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一座沉澱了百年歷史、婉轉成歌的邊陲小鎮廟宇老街

一座沉澱了百年歷史、婉轉成歌的邊陲小鎮廟宇老街

日期:2016/12/15 1:19: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喧囂的鬧市,總渴望這樣一種生活:“夕陽下,輕擁落日余晖的絢麗,遠處是車水馬龍,心中卻是風輕雲淡,執一盞茶茗,守住內心的一方寧靜,細細聆聽光陰的呢喃。孤獨,卻不落寂,恬淡,但不虛無。讓自由的心緒,隨風飄泊,縱然將姹紫嫣紅都看遍,心中仍是純淨安然。”朋友說,這只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我說,不!這樣的美好就在我們身邊——它就是巫山縣的廟宇鎮老街,一座沉澱了百年歷史、婉轉成歌的邊陲小鎮。

  追尋

  老街那扇塵封已久的歷史之門

  廟宇鎮老街位於巫山縣的西南部,距縣城57公裡,距奉節、建始縣城均約60公裡,是兩省三縣的重鎮。這裡十裡平川,群山環繞,正中間,是一塊小盆地。

  5月28日,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經過兩個小時的顛簸,汽車在一幢灰白色的建築旁停下,抬眼望去,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廟宇老街,顯露出古韻,高牆深院,曲弄幽巷,走馬樓,人字坡青瓦頂,馬頭山牆,所有的建築都透著一種古老滄桑的味道,門樓的磚雕精致美觀又極富韻味。古色古香布滿青苔的石板巷、古樸的茶坊引人觸摸歷史;漫步幽深安靜的老街,傾聽踏過青石板的滴答聲。一牆之隔,就是車水馬龍的廟鎮新城,此時的我,心中卻是風輕雲淡,慢慢追尋古鎮那扇塵封已久的歷史之門。

  風情

  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廟宇鎮叫坪龍壩。到清朝乾隆中後期,隨著人口增多,拓修了通往湖北建始縣的騾馬大道。住在廟宇鎮上的老木匠、87歲的丁為恩告訴記者,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借交通之便,老街商賈雲集,車水馬龍,貿易繁盛。有糧行、花行、醬菜鋪、糕點鋪、綢布店、酒樓等,經商者多達上千人,大的商號近百家,小店鋪則星羅棋布。雖然當年車水馬龍的景象一去不返,但其中的一些商鋪、宅院依然氣勢宏大,偶爾打開的雕花木窗、斑駁的磚雕牌匾、精美的镂空檐板……無不彰顯著昔日的繁華。

  隨著經濟繁榮,興建廟宇也蔚然成風。在近一華裡的老街上,大小廟宇鱗次栉比,呈現出濃郁的寺廟歷史文化。由此,“廟宇”便替代了“坪龍壩”的稱謂。現老街內保存有清代所建的觀音閣、禹王宮和陶家老屋等,其建築具有傳統風貌,有重檐和單檐之分,均為磚木結構。此外,還有寶潭寺等上百年歷史的多處古建築,鱗次栉比,訴說著老街百年的歷史滄桑。

  如塵封了百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文化

  古老,並非總意味著落後,它更具有一種奇特厚重的魅力!緊靠廟宇老街即是聞名於世的龍骨坡遺址。1985至1988年,由中國科學院、重慶自然博物館和巫山文管所組成的聯合發掘隊,經過四年的發掘清理發現了兩百多萬年的古人類化石,被稱為“巫山人”;1997年,經過第二階段發掘,在同一位層又出土了大批石制品,這些石制品代表了200萬年前混沌初開的石器工業,被稱為“龍骨坡文化”。此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黃萬波教授帶領考察隊又陸續發現了人類化石、巨猿化石等靈長類化石和100多種動物化石,經專家測定,這些化石屬早更新時期,距今約204萬年,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2005年,老街旁出土的三峽庫區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墓室壁畫填補了中國長江以南元代墓室壁畫的空白,並被遷往重慶三峽博物館陳列展出。2002年,廟宇鎮獲評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正是老街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廟宇鎮豐富燦爛的文化,廟宇老街就像一壇塵封了百年的老酒,歷久彌香。”說這話時,在老街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七旬老人王尚秀臉上寫滿了自豪。

  游完老街,已是夕陽西下,輕擁落日余晖的絢麗,記者走進一家古色古香的茶樓,執一盞茶茗,在老人們破碎的記憶和點滴的細節中,守住內心的一方寧靜,孤獨,卻不落寂,恬淡,但不虛無。此時的我,仿佛,坎坷中,尋那一抹陽光,穿過荊棘;風雨中,撐一把雨傘,走過泥濘。讓自由的心緒,隨風飄泊,縱然將姹紫嫣紅都看遍,心中仍是純淨安然,細細聆聽著老街光陰的呢喃,品位它經歷百年風雨也能婉轉成歌的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