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完好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1:21: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大旗頭村應該算是三水最出名的村落了。據《三水縣志》記載,大旗頭村始建於明朝,歷代重文,曾出過6個狀元,而現存的古建築群,是清朝光緒年間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統一規劃建造的。
相傳鄭紹忠雖官至水師提督,卻從未讀過書,加上村中重文的傳統,使其對後代“讀書做官”抱有很高的期望,這一想法在大旗頭古村落的建築中也有所體現:村落的入口部分是一個半畝的魚塘,為“墨”,塘邊有一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形如硯,小者方塊狀,形如印。加上池塘邊的曬壩、大地等,共同組成了一個較為顯眼的“筆、墨、紙、硯”齊全的景觀。
二在魚塘的左側,便是全國首批12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的大旗頭村古建築群了,其核心區共49間,由鄭紹忠統一規劃設計並一次性建造完成,在防洪、防衛方面構思獨到。相傳民國4年,洪水泛濫,大旗頭村被淹,但大水退後,古建築群並未受損。
這得益於先進的排澇系統。49間房屋座西向東,像梳子一樣排列成行,建於人工墊高的台地上,地基由後向前形成一個極緩的坡度。古建築群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洩流,每逢暴雨,雨水便沿著屋檐落在天井小巷,自滲井由高向低洩入暗渠,最後排進村前池塘。是以古村修建百余年,即便在暴雨時節,也從未發生過積水浸村的事件。
三走進大旗頭古建築群的巷道,滿眼的青磚石板“鳌魚牆”。根據南方氣候特點,古建築群的南面比較開放、北面則比較封閉,巷道兩邊的住宅大部分是“三間兩廊”式布置,只有少數的幾件為“五間兩廊”式,天井兩側一般是廚房和行廊,正房三間,正中為廳堂,被木屏風分割成前後兩個部分,屏風前放置神龛,供奉祖先。
這些房屋很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窗戶都極小,呈長條形,部分嵌有鐵條,且無一例外地都開在離地兩米以上的位置。這樣的設計使屋內采光不足,在當時卻是保命的必須。
原來當時三水的匪患比較嚴重,而大旗頭周邊地勢又較為平坦,無險可守,因此大旗頭村在建造之初就在防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整體呈自西向東逐層防御的格局,巷子的西端是封閉的,東端則修有門樓。從現存的痕跡來看,原來門樓上裝有鐵閘,遇到土匪打劫,村民便將鐵閘關上,整條巷子和房子就會形成閉合的防御系統,而且建築群內部還有第二層的門樓和閘門,一旦巷子西段的第一道防線被敵人攻破,將第二層的閘門落下,東段的巷子立即可以形成新的封閉防御系統。
而群落內所有房屋的牆體都是兩側青磚,中間夾著麻石板和鐵板,不僅防匪防盜效果顯著,在防火上也頗有成效。大門雖然是木板做成,但是非常厚實,且裝有成人手臂粗的趟門。房屋側面一般不開窗,即使有也很小,且位置很高。在前排房和後排房之間砌著高高的磚牆,上面留有射擊口。
四需要說明的是,上文所說的49間屋只是大旗頭古村的核心部分,在核心區的外圍,還有許多同時期甚至歷史更悠久的古屋。會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鄭紹忠曾是反清農民軍的一員,後降清。當時鄭紹忠官至水師提督,回鄉修建房屋請族人居住之時,仍有許多村人認為鄭是靠降清賣友發達起來的,拒絕遷入。
時至今日,鄭氏宗族的後人已繁衍至第九代了,而因古建築群內部道路狹窄,戶型建築不符合當代需求等原因,村人已陸續搬遷出來,在古建築群外圍建起了新房。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群,已成為一座空城。未來如何繼續保護好這一歷史遺產,將是政府和民間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