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靜寧縣周岔村清代戲樓
日期:2016/12/14 13:27:2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完美的磚塑藝術和木頭相結合
僅存的一些磚塑藝術
精細的工藝
全美的磚塑藝術
靜寧縣四河鄉周岔村的清代戲樓,不但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還曾發生過十分感人的革命故事。在2008年,當地村民打算自發拆掉這座古建築,得知情況的周岔村小學周永忠老師急忙請求靜寧縣文化局幫助,並聯系到甘肅省著名關隴文化研究學者王知三,經過王知三的調查發現,這座靜寧縣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戲樓屬於建築文物,絕對不可以拆除。後經積極申報,這座清代建築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終於被保存了下來。
別具一格的百年古建築
周岔村的清代戲樓,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舞台。這座古建築舞台是一座集戲曲、建築、泥塑等藝術於一身的古代建築,秀氣玲珑,別具一格,對研究靜寧古代舞台形式及戲劇、泥塑藝術的風格流派,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根據王知三提供給記者的數據,我們眼前的古建築舞台越發清晰了起來,這座舞台長7.5米,寬7.5米,占地面積56.25平方米。前檐至地面高為4.15米,脊至地面高6.5米。舞台暗卷高4.15米,寬3.5米;耳子1.5米,寬3.8米;前台左右柵欄1.6米,側寬1.8米,共有立柱8根,前後梁22根,有椽109根。前有拱斗9個,左右各有2個,共有13個。屬於清代斗拱建築,四挑檐,舞台兩側有木欄。民間稱其為六檩四暗卷兩馬懸蹄飛檐式。而在當時,可能由於一些原因,“兩馬懸蹄”沒有懸成,最後簡化為通柱落地。
周岔村古建築舞台為全木結構,筒板瓦屋面。正脊、垂脊均為磚塑,飾有魚龍、鳥獸。正脊中央放置了一頭雄獅,脊的前後磚雕塑龍鳳、花卉、垂脊均為飾有浮雕童子戲蓮和纏枝花卉圖案的磚塑。前面兩邊垂脊翹角飛檐,翹角下皆懸掛風鈴。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磚塑的雄獅、鳥獸以及龍鳳都被搗毀。
據現年50歲的周岔村小學教師周永忠說,其大伯父周志良生於光緒32年(公元1906年),此年正是農歷丁未年,就在這年,村裡人集資修建了這個舞台。當時周岔村有24戶人家,其中4戶因為家庭困難,給有能力的大戶人家當長工,因此這4戶人家在修建舞台時沒有出資,而是靠出工頂資,其他的20戶人家每戶出10擔糧。修建舞台所用的所有建築木材,都是從周邊的樹林裡砍伐,全部靠人力肩扛,或者多人抬運回來。對於當時設計和建造這座舞台的人,周永忠說,只知道是甘肅隴西西川馮師,名諱不詳。而在當時,為了修建這座舞台,燒制磚瓦和脊獸的磚窯遺址到現在還清晰可見。
推薦閱讀:
理縣桃坪羌寨神秘的“東方古堡”
民俗大觀園 周村古商城
山西古建築精華:大陽湯廟
“東方古堡”——桃坪羌寨
年久失修,頂上已經有了洞
年代久遠,使牆面痕跡斑斑
全木結構
舞台上的革命故事
周岔村的古建築舞台上除了唱戲表演,還曾經發生過十分感人的革命故事,村民搶救和收養紅軍戰士的事跡,至今仍在鄉間和村民中流傳。
