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

日期:2016/12/14 12:44:2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在湖南省浏陽縣城東南51公裡湘贛邊界的文家市下街。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和發動了湘贛邊界地區的秋收起義。受挫後,9月19日部隊在文家市集結,毛澤東主持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翌日,部隊在裡仁學校操場舉行會師大會,會後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會師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簡介

    舊址原為文華書院,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國初年改為裡仁學校。學校大門前有2座木結構的雨亭。主體建築前後共4進:第1進是大門,左右各有房屋1間;第2進是二層木結構樓房;第3進是書院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內外共有石柱20根;第4進是原文華書院承德堂。9月19日晚,前敵委員會軍事會議,在此召開。書院前部左面原有關聖廟,右為文昌閣,閣左邊新齋坐西向東共有4間平房,其中一間,為當年毛澤東住室。小巷兩側保存有革命標語。

    1968年後,多次維修舊址。1977年在舊址西側新建秋收起義紀念館,陳列大量有關秋收起義的史料,並負責舊址的保護。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景致

    浏陽市現在有兩個國寶,其中一個就是裡仁學校,那是1961年3月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級以來,浏陽(縣)市人民政府立即組織人員收集文物資料;一九六四年派專職人員具體保護維修裡仁學校;一九七七年新修建到展覽館。裡仁學校的前身,名為文華書院,創建於清朝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一九一二年改文華書院為裡仁學校。該建築座南朝北,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其軸線上有街門、巷道(現將標語巷)、過路亭、前門、講堂、大成殿、狀大橋、成德堂(現名前委會會址)、山亭;左為美帝廟、西齋、講堂;右為文昌閣、東齋、魁星樓。

    前故委員會議舊址——成德堂

    成德堂在文華書院改為裡仁學校後,改作教室,1927年9月19日晚上,毛澤東同志在這裡主持召開了秋收起義部隊最高領導機構——前故委員會會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編章裡十分重要的一頁。

    圍繞秋收起義進軍方向問題展開了十分激烈的討論。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大會舊址——裡仁學校操坪

    1927年9月20日清晨,工農革命軍大約一千五百人左右在裡仁學校操坪舉行會師大會,毛澤東同志作了重要講話,會後,便開始了向農村的進軍。

    標語巷

    標語巷,原為裡仁學校正門,為了保持牆上的革命標語重修大門。這裡牆上的標語有一九二七年工農革命軍寫下的“打土豪分組地”和一九三年紅軍寫下的《土地政綱》、《蘇維埃政綱》和“猛烈擴大紅軍隊伍”等。

    裡仁學校不僅是中國革命史光輝一頁的見證,而且有胡耀邦、楊勇等中國革命現代領導人曾在這裡讀過高級小學的校史記載。這所學校,現在是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的主要組成部分;自開放以來,參觀瞻仰者絡繹不絕。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歷史

    1927年,在國共合作局面下形成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高潮,由於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而遭到慘痛失敗,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倒在了軍閥政府的屠刀下,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000多人。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斷然決定了三件大事,第一,將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向南昌集中,准備起義;第二,組織湘鄂贛粵四省的農民,在秋收時節舉行暴動;第三,召集中央緊急會議,討論和決定新時期黨的方針和政策。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北閥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

    為了迅速扭轉低迷的革命形勢,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發布了《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要求四省黨組織發動農民立即組織秋收暴動,以奪取鄉村政權,實行土地革命。

    1927年9月9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和毛澤東的領導下,震驚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正式爆發。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後,雖然先後占領了幾座城鎮,但很快遭到優勢敵人的圍攻,形勢發展對革命極為不利。

    1927年9月19日,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一、三團和二團部分指戰員1500余人相繼到達文家市,實現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文家市會師。

    9月19日晚上,毛澤東在文家市裡仁學校再次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盧德銘、余灑渡、余贲民、蘇先俊等師團主要負責人。會議通過了毛澤東關於放棄攻打長沙的主張,決定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

    9月20日晨,工農革命軍1500余名指戰員集合在裡仁學校操場上,整裝待發。出發前,毛澤東向戰士們作了鼓舞革命信心的一段講話。


    毛澤東在文家市裡仁學校操場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工農革命軍戰士們的革命熱情和斗爭勇氣,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許多趴在牆頭看熱鬧的圍觀者。當時還是小學生的胡耀邦、楊勇,他們聽懂了毛澤東通俗、生動、形象的講話,幾年後,他們拿起槍桿子參加了紅軍。幾十年後,一個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個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毛澤東在文家市確定的轉兵決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典范,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戰略退卻與戰略進攻相結合的創舉,是我黨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的重大轉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