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滄桑:清龍庵誌

古建滄桑:清龍庵誌

日期:2016/12/14 11:53: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清龍庵歷史久矣。據《仙谿誌》記載:由五代(唐朝後)陳洪進(南康郡王、岐國公)倡建的陡門全安莊寺宇宏偉,田園廣袤,寺僧眾多,香火興旺。從五代至元朝至正年間,一直是仙游最重要的寺院之一,也是閩東南沿海最著名的大宗林之一。
  離全安莊寺宇不遠的塔斗山東麓,有塊一裡狹長的谷地,坐北朝南。西面是茂盛的樹林,東面是廣闊的田園。谷地裡有汨汨山泉,淙淙的山澗流水,山清水秀,乃是建庵的理想之地。
  清龍庵的主持,佛性有靈,竟先在此建庵。隨著香火旺盛,僧尼陸續來這谷地,先後建起十八座宮庵。這些宮庵坐落有序,鱗次栉比。周邊群眾把這地方叫庵裡。千百年來,群眾還流傳著“庵裡十八庵”的傳說。
  十八庵裡庵相連,晨鐘暮鼓聲悠揚。香霧缭繞神聖境,念經拜佛多清閒。
  但明朝嘉靖三十年,日本大亂,朝庭欽犯紛紛加入海盜(即倭寇)對中國沿海騷擾,施行殺、搶、燒的行徑。陡門全安莊寺宇,庵裡十八庵也遭到滅頂之災的噩運,部分僧尼被打死,東西被搶光,寺庵被燒毀。
  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清朝康熙三十年(1692年),國家強盛,佛教重興,清龍庵遷至路亭街西側,坐西朝東,面向浩瀚的湄洲灣。當時有一師姑守寡帶兒修行,因孩子刻苦攻書,品學兼優,得中進士。任職前啟奏皇帝,皇帝賜其母為貞德婦人。不久在清龍庵門兜建起一座花崗巖雕刻的貞德坊。
  民國十五年,軍閥混戰,引起五十三村與三十六村紛爭、路亭街被燒的悲劇。但清龍庵佛祖有靈,主尼燕輝重建,僧尼繼續行佛事,香火仍然旺盛。
  1952年,因路亭缺水,主尼明亮把清龍庵遷移至楓亭北門兜。香火興旺不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欣逢改革開放,宗教政策得以落實。北門鄭元珍先生看過《連江誌》,知道庵裡(地名)曾是清龍庵的舊址,出資幫助慧基姑建庵,這真是歷史的巧合。經過二十多年艱辛創業,清龍庵建設日臻完善。
  2006年,福廈高速鐵路興建,經過庵裡,發現十八庵舊址大量的紅磚瓦片、地基石頭。2013年,經國家交通部批准,仙游火車站在庵裡落地,占地三畝多的清龍庵須全部遷移。功德主鄭元珍父子帶頭捐資近十七萬元,用於繪圖設計、工程建設、重新修膳宮庵。
  如今清龍庵坐落在巍峨峭拔的塔斗山東北山麓。仿明清朝代寺廟宮庵古建築設計,建築面積達兩千平方米。琉璃黃瓦,飛檐翹角,雕蓮塑花,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吊籃橫梁,精雕細刻,繪刻鳥獸花卉,山水對聯。與周圍山上青松翠竹交相掩映,這裡茂林凝重,喬樹灌木峥嵘。縷縷白雲從谷底冉冉升起,如飄似幻。杜鵑花開遍山崖,點綴綠樹叢林。空氣清新,鳥鳴蝶舞,花香沁肺,如臨仙界。汩汩山泉,淙淙山澗流水,在陽光照耀下,清澈透亮,恬靜安詳。白雲、澗水、山風、花香使這裡顯得生機盎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