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廟宇游蹤——澳門古建築賞游

廟宇游蹤——澳門古建築賞游

日期:2016/12/14 11:52: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從路氹連貫公路來到路環島,路環島上有一座澳門媽祖文化村牌坊,順著牌坊往山上走,就來到眼前這座天後宮的建築群。

 

 

 

 

天後宮位於路環疊石塘山頂,占地面積約七千平方米,整體建築有甬道、亭式山門、祭壇、大殿及梳妝樓四幢建築。建築物兩側對稱建有鐘樓、鼓樓、南北廊庑樓。

 

 

 

 

天後宮的建築風格按照中國古建築的傳統規制設計和建造,是集閩南古建築藝術、宗教、民俗、文化、休閒等價值於一身的旅游設施。

 

 

 

天後宮大殿同樣是木石結構,金黃色琉璃瓦屋面配以閩南式燕尾大脊,脊頂以彩瓷塑「雙龍朝寶塔」,飛檐有各色堆剪和卷草花飾。

 

 

 

 

殿前台明正面砌六幅青石浮雕,踏步中部嵌一幅「九龍勝雲」浮雕御路石,整座大殿外觀氣勢恢宏。大殿前廊八根圓形透雕青石大龍柱及大量石雕,绛紅色榔扇門窗,繪有大量寓意喜祥如意的圖案。大殿梁柱間的大部分彩繪以媽祖故事為主題,描金厚彩,富麗堂皇。

 

 

 

“澳門寶鼎”就置放在澳門路環疊石塘媽祖雕像下面媽祖天後宮前地,“澳門寶鼎”象征總結澳門過去,發展澳門今天,預示澳門未來,鼎新鼎盛。“澳門寶鼎”是一座具有中國特色,見證澳門回歸,在中國結束殖民統治,含意極其深遠的現代文化藝術珍品。

 

山頂除天後宮外,還有山頂公園及媽祖像可供游覽,天後宮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八時至晚上六時。

 

為方便旅客及善信前往澳門媽祖文化村,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設置穿梭巴士,來往於路環疊石塘山下的石牌坊停車場及天後宮停車場之間。

 

媽祖閣(媽閣廟)
 
 

媽祖閣廟是中葡文化融合起點,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禅院中最古者。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後廟,建於1488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相傳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在廟門前面的海灘上岸。詢問當地居民這裡是什麼地方,居民以為是問媽閣廟,故答“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遂為澳門的葡文名稱由來。

 

 

 

媽閣廟還是一座有著傳奇色彩的廟宇。在上世紀80年代,媽閣廟發生了一場大火,澳門居民一說起這件事,仍記憶猶新。那天,廟內的“正覺禅林”深夜大火,整個殿宇被燒塌,而在神龛中央的媽祖神像,僅被煙火熏黑,塌下的橫梁掉在神像的跟前,神像絲毫無損。

 

 

 

媽閣廟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歷除夕和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神誕,香火更甚。四方香客雲集於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並舉行豐富多彩的節目助興,這時媽閣廟上紫煙彌漫,一派祥和,這就是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的景色。

 

 

 

 

“媽祖”不僅僅是善男信女們崇拜的“天後”,而且形成了一種國際文化現象——“媽祖文化”。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後古廟
 
 

天後古廟座落在路環民國馬路山腰處,是路環區最大的一座廟宇,外貌莊嚴肅穆,甚具氣派,建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廟內存放有不少牌匾,顯示該廟的香火歷來鼎盛。此外,廟內亦有一些逾百年的文物,值得細意欣賞;在廟前放置有百多年前的救火水車與及石記碑文,可從中了解路環區的發展。

 

 

 

廟內的翡翠玉觀音手工相當細緻;殿堂內外都由精緻古雅的璧畫和凋塑裝飾,十分有歷史感,洋溢著中國南方民間傳統藝術的古韻。

 

路環觀音古廟
 
 

 

 

女蝸廟
 
 

位於人潮洶湧的大三巴街上的女蝸廟,是一座在內地難得一見的的小眾廟宇。

 

 

 

氹仔飛能便度街
 
 

如果說教堂是西方文化凝固在大地上的典型建築符號,那麼廟宇就是東方文化凝固在大地上的一種典型符號的建築。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再沒有什麼造型藝術能比得上這兩種建築,他們同樣植根於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同樣承載著不同信仰的文化記憶,用不同的建築風格和宗教儀式,跨越國度和族域,在滄桑歲月中屹立千年,對人類的集體意識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