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廟宇建築群全國罕見 青城古鎮廟宇知多少/圖
日期:2016/12/15 16:29:46   編輯:古代建築國畫(清)王元
青城廟宇甚多,據不完全統計,坐落於古青城(條城)的大小廟宇有80多處,古戲樓9座。這些建築年代久遠,設計精巧,氣勢雄偉,古樸典雅。樓台殿閣,起脊重檐,雕梁畫棟,壁畫楹聯,磚雕木刻,熠熠生輝,文化品位極高。廟中所塑神像種類繁多,幾乎包括了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儒、釋、道神像,且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青城一彈丸之地,廟宇如此眾多,建築如此之雄偉,神像如此之齊全,這在甘肅省乃至全國實屬罕見。可惜多數毀於“四清”、“社教”和“文革” 之中。近年雖修復了一些,但仍屬鳳毛麟角。
青城廟宇分布較廣,但主要建築還是相對比較集中。歷經數百年演變,至解放初,青城形成五大廟宇建築群,一是崇蘭山廟宇建築群;二是位於一條城城外的廟宇建築群;三是一條城城內的廟宇建築群;四是東灘二龍山·黃崖山廟宇建築群;五是以北武當為代表的條城河北廟宇建築群。其中三大建築群是依山而建,兩大建築群建在城內外。
青城廟宇基本上屬於儒、釋、道三教范圍,五大建築群內三教並列,各得其位,各顯其能,充分體現了三教和諧共處。各建築群內,樓、亭、台、閣俱全,山門和戲樓聳立。一般來說,道教建築,如玉皇閣、老祖廟、三清殿等建築於山頂最高處,釋、儒教建築或居於中或穿插於各處。各建築群內殿前、殿後高大的房檐下均懸掛有匾額。此處供奉何神,宗旨如何,一目了然。主要建築的大殿主殿、兩側廂房和山門、戲樓處均懸掛名人書就的楹聯。這些楹聯是對所供之神功德的頌揚和對民眾的教誨、啟迪。楹聯對仗工整,言簡意赅,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書法镌刻技藝高超,許多楹聯堪稱藝術之作。除個別楹聯宣揚色空思想、陰陽輪回倫理的消極因素以外,楹聯多數對人們思想品德、處事倫理富有正面的積極教育意義。有些楹聯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顯示出其深遠的影響力。
崇蘭山廟宇建築群
崇蘭山位於青城古鎮南麓,是青城主山脈,此山如翠屏環拱,西側有麋鹿溝(漢唐稱龍溝),東側有紅岘溝。上世紀90年代前,兩溝泉水叮咚,四季長流。崇蘭山下有數眼山泉,最大者為崇蘭山下的偃月泉,泉水量大,泉水流駐之處,蘆葦豐茂,馬蘭清香,綠樹成蔭,森林茂密;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北面黃河繞城流過。在此處建築的廟宇,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青城廟宇建築之首。
崇蘭山建築,依山梯級展開,其山頂最高之處建有真武宮,又名無量祖師殿。內有正殿三間,坐南向北。殿內供無量祖師神像,赤足懸空,披發仗劍,氣沖斗牛,似從山上跳下,欲降妖除魔。下面淨台正中,有龜蛇二將相互盤托,周圍站有五位仙女,仰面展臂迎接,名曰“五鳳捧壽”,山門五間為樓閣式樣,紅門紅牆。樓上供文昌帝君木柱。站在山門青城盡收眼底。廟內楹聯體現了其宗教主旨:“赤足踏龜蛇,一柄皂旗遮日月;散發沖斗牛,三尺寶劍定乾坤”。“法力斬妖魔,流水蕩磨三尺劍;閣方蒙神佑,楊柳垂青七星旗。”