1936年10月17日,六軍到達通渭縣境內的隴川到田堡鄉的大莊坪、馬家岔、劉家岔、譚家河、田堡,進入四河鄉的周家岔村時,國民黨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部隊駐扎在四河鄉。周岔村村民周建財(今年60歲)的祖父去四河趕集,因在那裡駐扎著部隊,他半路折了回來,正巧碰上紅軍。紅軍問他:“前面有沒有部隊?”他說:“四河鎮子上軍隊黑壓壓一片,你們不能過去。”紅軍裡的一位首長告訴他說:“我們專為消滅這些敵人而來,你給我們帶路。”這時,紅軍分三路分別向四河鎮的敵人包剿而進,周建財的祖父和另一路紅軍徑直向四河前進。其中一路紅軍在路過周岔村的後灣時,突然遭到敵機的轟炸,兩顆炸彈在紅軍部隊中爆炸。當時有許多戰士受傷,還有一名營長被炸死,這名營長被埋在了舞台後一片空曠的地方,永遠留在了這裡(上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整修土地,墳墓被夷為平地,這名戰士的墳堆就再也看不到了)。
據79歲的周富治老人回憶,他那時只有8歲,已經懂事了,村子裡的大人聽說“共產”來了,村子裡僅有的百十號人都躲了起來,跑進了堡子裡。有些人怕跑進堡子裡被敵機炸死,就跑去山溝裡了。敵機不斷地在這裡盤旋搜索,飛得很低,黑洞洞的像一扇耱。他當時趴在石棗樹下,看著敵人的飛機丟炸彈,紅軍部隊當時被炸散了,躲在地梗。那時是秋天,地裡全是割倒的荞面、胡麻捆,他們就頂在頭上作掩護。敵機在周岔村的周邊丟了四、五顆炮彈,一顆落在祁岔山梁上,正好落在紅軍部隊中間,炸傷了四、五個戰士,炸死了三個,炸死的戰士都被村民掩埋在山梁上,炸傷的戰士也都被村民抬回自己家收養起來。隨後,大家在周岔村的古建築舞台上為炸死的紅軍戰士召開了一個簡單的追悼會,追悼會上,一位紅軍首長在舞台上宣讀了催人淚下的悼詞。
遭遇險些被拆的劫難
雖說周岔村的這座古建築舞台身上,有著濃厚的文化歷史,但對於當地村民來說,籌資重建一台磚混結構的現代舞台,或許更符合他們現在的要求和審美。
2008年冬季,在村委會和廟管會的協議下,每位村民集資120元,准備拆除舊的舞台,重新修建磚混結構的現代舞台。這一消息讓熱愛文化歷史的周永忠老師頗為震驚,他了解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正在進行,因此立即和靜寧縣文物保護單位取得聯系,請求保護這座古建築舞台,不要被拆除,周永忠的請求得到靜寧縣文化局的高度重視,文化局立即派靜寧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去普查、攝像。同時,聯系甘肅省著名關隴文化研究學者王知三前往周岔村進行實際調查走訪,將情況更為詳實地匯報給靜寧縣文化局。隨後,文化局馬上組織靜寧縣廣電局的工作人員到周岔村將古建築舞台及周岔村部分民俗文化內容拍成電視節目,在靜寧縣電視台每晚8:15的直通生活欄目中播出,文化局同時下發《關於保護靜寧縣四河鄉周岔村戲樓》的文件。經過努力,這座古建築舞台終於被保護了下來。
周岔村的古建築舞台是保護下來了,可周永忠老師的做法,卻沒有得到周岔村村民們的理解,在村委會和村民們的心裡,始終鑽著這樣一個牛角尖,“一個等著倒塌的戲樓為什麼不能拆了重新修起來呢?”對於大家的不理解,甚至是背後的指指點點,周永忠堅定地認為,不論保護文物的道路多麼艱辛,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絕對不能眼看著家鄉的文物被損壞和拆除。
此後每年的清明節,周永忠都會帶上自己的學生去古建築舞台那裡給紅軍烈士掃墓。一方面緬懷烈士,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最有效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推薦閱讀:
理縣桃坪羌寨神秘的“東方古堡”
民俗大觀園 周村古商城
山西古建築精華:大陽湯廟
“東方古堡”——桃坪羌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