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王漁洋故居傳承文化根脈
日期:2016/12/14 12:49: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景色秀麗的王漁洋故居
王漁洋故居,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康熙朝詩壇領袖、刑部尚書王漁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長春園故址上增繕而成,又名西城別墅,現占地15000余平方米,遺留明清、民國建築108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分為生活區、生平區、園林區、祭祀區四個主題展區,圍繞文學成就和仕宦生涯兩條主線集中展示王漁洋文政兼從的一生。
暢游在王漁洋故居裡,不經意間會看到,某個被花草掩映的角落露出一塊刻有其詩作的石頭,“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鲈魚。”“夕陽沉沉水增綠,萍花柳花相斷續。十尺長橋八幅舟,人家何似清溪曲。”一一品讀令人有安寧悠閒、恬淡愉悅之感。
王漁洋因繼承唐宋文風,反對重修飾、掉書袋、發議論、無生氣的文風詩風,提倡“神韻說”而蜚聲詩壇,他創造性的詩論和創作順應了清初社會發展歷史潮流,被譽為“一代正宗”,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同時,王漁洋一生文政兼從,在政壇的作為不亞於其在文壇的聲望。他廉潔奉公、勤於職守,順應當時“以寬為本”及“清慎勤”的吏治標准,被贊“一代廉吏”。
王漁洋初任揚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書,仕宦45年,始終恪守“清慎勤”的為官准則,踐行“不負民即不負國,不負國即不負所學”的為官之道。他所書《手鏡》一文,既是自己一生正直為官的經驗寫照和自律准則,也教育後人審慎處事、潔己愛民,時至今日仍可以致用。
記者了解到,王漁洋故裡景區規模宏大,在文物部門的精心修復和不斷努力下,景區保存完整,故居修復盡可能保留古時儀制,成為不可多得的文物保護典范。目前,王漁洋故裡景區已被評為全國(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社科院古代文學研究基地、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先後榮獲山東省園林綠化優質工程、連續兩屆山東省博物館紀念館十大精品陳列、淄博市十大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