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建築群內陳尚書祠已久掀起研究熱潮
日期:2016/12/15 1:25: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陳尚書祠已經申報國家文物保護權。陳尚書祠在市橋街沙墟二村,有一座古建築——陳尚書祠,它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祠堂。書畫雙絕,創瘦金體,繪寫意花鳥的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就在此被發現。由於陳尚書祠建築雄偉,歷史長久,因而極富歷史研討價值。
沙墟二村位於市橋城區中心,是典型的城中村,建有沙墟琉璃瓦二公園、朱邊公園、上關公園、老人活動室休閒文娛場所,陳尚書祠、關氏宗祠、朱氏宗祠、坑口廟等歷 史建築也都照舊保存。陳尚書祠位於市橋街沙圩西大街,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專家在“陳尚書祠” 中,發現了宋徽宗當年的一方御賜石硯,也因而將“陳尚書祠”稱為“寶硯堂”。
在北宋元豐七年,祠堂主人陳顯先中解元,又中進士,受職戶部尚書、禮部侍郎,翰林院編修中書,夫人賈氏受朝廷封一品诰命夫人,這在史料有記載。沙圩村的族 譜中記載了陳顯和宋徽宗趙佶的一段轶事:徽宗皇帝曾經御賜“擎天寶硯”一方給陳顯,並御賜五言詩刻於硯的反面:“驷馬勳績載,名留御禮鄉;體存仁者壽,日 有自傳揚。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文房一鐵硯,中正外端方。”詩句顯然標明,徽宗關於陳顯的品德頗為嘉許。正由於如此,“陳尚書祠”又被稱為“寶硯 堂”。
陳尚書祠坐北朝南,面積1354平方米。門前有一占空中積為1672平方米的廣場。頭門東西兩側有青雲巷直通後花園,上方的石 橫匾刻有“擎天”、“洗日”四個遒勁的楷體字。祠堂是一組三進二天井的建築群。一進門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二間,7.8米,大門前一對花崗巖石獅 子威武雄壯,是典型的嶺南石獅工藝,梁架和斗拱上木雕精巧。二進大堂,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2.2米,台前兩邊均有石砌護攔,欄中石匾雕有 人像。三進後寢,面寬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0.2米,前面有石砌護欄,門前石級兩側均有一只南獅子,堂內設紅砂巖石神台一座,上有紅木制造的神龛, 用於安放先祖神位。這裡至今仍是族人祭祖的場所。
陳尚書祠在解放後期,“寶硯堂”曾經長期被用作學校。“寶硯堂”建築龐大,石雕、木雕、灰雕、磚雕、琉璃瓦手工精巧,極富歷史研討價值。需要大家積極保護與關心,應做好古建築群內的消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