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探孔數百萬 西安地鐵有效保護文物古跡
日期:2016/12/14 12:33:4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一考古隊員用“洛陽鏟”對古墓群進行實地勘探,根據土質變化狀況,來判斷地下有無遺址或墓葬(資料照片)CFP供圖
西安地鐵規劃上世紀90年代正式啟動,2007年開工實施。根據規劃,2020年西安將建成“三主三輔”總長251公裡的6條地鐵線。地鐵施工將涉及西安明城牆、鐘樓、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等重要文物古跡。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問題從一開始就進行了“正面交鋒”。
這場“交鋒”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實踐,終於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給市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無論是地下文物的勘探發掘,還是地上鐘樓和城牆的保護,均創造了超越國家標准的成績。
曾經質疑修地鐵會不會毀壞文物
地鐵規劃伊始,來自專家學者和民間人士均提出了憂慮,“地鐵會不會對古城文物造成損失?”
2007年,西安地鐵開建之初,一些網民提出了質疑。首先對西安地鐵建設的可行性提出疑問;其次,話題集中在對古城牆和鐘樓可能會造成的破壞上。他們認為,西安是歷史文化名城,不能不考慮文物保護一味搞建設,“城市的現代化並非沒有地鐵不行”。
據記者查閱,僅在天涯社區的文物話題專區,有關西安地鐵與文物保護的爭論,就有十余個主題帖,每個話題的跟帖達到數千條。
2008年的全國“兩會”上,中科院專家曾聯名全國政協委員遞交提案:反對西安城牆內修建地鐵!
文保首要原則線路必須避開大的文保區
實際上,西安市文物保護規劃,一直走在地鐵施工的前面。西安市政協副主席、文物局副局長向德說,二號線的文物保護共投入資金2577萬元。
西安地鐵項目規劃首要原則是所有的線路都避開大的文物保護區;同時,預先對鐘樓和城牆采取文物保護措施。《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文物保護規劃》詳盡地記錄了沿線及其附近可能涉及的57處文物保護點的完備資料,文保方案達57頁。由國內一流專家梯隊提出的城牆和鐘樓的專題保護方案,重達兩斤。
施工前摸底“拉網排查”探寶4個月
對地鐵二號線文物的“摸底”,從2004年9月開始,歷時4個月。
根據地鐵二號線沿線文物保護既定的方案,考古勘探分了兩步:首先,在建設范圍內,對沿線地面沒有附著物,屬於新征地或廣場綠地的區域,施工前事先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其次,地下探出有文物、遺址或古墓時,要立即停工安排考古發掘。
據悉,勘探過程中,考古人員高峰時出動100余人。幾乎在任何一個地鐵工地,都可以見到手持“洛陽鏟”勘探的人員。
洛陽鏟呈半圓筒形,最深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
在張家堡廣場,考古人員探測時,每兩人間隔5米排成一列,手執洛陽鏟勘探。據介紹,因為此處是墓葬集中區,探測時每1平方米范圍內,四個邊角和中央各打一個“探孔”眼進行“梅花點式”探測,相距5米進行交叉探測,應該說,只要地下“有東西”,是肯定能發現的。
當然,如果“洛陽鏟”向地下探測50厘米,就發現原始土層,如果發現有文物跡象,打“探孔”時還要增加密度和深度。
據介紹,正是依靠這種“拉網排查”戰術,張家堡方圓幾公裡的土地,一鏟一鏟地都被探測到了。二號線沿線有可能存在墓葬的區域,特別是張家堡至尤家莊、南稍門至電視塔區域,僅打下的密集性“探孔”就以數百萬計,勘探的細致程度已屬罕見。
西安經驗避讓為先,保護為主
國內地鐵領域,涉及文物保護的城市主要是北京、西安和南京。上世紀60年代,北京率先開建首條地鐵線時,拆除從復興門到北京站的城牆和城門為地鐵讓路,成為國內地鐵建設中沉痛的教訓。著名建築師梁思成曾為此痛心疾首。
西安地鐵避讓為先、保護為主的做法,有效保護了文物古跡。地鐵施工全部沉到地表10米以下,避開古城“文化埋藏層”5至7米的區域。永寧門城牆雙線最大沉降分別為2.27毫米和3.09毫米;安遠門城牆雙線最大沉降分別為4.3毫米和7.5毫米;南、北城牆最大沉降均遠低於15毫米的國家標准;鐘樓最大沉降僅為0.21毫米,遠低於5毫米的國家標准。
待破難點
六號線還將穿過鐘樓
為保證施工中的振動沉降達標,西安市地鐵辦花費500多萬元,委托國內頂尖的7家科研單位,進行了施工沉降、振動模擬等9項專題研究,科學合理地確定下穿鐘樓和城牆的沉降標准限值。同時,在施工中,選擇安全性能最好的盾構機掘進施工;采用了139根直徑一米的隔離樁來加固城牆南北門和鐘樓基座,以及型鋼支撐城牆拱洞。
雖然有關專家評價說,西安地鐵在文物保護和獨有的地裂縫地質的處理上,可以為其他城市提供借鑒,但還有一些難題等待技術人員去破解。
難點1:四號線穿大明宮、大雁塔
地鐵二號線的成功“洞穿”,已經為一號線積累了豐富經驗。譬如南、北城牆的穿越,將為一號線玉祥門、朝陽門的穿越,提供大量的可行性數據支持。
但是,這並非意味著西安地鐵文物保護難題的終結。有關三、四號線的文物保護工作也將啟動。目前規劃建設的地鐵四號線預計2016年開工。據介紹,四號線要途經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和長安區的明秦藩王墓葬區,難度絲毫不遜於二號線。
難點2:六號線二次穿鐘樓
未來規劃的地鐵六號線,要實現明城牆東、西門的穿越,並將在鐘樓站與二號線實現換乘。
長安大學城市軌道交通研究專家陳寬民說,二號線穿越鐘樓時,通過加固鐘樓、軌道減震等措施,實現了鐘樓的有效保護。但是,如果兩條地鐵線在鐘樓交會,又會引發鐘樓能不能承受過量加載的問題。這些都將是未來五六年間,西安地鐵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未來暢想
建地鐵同時保留古城風貌
“建一條地鐵,保留一處古城風貌,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處百姓生活,優化一條線的交通環境。”昨日的發布會上,西安市政府咨詢員、西安地鐵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喬征說。
喬征說,根據西安目前的唐皇城復興計劃,50年後,“皇城”(老城區)可能會嚴禁機動車出行,城市交通以地鐵為主的環保交通時代將真正到來。大家可以暢想,文武百官到此“下馬”,換乘地鐵出行,會是什麼風貌。
喬征說,地鐵與文物保護不是矛盾,可以做到相得益彰,修地鐵本身也是對古城風貌的一種保護。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孫洪偉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