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忠義藏山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忠義藏山

日期:2016/12/14 12:51:3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距太原120公裡的盂縣藏山,原名盂山,因形似盂狀得名。藏山得名於千古傳誦的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首的“趙氏孤兒”,後人為頌揚程嬰、公孫杵臼等捨身取義的仁人志士,就把盂山改名為藏山,並立藏山祠祭祀,代代香火不絕。

    藏山祠坐落於藏山腹地,現存建築除寢宮為元代建築外,其余均為明、清兩代重修增建,為山西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趙氏孤兒故事流傳千古

    沿太原市陽曲縣至陽泉市盂縣的雙陽公路前行,行至盂縣境內,迎面便出現一個廣告牌,上寫四個大字“忠義盂縣”——盂縣人崇敬和頌揚的忠義精神,即源自藏山,源自一個流傳2600多年的故事。

    趙氏孤兒名趙武(公元前598年-前541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盾之孫、趙朔之子,其母是晉成公之妹莊姬。現在所流傳的故事版本為,晉國奸臣屠岸賈謀害忠臣趙盾,趙家300余口被滿門抄斬,門客程嬰冒死救出出生不久的趙武。屠岸賈發現有人偷偷救出孤兒後,下令如果三天之內沒人交出孤兒,就將全國所有半歲以下的嬰兒全部殘殺。為保全趙氏孤兒和全國幼兒,程嬰毅然獻出自己的孩子。至友公孫杵臼對程嬰的義舉深為感佩,他自知年老不能勝任撫養孤兒之責,讓程嬰去向屠岸賈“告發”是他“藏匿”了孤兒。屠岸賈從公孫家搜出了實為程嬰之子的“孤兒”,用劍劈死,公孫也撞階而亡。程嬰帶著趙武潛入盂山藏匿15年,將趙武撫育成人,才向趙武講述了他的身世。趙武深為悲痛,立誓要報仇雪恨。不久,晉靈公亡,晉悼公立。在大臣魏绛的幫助下,趙武殺了屠岸賈滿門,恢復了趙家在晉國的地位,並成為治國棟梁。

    晉國宮廷裡的這出悲劇,實為一場統治者內部的奪權之爭,它從《左傳》和《史記》裡走出,到了元代劇作家紀君祥筆下,成為是非善惡泾渭分明的歷史復仇劇。紀君祥寫的《趙氏孤兒大報仇》,把屠岸賈單獨殺孤改成要殺舉國與趙氏孤兒同歲之嬰兒,把公孫杵臼買他人之子換孤改成以程嬰親子換孤,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法國文豪伏爾泰於1755年將此改編成為新劇本,名為《中國孤兒》,1755年8月20日開始在巴黎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趙氏孤兒》也成為傳入歐洲的第一部中國戲劇。

    清末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王國維在《宋元戲劇考》中,把《趙氏孤兒》與《窦娥冤》並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還有人把《趙氏孤兒》同莎士比亞的傑作《哈姆萊特》比較,由此可見《趙氏孤兒》影響之大。

    傳說,趙武逝後被玉帝敕封為“藏山靈感大王”,專司人間風雨,造福百姓。據史料記載,歷朝皇帝對趙武推崇備至,屢加敕封:宋元豐4年神宗封趙武為“河東神主”,宋紹興11年高宗封趙武為“藏山大王”。明成化20年,皇帝下诏重修藏山廟宇,並將藏山升格為“萬歲朝廷香火院”。清光緒5年,皇帝親賜“明德崇禋”御書匾高懸正殿。清同治8年穆宗封趙武為“翊化尊神”,清光緒5年德宗加封趙武為“福佑翊化尊神”……

推薦閱讀:

海南文昌孔廟

廣東化州孔廟

吉林葉赫古城

貴州荔波鄧恩銘故居


    神廟升格為皇家祭祀場所

    藏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盂縣苌池鎮的重巒疊障中。進入藏山,沿著山路拾級而上,來到藏山祠的山門,迎面一個大紅的“忠”字鑲嵌在山門石巖上方,昭示著藏山的歷史內涵。過山門,眼前出現一個木結構的牌樓,上書四個金字“藏孤勝境”。牌樓檐牙高琢,琉璃瓦稜,高約9米,寬3.5米。隨行的導游李國娟告訴記者,這個牌樓始建於明萬歷29年(160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牌樓後,便是藏山神廟。相傳趙武回朝後,為了感謝程嬰和公孫杵臼,回到藏山修祠立廟以示紀念。藏山神廟的修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殘存的一方石碑記載報恩殿最早修復於金大定12年。“明代以前,藏山神廟雖然名氣很大,但規模還不算大。明成化20年(1484年),明憲宗朱見深派欽差太監高諒、劉允等人,對藏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重修,將藏山神廟升格為‘萬歲朝廷香火院’。至嘉靖4年的40年來,明朝先後派出6位欽差奉旨修建不止,使得藏山形成如今的規模,藏山神廟也正式升格為皇家祭祀的場所,這在全國各大寺廟中實屬少見。”李國娟告訴記者。

