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

日期:2016/12/14 12:43:4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位於今河南省新鄭市區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裡,城內面積16平方公裡,城牆用五花土分層夯築而成,基寬40—60米,高15—18米。北牆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築,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牆防御設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陝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郐國,在此建都,為了區別在陝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從陝西遷都新鄭。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後在此建都達539年之久。鄭韓故城內文物遺跡星羅棋布,目前發現城門遺址4處,在城內南北走向有一隔城牆,把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內分布有韓國宮城和宮殿區、缫絲作坊遺址。東城內分布有鄭國宮廟遺址、祭祀遺址、鑄銅遺址和韓國鑄鐵、制骨、制玉、制陶等多處遺址。故城內外有鄭韓兩國貴族墓地多處,其中大型韓王陵墓群12處。平民墓葬區主要分布在城東黃水河東岸、城南和城西雙洎河西岸一帶,城北墓葬極少。1997年,中行鄭國祭祀遺址發掘出土348件青銅禮樂器和45座殉馬坑,震驚世人,榮獲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鄭韓故城的布局體現了當時東周列國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是當時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時期保存最完整、城牆最高、面積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二十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鄭韓故城無字碑被確認為“中華第一碑”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碑?這一考古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終於有了定論:河南省新鄭市的鄭韓故城出土的"無字碑",為"中華第一碑"。 

    "中華第一碑"整體呈圭形,像匕首一樣尖尖的,上半身一邊一個耳朵,下半部中間有一穿孔,質地是灰色沙巖,正反兩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長3.25米,寬0.45米,厚0.25米。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這通古碑是於1997年8月在新鄭市區鄭韓故城宮殿區內發現的。當時他們在這裡開了10x10米的探方29個,大小深溝21條,發掘面積3238平方米,發現了古代墓葬、儲水井、下水道、宮殿、道路等文物遺跡,並在一處古代宮殿的夯土層發現了一通"無字碑"。 

    "無字碑"的發現,立即在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俞偉超、李伯謙、安金槐等親臨現場進行鑒定。但由於碑上沒有刻字,專家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近5年來,我國有關專家和學者對"無字碑"進行了大量考證研究,他們從石碑的形制、現場發現的祭品、青銅壺,結合"禮記"、"儀禮"等古代文獻關於太廟大碑的記載判斷,此碑應是戰國時期韓國太廟所立之碑,這比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漢代石碑要早數百年。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學者對此碑認識基本一致,認為入這通"無字碑"就是"中華第一碑"。 

    河南省一些考古學家、旅游專家認為,"中華第一碑"的發現,必將像"中華第一龍"在河南發現一樣,給河南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巨大推動力。 

    鄭韓故城發現保存完好的大型制陶遺址 

    河南省新鄭鄭韓故城內近日發現一處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大型制陶遺址,其規模和完好程度全國罕見。 

    鄭韓故城是春秋時期鄭國和戰國時期韓國先後建都的都城遺存,位於新鄭市城關附近的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的古城牆也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這次發現的大型制陶遺址位於新鄭市東北部一處殘缺的鄭韓古城牆內側,沿城呈西北-東南走向,遺址自西向東分為生活區、作坊區和燒造區三個區域,規模龐大,占地面積達數萬平方米。 

    據文物考古工作者介紹,現在遺址全貌已經探清,並配合基建發掘了3000多平方米。從目前的挖掘情況看,這裡很可能是考古工作者尋找已久的韓國官方制陶遺址。專家判斷,附近還應當有成品區和廢品區。 

    這處屬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大型制陶遺址,距今約2300年。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整個遺址保存的相當完好。在燒造區內,3個大型燒窯深埋於地下,窯穴最深的達3米多。 

    考古人員介紹說,這三個燒窯形態各異,互不相同,應當是分屬於不同時期的。在陶制的井口周圍,還出土了陶制的完備排水系統。陶制的管道排列整齊,縱橫交錯,其中主管道是方型,分管道是圓型。每隔一段,方型主管道上就設有明渠。專家說,這是古人為了清理污物方便而設的,作用類似於現在的窨井。 

    據了解,陶制品在古代是日常生活必需品,關系著國計民生,對考古研究極具價值。該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戰國後期和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意義重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