濟南高新區就有一座,而且也是濟南境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

玉皇閣正好位於十字路口上方,因此又稱十字穿心閣。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張勇攝

兩條通道在閣下中央形成十字交叉

穿閣而過的通道由青磚發券起拱

    十字穿心閣結構獨特

     12月5日,記者來到高新區西盧村,十字穿心閣就位於這個村子的正中間,兩條馬路的交叉口上。

    站在馬路上,由東向西望去,這座十字穿心閣和其他的門樓別無二致,一個拱形門洞穿閣而過,門上方是一個平台,平台的下部由石頭砌成,上半部是青磚,外抹白灰;平台上方北側有一排房子,青磚黑瓦,硬山頂。

    走到近處你會發現,位於閣樓下面,不僅僅是在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門洞,南北兩側也各有一個門洞,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與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在閣樓的正下方形成一個十字交叉。

    走近閣樓,記者丈量了整座閣樓的尺寸。閣樓南北長約20米,東西寬約10米。閣樓的每個門洞均高約2.5米,寬約3米,從地面到閣樓平台頂部約5米,平台上面北側的房子高約3米。

    南北方向明顯要比東西方向長,這是為什麼?當記者走進閣樓中心,站在十字路口處,就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在南北通道的南北兩端的洞壁上,可以明顯地看到內外兩段洞壁結構有著不同的風格,內側青磚較外側要寬厚,而且風化更為嚴重些。由此,記者初步判斷,這座閣樓應該是建成於兩個不同的年代。

    從閣樓東西兩側的外牆上,記者也可以得出同樣的判斷,因為,東西兩側外牆的中間部分石基要比兩側石基高出不少,北側的房子明顯與閣樓不是一個整體。經過再次丈量,記者判斷,初次建成的閣樓,東西距離與南北距離基本一致。北側現存的房子,應該是後來添建的。

    在東側門洞的左側,有後來添建的水泥台階,拾階而上,有一個小門,通過小門,可以來到閣樓頂上。

    閣樓頂上是一個大平台,四周是青磚壘砌的院牆,正北側是一座房子,黑瓦青磚,三開間。房子裡面有些廣播設備,看來這是村裡的廣播站。房子的梁椽上都有雕花,基本保留原樣。

    村民稱十字穿心閣為玉皇閣

    今年66歲的村民李德全告訴記者,當地人稱這座十字穿心閣為“玉皇閣”,因為最早閣子頂上有座玉皇廟,廟裡供奉著玉皇大帝。

    在李德全的記憶中,閣子頂上的玉皇廟有三座建築,最南側是一座南天門,高高的門樓,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鐘樓裡有一座銅鑄的大鐘;閣子頂部的正中央是玉皇殿,玉皇大帝坐在正中央,頭戴皇冠,妙相莊嚴,玉皇大帝兩側是天兵天將,個個手持兵刃,神態威嚴;玉皇殿北側是行宮,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房子。

    李德全講,在1952年前後,南天門和鐘樓鼓樓就遭到了破壞,1958年玉皇殿遭到破壞,在隨後的“文革”期間,南天門、鐘鼓樓以及玉皇殿,連同殿內的玉皇大帝及天兵天將被徹底砸爛,銅鐘也被砸碎,當廢品賣掉了。

    原先在鐘樓邊上還有好幾通石碑,在“破四舊”的過程中也全部被破壞,有的被砸碎,有的不知去向。後來有村民在別處發現了兩塊石碑,於是便將碑搬了回來,鋪在了台階上的小平台上。

    記者在小平台上見到了這兩塊石碑,兩塊石碑均為重修玉皇閣碑,均刻於清代。右側石碑落款為“大清康熙十六年歲次丁巳夏”;左側石碑有“重修玉皇閣碑記”字樣,碑文中有“玉皇閣歷年久遠,殿閣將傾……”字樣,落款是“康熙五十六年”。

    因兩塊石碑均鋪在台階上,碑上文字極為模糊,大多已經無法辨認。

    李德全還介紹,在玉皇閣的西北角上,曾經有一座不大的土地廟,廟裡供著土地老爺。在玉皇閣的東南角上,有一座觀音廟,廟裡供著送子觀音,據說很靈驗。如今,土地廟已經蕩然無存,觀音廟倒是還留有部分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