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四川古跡發現天龍八部 系佛教8種神怪

四川古跡發現天龍八部 系佛教8種神怪

日期:2016/12/14 12:50:2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佛教的天龍八部

    說起“天龍八部”,很多人會想到金庸同名武俠小說的快意恩仇。然而近日,在自貢、宣漢等地相繼傳出發現“天龍八部”石刻,卻讓不少人生出“穿越”之感:現代人寫的小說,怎麼會成為古代石刻?

    其實,“天龍八部”指代的是佛教裡被教化為護法神的8種神道怪物,而金庸之所以用“天龍八部”為小說命名,其本意也是用佛教中的神鬼來暗指人性的形形色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透露,作為隋唐時期最流行的佛教題材,“天龍八部”在廣元皇澤寺、千佛崖,巴中南龛,安岳臥佛院、千佛寨等地都有刻畫。

    天龍八部原是佛教中的8種神怪

    3月10日,荔枝道考古探險調查組前往宣漢。在浪洋寺唐代摩崖石刻上,來自全國的考古及歷史專家被一組佛造像吸引。雖然其中一尊造像的佛頭已不見蹤影,但石窟穹頂上,8尊護法的浮雕頭像刻得栩栩如生。北京大學從事石窟寺考古的韋正教授說:“這是天龍八部造像。”結果一句話,讓專家們也忍不住頻頻拍照。

    此前不久,自貢旭水河中的“菩薩石”上,也曾被考古工作者發現雕刻有“天龍八部”故事。然而當專家呼吁就此保護時,卻有網友不解了:“《天龍八部》不是金庸的小說麼?怎麼會穿越回古代的石刻上?”

    “這其實是一個誤解。”雷玉華說,“天龍八部”是佛教中的8種神道怪物,它們分別是諸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迦等,其中有善有惡,各有其出身、本領和性狀。但經佛陀教化後,都成為了護法神。因此在佛教石刻中,總能見到“天龍八部”的題材。而最為人們常見的“天龍八部”,也許就是敦煌莫高窟裡的飛天了:手持鮮花、璎珞等供品的,是“乾達婆”;手持各種樂器演奏飛行的,是“緊那羅”。

    四川石刻版本不同

    雷玉華說,在不同的佛刻聖地,“天龍八部”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數量也不一致。以四川為例,既有常見的8個神,也有六七個甚至十幾個的。

    廣元千佛崖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王劍平告訴記者,千佛崖的諸多石刻造像中,就有10龛佛造像石刻裡雕刻了“天龍八部”題材。

    記者在第806號龛看到,站立的佛陀背後,“天龍八部”在石龛背後及窟頂浮雕了人形臉譜。作為護法神的“八部天龍”,看上去氣勢洶洶、威風凜凜。王劍平說,護法神在佛教題材的造像中,往往被雕刻在佛像的背後。宣漢浪洋寺這龛佛教石刻中的“天龍八部”同樣如此,雖然雕刻極淺並且經歷了風化,仍然表情生動。

    在四川最容易看出“天龍八部”石刻的,也許非安岳臥佛院莫屬。臥佛院石刻表現了釋迦牟尼滅度前的坦然:這尊國內最大的唐代臥佛雙眸微閉,腰前弟子阿難正在切脈,腳邊的剽悍力士似乎悲痛得呼天搶地;臥佛上方,則是釋迦牟尼與諸弟子及“天龍八部”傳授遺囑的情景。整片造像,表現的喜怒哀樂層次鮮明。

    四川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天龍八部”石刻?雷玉華說,四川石窟發端於北朝晚期,在唐朝最為興盛。這是因為唐末“安史之亂”以後,大量的工匠、藝人隨著金牛道、米倉道紛紛入蜀,從廣元到巴中,再到安岳,石窟遍地開花,而隋唐時期最流行的“天龍八部”題材,便出現在四川各地的石刻中。在宋朝以及此後的石刻中,“天龍八部”題材已經少見,“這是因為那時的佛教石刻已經把各種天神天官都納入表現題材,‘天龍八部’也就漸漸淡出了。”

    金庸用佛教故事暗指人性

    不過,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金庸為何會用佛教中的神怪來為武俠小說命名呢?

    在《天龍八部》小說釋名篇中,金庸這樣解釋:用佛教中的天龍八部象征小說人物,是因為這8部神道精怪雖然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

    有意思的是,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8種神鬼間有奇妙對應——救天下蒼生於水火的喬峰被指是“天”;佛教中服侍“天”的樂神“乾達婆”是阿朱;歌舞之神“緊那羅”是阿紫;和“天”是死對頭的“阿修羅”暗指慕容復;“龍”是段譽;以龍為食的“迦樓羅”是鸠摩智;面目猙獰卻大多和善的“夜叉”則指的是四大惡人;智力較低的“摩侯羅迦”則對應虛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