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劉銘傳舊居

劉銘傳舊居

日期:2016/12/14 12:38:0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劉銘傳舊居

    位於安徽省肥西縣城西37公裡紫蓬山大潛山北麓井王店北劉老圩好。劉銘傳(1836一1896),清末淮軍將領,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就任台灣省首任巡撫,積極加強防務,整頓吏治,開發經濟,創辦新學。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病離任。

    現存於其故裡的劉銘傳舊居占地約7萬平方米,四周有兩道防御壕溝,溝內的水是大潛山引來的金河水。舊居四周用石頭砌成的圍牆上建有碉堡五座。

    原故居內有房屋百余間,建築兼具南、北方民居的特點,又吸取了西洋建築優點。舊居建築反映了江淮之間獨特的圩堡文化,是淮軍將領故裡圩堡群的突出代表,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觀光價值。

    劉銘傳舊居,俗稱劉老圩,位於肥西縣大潛山西北麓約2公裡處,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劉銘傳在北方剿捻後興建的淮軍將領莊園之一。

    劉銘傳舊居平面呈南北長東西略短的矩形狀,金河環繞而過,三面環山,占地百余畝。

    圩內南部為生活居住區,北部水堰中有大小兩座小島,圩四周有條寬約10—15米的護圩壕溝。外濠內東南東北各有一座大吊橋,兩吊橋處均有兩層門樓各7間;進門樓後是內濠,又有三座吊橋、三座門樓。濠內側砌有石圍牆,圍牆轉角處築有碉樓,有房屋建築約300間。

    建築正大廳為三進,每進13間,頭進與二進天井院內是回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正廳面對連接外濠的月牙塘,月牙塘為兩角尖內弦為長方形的荷花池,池中有長方形花圃,四周雕刻石欄桿,兩邊有石橋相連。



    正廳西南角是西洋樓,三間兩層,為藏書樓。正廳北面為鋼叉樓,五間兩層,此樓有“壓邪鎮圩”之意。鋼叉樓後建有“盤亭”,亭內原存放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虢季子白盤。

    建築均為排山排柱,雕梁畫棟。1950年部隊進駐劉老圩後,對圩內大部分建築進行了改建或新建,原有建築僅存三幢(17間),改造後舊房三幢(12間),自然環境依舊。

    劉銘傳,字省三,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年9月7日)生。同治元年(1862年)李鴻章募准軍,劉銘傳率練勇至上海,號“銘字營”,與太平軍作戰,屢戰升為副將。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廷急召劉銘傳進京,遂赴台抗法。在劉銘傳領導下,歷經10個月,取得了抗法保台戰斗的勝利。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出任第一任台灣巡撫。

    他在台灣推行“辦防、清賦、撫番”幾項“急務”,實現全台政令的統一。劉銘傳在台期間,為台灣的開發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為台灣近代化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台灣近代之父”。

    劉老圩是劉銘傳現存的唯一舊居,規模龐大,建築整體以清末官宦鄉間莊園風格為主,集防御、生活、休閒為一體,充分體現了這一時期的莊園建築風格,在江淮地區極具代表性。

    劉銘傳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病從台灣離任後,返回故鄉休養就住在這裡。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