    祠廟在南北不足五十米的距離內,充分利用三維空間,以南山頂上的笏峰松為點,從南到北依次將石照壁、牌樓、山門、戲台、正殿、總聖懸樓等主體建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而兩山門、兩馬王殿、鐘鼓樓、兩婢房、兩廂房、假孤廟和送子奶奶廟則巧妙地安排在中軸線兩側。以文子祠(趙武谥號為文子)為中心的主體建築嵌於幽深清淨、跌巖回環的山谷之中。亭台樓閣皆依山門、牌樓、戲台、鐘鼓二樓、東西碑房、正殿、寢宮、梳洗樓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附屬建築置院落之外,區別鮮明,是按照宮廷建築的特征而設計的。

    古建與自然景觀珠聯璧合

    祠廟正殿位居祠中央,是祀俸趙武之處,此殿為單檐懸山頂結構,通體面寬13.45米,進深10.56米,檐高5.23米,柱頭施以肥碩雄健的斗拱,承托著深遠翼出的飛檐;屋頂梁架折平緩,卯榫嚴實;殿內采用“減柱法”,空間寬敞,充分顯示出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大殿左右兩側有明弘治(1504年)保存下來的42幅彩繪壁畫,詳細敘述了藏孤救趙的故事。壁畫惟妙惟肖,且人物官帽和腰帶都是描金,立體感極強,因采用了天然礦物原料繪制,雖經歷五百多年,依然色彩如新。

    正殿後面的凌空崖下,有一個僻靜幽深、風雨不侵的小洞。洞深六尺,洞口不足一尺,地面坡形,外高內低,恰好能容納兩人藏身,相傳這裡就是程嬰和趙武居住了15年的藏孤洞。

    報恩殿位於正殿後,是一座典型的金代建築。其築於一自然生成的龛巖內,經年風雨不蝕,保存完整。此建築系懸山六檩結構,橫跨3間,面寬10米,進深7.16米,外形斜拱重疊,舉折平緩,上架鐵鑄梁槽,兩端矗立雄偉高大的琉璃鸱尾,精致美觀。內施垂木和斜材,構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並雕梁畫棟,使整個殿堂絢麗多姿。

    被喻為“山西第二懸空寺”的總聖懸樓,又稱梳洗樓,位於北山腰,為兩層木結構,上層面寬17.2米,進深4.61米,下層面寬17.66米,進深8.17米,系雙檐歇山頂,四周圍廊,室內無柱,所有部件皆系卯榫拼合而成,整座樓亭精美秀麗,鬼斧神工。憑欄鳥瞰,藏山全貌盡收眼底。

    藏山諸多古建築皆依地勢而築,同自然景觀珠聯璧合,因此藏山又有“晉東第一名山”美譽。因各朝均有增擴建,故整個祠院的建築鱗次栉比,相得益彰,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瑰寶。明代喬宇曾寫詩盛贊藏山:“兩崖雲起澗西東,廟貌長留烈士風。仇國遺虛秋草綠,盂山半壁晚霞紅。存孤事往功何偉,食報深恩典並隆。況有英靈作霖雨,高名千古播寰中。”據專家考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傅山都曾到藏山憑吊,留下了詩句。

    藏孤、救孤、育孤,短短15年,藏山上演了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一段感人故事。2010年,知名導演陳凱歌以藏孤救趙為題材,創作了同名影片《趙氏孤兒》,並在藏山舉行了盛大的啟程大典,程嬰、公孫杵臼等幾位義士的千秋忠義,流布更廣。

    藏山沉澱了2600多年的文化,體現的是一種對正義、對友情的忠誠和堅持。藏山,藏著文化,藏著故事,藏著歷史,藏著很多很多……

推薦閱讀:

海南文昌孔廟

廣東化州孔廟

吉林葉赫古城

貴州荔波鄧恩銘故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