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日期:2016/12/15 1:20: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綠色建築在東南亞“冒尖”
近年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陸續開始出現了一些零能耗的綠色建築。本報記者在采訪中觀察到,有很多綠色建築已經成為各地的建築樣板,並正在不斷“進化”為新的建築標准。
綠色從“樣板”向法規延伸
新加坡的綠色建築起步早,范圍廣,涉及辦公樓、住宅區和商業區。新加坡綠色建築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引領。早在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就推出了“綠色建築標志計劃”,旨在保證建築環境的可持續性,使開發商、設計師和承建商提升在項目概念、設計以至建築過程中的環保意識。
如今,該計劃已經成為強制性建築法規。2011年新加坡建設局宣布,計劃對正在實施改造的建築實行綠色建築標志計劃,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最早對既有建築強制實施綠色標准的國家之一。2011年12月,在德班氣候全球節能環保網會上,新加坡被授予區域領袖獎,因為其綠色建築總體規劃在亞太地區具有示范作用。目前,新加坡的經驗正在向中國等國家推廣。
新加坡建設局科技發展署綠色標志處副處長高春平介紹說,新加坡2005年推出建設局綠色建築標志計劃,2006年出台第一期綠色建築總藍圖,2009年又出台了第二期,目標是到2030年新加坡至少八成的建築達到綠色建築標准。
新加坡建設局綠色建築標志計劃從能源效率、水資源效率、環境保護、室內環境質量及其它有助於提高建築性能的綠色及創新特點5方面對建築物進行評級。高春平說,綠色標准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的,為了鼓勵創新,專門設定了第五項標准。而同樣是綠色建築,也有區別。經過全面評估後,一幢建築可被授予4種綠色標志之一:綠色認證標志、金級綠色標志、優金級綠色標志或白金級綠色標志。政府每3年還要對建築的制冷系統進行一次審計,使建築的“綠色表現”維持在最好水平。2005年新加坡只有17座綠色建築,現在達到1000座左右。
馬來西亞政府也十分重視推廣綠色建築的標准。早在2004年,在政府主導下,一幢低能耗的能源管理機構“樣板”辦公樓拔地而起,這幢樓每年可以比普通樓房節省超過50%的能耗。大樓的造價雖比普通大樓要多10%,但由於有節能功能,8年便可收回建築成本。
為推動綠色建築的普及,針對國情和氣候條件,馬來西亞2009年推出了“綠色建築指數”。這一標准一經推出,便收到了諸多建築公司的審核請求,因為越來越多的建築公司發現,獲得“綠色建築”許可能夠在增加公司品牌效應的同時創造更多的商業合作機會。
“綠色”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
在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目前引領綠色建築的主要還是一些跨國公司。由建築開發商主動建造的綠色建築近年來在東南亞不斷出現,而這些建築已經成為開發商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工具”。
“馬來西亞綠色建築指數”機構的網站稱,一些綠色大樓范本的成功,使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綠色建築在環保節能收益、提高企業效率、企業形象和企業責任感等方面的作用。2010年竣工的吉隆坡G塔就是這樣一座給開發商帶來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的工程。
G塔修建和運營的每個環節都基於綠色理念,以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入住G塔中的綠色酒店、體驗綠色服務,已經成為很多去吉隆坡出差的商務人士的首選。G塔酒店憑借綠色獲得了“2010年馬來西亞室內設計獎”、“2011年—2012年亞洲最佳獨立酒店獎”等一系列獎項。
馬來西亞建築協會主席賽弗丁.阿邁德表示,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到綠色建築的開發中,並已形成趨勢。
2010年2月,樂購集團在英國劍橋開了全球首家零碳超市。為了把積累的經驗應用到全球,去年11月,樂購集團在泰國開設了亞洲首家零碳超市。樂購蓮花泰國運營商事務高級經理少方表示,這家零碳店預計到2020年將累計降低樂購集團50%的CO2節能氧化碳排放量。樂購集團最終目標是,到2050成為零碳排放企業。
樂購集團所建的零碳排放超市開始運營後,泰國等東南亞媒體紛紛報道,有效地擴大了樂購的知名度與社會認同度。
政府主導方能取得良好成效
即便綠色建築開始展露耀眼的光彩,建造綠色建築數量在東南亞目前仍非常有限。制約綠色建築推廣的主要阻力,是開發商對投入的成本與後期收益的“計算”。德國拜耳公司泰國總經理塞麗娜認為,這是廣泛存在的一個誤區。
零能耗建築的初期投入確實要高於普通建築,但此後的運營成本卻很低,有一個長期收益的過程。有很多綠色建築,每年僅節能一項就可節省大量開支,有的甚至可以因此在10年左右就收回建築成本。除了經濟收益外,綠色建節能環保築還有利於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形象。
綠色建築的普及和推廣需要政府在財政上更有力的支持,以鼓勵企業研發和采用對環境有利的建築技術。高春平介紹說,與歐美國家綠色協會宣傳倡導的模式不同,新加坡是以政府主導來推廣綠色建築的,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與新加坡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政府用於支持綠色建築研發的資金仍很少。比如,泰國政府目前對建築設計投資的比重僅占總體建築投資的1.75%—2%。業內人士指出,這樣的投入很難鼓勵綠色建築的研發。
在節能的前提下,綠色建築的設計師與開發商還需要綜合考量平衡成本、美學、功能性等多種因素,綠色建築工程通常需要建築專家、能源顧問、項目管理、建築工人等各方人士的協調合作,才能確保“綠色”目標的實現,而這些均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