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江寧“九十九間”半的潘氏住宅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社區,始建於清朝順治初年,後重新改造,1983年被公布為江寧縣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潘氏住宅與潘氏宗祠被一起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更名為“佘村明清建築群”。
而如今,針對其岌岌可危的情況,江寧區文化廣電局昨日透露,潘氏住宅的修繕工程即將啟動,保護措施已經有了初步計劃。
產權界定不清,是最大難題
據了解,潘氏住宅共計60余間,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結構周密嚴謹,均為三進穿堂式高牆深院,每進各有門樓,門樓上為磚雕石刻,飾以人物、花卉等精美圖案。
“多少年我們這組住宅都沒有修過了!”至今還在潘氏住宅裡的一位老大爺曾這樣告訴記者。
這樣一處珍貴的建築群,為何遲遲沒有展開修繕,症結在哪裡?據江寧區文廣局副局長李小靜介紹,潘氏住宅房屋產權的絕大部分分屬近30戶潘氏後人所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是一處地主莊園,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時分配給潘氏族人,也是潘氏住宅房屋權屬的最近一次合法認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60多年過去了,各戶人口都有增長,自然增加了若干產權繼承人。目前,產權的具體所屬極為錯綜復雜。各戶擁有的產權面積在當時並未有嚴格的分化,目前更是很難界定。“這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李小靜說。
利益人眾多,意見難以統一 據記者了解,根據相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近年來,潘氏住宅絕大多數住戶陸續遷出,長期無人使用及缺乏保養維護是導致潘氏住宅日漸破敗的一個原因。
李小靜說,早在2005年,江寧區文廣局就著手推動潘氏住宅的保護修繕利用工程。但是由於潘氏住宅產權關系復雜,相關利益人眾多,產權人對該古建築的產權處理及修繕意見不統一。有人提出願意出讓產權,由政府或相關代表人統一出面修繕;有人提出由政府負責修繕,而後繼續由自己使用;有人提出以資產入股,修繕後統一用於旅游經營,產生的效益進行分紅。意見遲遲得不到統一。
眾多產權人的意見不統一使得修繕措施無法順利開展。江寧區文廣局表示,近期,他們已開始組織文物管理部門及街道、社區負責人及部分產權人代表召開座談會,將盡快厘清產權關系並統一相關利益人的意見。在此同時,將對目前的建築進行保護,確保不再產生進一步的損壞;對於一些散落的珍貴建築構件進行收集,以供後期修繕所用。
修舊如舊,打造文物旅游亮點 在2013年1月的《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保護規劃》中,曾提出潘氏住宅將來的規劃為一處建築藝術博物館。那麼未來,潘氏住宅的修繕將是如何一個走向?對此李小靜表示,他們將采用多種靈活方式,與產權人合作,重點優先實施文物保護修繕項目,打造文物旅游亮點,以此帶動當地旅游發展。
近2000平方米的建築,修繕需要巨大資金,如何確保修繕順利進行?記者了解到,潘氏住宅的修繕至少需要投入2000萬元以上費用,而目前尚無修繕資金來源。對此,江寧區文廣局及街道表示,關於費用問題已經有了建議方案。一是產權人負責維修,政府適當補貼;二是財政全額投入,收購潘氏住宅中的個人產權,修繕後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對外開放,三是由東山街道搭建專門平台,通過各種方式引進資金。據了解,潘氏後裔中有一位成功商人目前在武漢,江寧區文廣局曾派人專程赴武漢與其協商捐資修繕事宜。
“總之,我們在修繕潘氏住宅中將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力爭將其打造成江寧一個新的文物旅游亮點,請市民放心!”李小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