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文物古跡數第一
日期:2016/12/14 11:20: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臨汾地區臨汾城西南5公裡的伊村是堯帝的出生地。如今,人們來到臨汾東端郭行鄉澇河北岸,可以看到一個高50米、周長300米的黃土堆,這就是堯陵。當地民謠用“青山不老水長流,水繞山環土一丘”來描述堯陵的樸素、簡陋。臨汾城南3公裡處建有堯廟,規模雄偉,布局疏朗,內有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因為堯王與四大臣被譽為“五鳳”,所以建了“五鳳樓”。民諺說:“一鳳升天,四鳳共鳴”,寄寓著人民對天降仁君、君臣協力、國泰民安的企盼。
臨汾市古為平陽府,城內最突出的高大建築物是唐代遺物金頂塔,也叫琉璃塔,是大雲寺的精華所在。塔為方形,6層,高30余米,按八卦方位建造。塔頂有金光閃閃的寶珠,300年來光澤不減。塔的底層有一尊造型豐滿、眉目端莊的鐵鑄佛頭,高6米,寬5米,中間是空的,後腦有孔可入,能容八人共宴;其耳輪長2.9米,耳窩裡能蹲下四五個人。俗話說:“平陽城的金頂塔,離天只有三尺八”;“大雲寺塔九丈九,塔底下供的鐵佛頭”;“平陽有尊鐵佛頭,耳窩能蹲四五人”。
壺口乃黃河第一瀑布,在吉縣城西46公裡處,相傳為大禹神斧開鑿。俗語形容:“天下黃河一壺收。”滔滔黃河從數百米的河床湧至此地,被兩岸大山挾持,陡然收縮,跌落在寬僅30米、深達50米的石槽中,如壺口傾斜,飛流擊石,巨浪噴壁,激起團團水霧煙雲,形成了“岸旁無雨掛長虹”的景觀,人稱“水裡冒煙”。船到此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或機械拉纖,將船沿山的西側拖過去,再入河道,人稱“旱地行船”。因壺口水勢湍急,難以利用,故沿河兩岸舊時多干旱。民諺道:“壺口沿岸,十年九旱。”當地還傳說,壺口的石槽經過年復一年的沖刷磨損,已經有九裡深了。民諺說:“壺口九裡深,一年磨一針。”“一針”,形容水磨石槽的艱辛不易。2001年,壺口被確定為國家地質公園。
洪洞縣城西北2公裡處有一棵漢植槐樹,相傳是明初官府先後17次強遷百萬移民的聚散之地。民謠說:“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鹳窩。”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傳遍了京、冀、魯、豫及江淮地區。俗以為凡是小腳趾甲中有一裂痕的人,祖上均屬洪洞移民。所謂“古老相傳談轶事,問君足指果如何?”現在,這裡新建了“古槐尋根祭祖園”,以古色古香的面貌迎接源源不斷的槐鄉後裔。
東周時,侯馬是晉國的都城。與侯馬相鄰的绛縣有句古老的民諺說:“槐泉老子下村兒。”槐泉,是個村名,在绛縣南樊鎮;下村,也是绛縣衛莊鎮的一個村名;老子,指晉獻公;兒,指晉獻公之子晉文公。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槐泉和下村有兩處土山,相傳為晉獻公和晉文公的陵墓。後來,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因此,至今,人們還習慣稱山西為“三晉”。
雁北地區大同素有“龍壁之鄉”的美譽,五龍壁、九龍壁、團龍壁等各式各樣的龍壁幾乎遍布全城。尤其是東街路南的九龍壁,活靈活現,宛如再生,堪稱“龍壁之冠”。更奇的是龍壁後邊有兩眼井,相距不過一米,水質卻苦甜迥異。民謠說:“三步兩眼井,一眼甜來一眼苦;甜水能食用,苦水能治病。”
大同城內西南隅有兩組隔牆相望的建築——上下華嚴寺,始建於遼代,廟門皆朝東開,體現了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習俗。寺內殿宇嵯峨,氣勢宏偉,雕塑精美,藏經豐富。因為上寺地勢高,下寺地勢低,所以民諺說:“高不過上寺,低不過下寺。”
大同最有名的還要數雲岡石窟,是我國首批4A級景區,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民諺說:“大千佛教在雲岡,五萬菩薩好造像。”雲岡在大同市西郊16公裡處的雲周山南麓,現有石窟54個,初鑿於北魏時期,內存5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最小的只有2厘米。最大的釋迦牟尼坐像在第五洞窟,高達17米,雙腿長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只腳面上可立12人。人們驚訝佛像的高大雄偉,傳說:“雲岡有個大佛像,屁股生在石頭上”;“雲崗有個大佛像,屁股坐在雲頭上”。2002年,雲岡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最高大的古代木構建築,也是世界木構建築中的罕見珍品。它位於縣城北側的佛宮寺,總高67.13米,呈八角形,夾有暗層四級,外觀五層,實為九層。塔內每層都有色彩鮮明的彩塑佛像和飛天壁畫。當地人說:“應縣塔,離天二尺八”;“遠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蓮”;“應縣木塔九五層,塑像壁畫色彩明”。人們常把應縣塔同河北滄州40噸重的鐵獅子、正定縣銅鑄的菩薩並提:“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府裡大菩薩。”三者分別體現了古人在木構、鐵鑄、銅鑄三大領域的藝術成就,名播海外。
(來源: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