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六大古樓
日期:2016/12/14 12:32:4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西安鐘鼓樓
鐘樓
西安鐘樓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它以其金碧輝煌的雄姿踞於西安城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古城西安的標志建築,被譽為“古城明珠”。
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各城市興建鐘樓,以鎮天下。西安鐘樓初建時原址在今西安大街廣濟街迎祥觀,與鼓樓東西對峙。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後擴建西安城,隨著城中心的東移,鐘樓的位置就與中心偏西,故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在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下,命鹹寧、長安二縣縣令將其遷建於現址。遷建時“樓惟築基外,一無改創”。鐘樓落成後,龔懋賢寫了《鐘樓歌》刊石嵌於鐘樓內。以後清乾隆五年(1740),樓又經巡撫張楷重修,仍按明初年的原結構修建,唯將原室內懸掛的唐代“景雲鐘”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此外,樓上奉祀文昌帝君。鐘樓的命名,也因每天清晨擊鐘報時,故稱之。
鐘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木結構建築,面積1377平方米。建築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用青磚、白灰砌築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寬6米的券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慣穿。鐘樓從地面至金頂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圓柱回廊,樓分兩層,重檐三層,屋頂覆以綠琉璃瓦,樓體為木質結構。由磚台階踏步上到磚基座大平台而進入一層大廳,面闊7間,進深3間,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台,頂有方格彩畫藻井。由第一層大廳內東南角扶梯,可盤旋登上四面有木隔扇門和直通外面回廊的二層大廳。二層梁架結構,采取砌上明造,用通柱,攢尖頂采用抹角梁和井口枋,梁柱節點有宋元做法痕跡。
整個建築通體彩繪,樓內貼金彩繪,畫梁雕棟。四面漆紅大門,各層門扉還有64幅精美的木雕故事,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西廂聽琴”、“伯樂相馬”、“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構圖優美,雕工精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樓翼角飛翹,下懸铎鈴。樓頂端琉璃蓮花寶座上置有6米高的圓形鎏金寶頂,更顯莊嚴和富麗堂皇,顯示了明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鐘樓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曾成為拘押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的臨時牢獄,樓上駐扎軍隊。鎏金寶頂的銅葉被人揭去盜賣,樓體累遭破壞。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鐘樓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台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桿,翻修了全部門窗。樓的內外進行粉刷油漆,並按原樣裝置了鎏金頂和增加了避雷設施。1980年以後,又進行了多次維修。
1996年西安市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決定仿制唐景雲鐘。唐景雲鐘鑄於唐景雲二年,原為唐景龍觀所用,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其撰書銘文,明初移至鐘樓用以報時。該鐘現為國家級文物,現藏於西安碑林。西安市文物管理局多次走訪有關單位,商討仿制事宜。仿制的景雲鐘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經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數百年的晨鐘暮鼓再次在古城響起。仿制的景雲鐘現掛於樓基座的西北角。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鐘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為鐘樓基座四周邊內;一般保護區為由重點保護區外延3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由一般保護區再外延72米。
鼓樓
西安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樓巍然聳立。
西安鼓樓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它的建築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樓建築在基座的中心,面闊7間,進深3間,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整個建築層次分明,渾雄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台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在樓的南檐下正中,懸掛有“武盛地”藍底金字匾額,是陝西巡撫張楷重修此樓峻工後,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筆”。北檐正中懸掛有“聲聞於天”匾額,筆力挺拔,相傳系鹹寧李允寬所書。兩匾不僅說明了建築物的意義,而且猶如畫龍點睛,使樓生氣盎然,更顯得宏偉壯麗,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毀,現文物管理部門已著手修復。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宏亮、渾厚,重槌之下,十裡可聞,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推薦閱讀:
清光緒 景德鎮窯粉彩八吉祥紋盤(清)
山東:武城大屯水庫考古發掘三彩陶爐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商)
貴州:發現劍齒象化石恐龍後的巨無霸(圖)
武漢黃鶴樓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潇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裡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鈉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淨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
“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征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推薦閱讀:
清光緒 景德鎮窯粉彩八吉祥紋盤(清)
山東:武城大屯水庫考古發掘三彩陶爐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商)
貴州:發現劍齒象化石恐龍後的巨無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