普濟閣位於崇蘭山半山腰,靠山面北,始建於明朝,原名慈雲寺,後改為觀音寺。至清乾隆、嘉慶年間全面建成。共修殿前懸樓十三間,一字排開,東西貫通,中間三間下空,向前突出形似殿堂,斗拱結構,起脊飛檐翹角。兩邊各建鐘鼓樓一處,正中懸樓內前龛供韋陀,面南,後龛供指引道人,面北。上懸匾額: “直指迷途。”正南台上,依山建大殿三間,中供觀音菩薩,西供文殊菩薩,東供普賢菩薩。東西配殿三間,東供太陽菩薩,太陰菩薩。正殿東側建東廂房三間中間套山門,面東,懸匾雲:“一片婆心。”西廂房三間,空無神像。正殿張浚廉題聯:“入寺拜觀音,紫竹林中千佛會;登樓觀畫景,綠楊蔭裡萬家春。”有詩雲: “山寺峙岧峣,危樓聳半霄。柏枝穿石穴,花蔓系松腰。連闼通幽徑,明河入畫寮。亭台多掩映,煙雨小南朝。”此廟毀於“文革”中。上世紀90年代末修復正殿和陪殿,現為青城佛教聖地。
普濟閣下方偏西處建有武侯殿,又叫武侯祠。清初所建山門一座,大殿三間,坐南向北,起脊飛檐。中供諸葛亮(武鄉侯),身穿八卦衣,頭戴八卦帽,手拿羽扇,腳蹬雲鞋、神態自若、眉清目秀、神情十足,儀表非凡。西站張飛,東站趙雲。殿前懸匾:“芸香利溥”(白文元書)。殿內有聯:“功蓋三分國,江流石不轉;名成八陣圖,遺恨失東吳。”芸香,指水煙葉;溥,普遍之意,意思是水煙業使條城人普遍受益。
崇蘭山西側小山梁半山腰上建有太白殿三間,供北斗星君,西側山腳處建有龍王廟四間,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所建。其山門聯雲:“披發仗劍騎麒麟,宣降三界;摩雷擊電呼風雨,降澤群生”。
崇蘭山下龍王廟西側建有條城城隍行宮,坐西向東正殿三間,南北各有陪殿三間,山門三間。是專供城隍爺出府巡視住宿之處,建於清嘉慶三年。
崇蘭山東側山頂上的魁星閣,始建於清道光年間。“閣系三層,純用木構,甚為壯觀”。
崇蘭山如數面屏風,環抱著一條城。在屏風的西端有一山名老祖山,因山頂建有老祖廟(太清宮)而得名。此廟建於乾隆,完好於道光年間,歷經數代修成,僅次於崇蘭山建築群。太清宮依山而建,高低錯落,且樓、亭、台、閣、洞均有,甚為壯觀。太清宮一進山門磚砌為洞,一進三院。上數十台階至前院。(洞門)上建有樓五間,前空後實,半懸式,面北,登樓可觀全城。樓前楹聯:“白頭老祖騎臥牛,大斜角小斜角;紅嘴鹦鹉鳴鹿谷,南武當北武當”。樓後懸匾:“輔相天地”(唐琏書)樓南建大殿三楹,面北,供“三皇”。殿前匾雲:“垂棠出世”(高炳辰書)東西陪殿各三間,供“八仙”,西殿配匾雲:“燮理陰陽”大殿後山勢漸高,切一斷面,磚砌為壁,壁面開鑿兩洞:西為“梅葛”二仙洞,東為“和合”二仙洞。洞前有丈余小院為中院。二仙洞中間修一通途,磚砌數十台階,拾級而上至後院內。兩旁有鐘,鼓樓各一,正中大殿三間,面北,供太上老君。老君神像雕塑逼真,白發,銀須,紅光滿面,目視人間,身著八卦衣,手捧“八卦”,左手仰,右手覆在上,表示陰陽結合,天地貫通。淨台東側站牛郎織女;淨台下東側塑有板角青牛,兩眼圓睜,俨然如生。西置八卦煉丹爐。前檐懸匾雲:“尼山問禮。”楹聯雲:“尼山問禮二聖主;道德經中一老人。”“八卦爐中分造化,立行火內定乾坤”。東西配殿各三間,依山勢,陪殿背面半懸樓式,可望東西山全景。西陪殿供白鶴壽星;東陪殿供魯班。山門外西側距山門30米處的山梁通道上,建有牌坊一座,額題:“老祖山房。”老祖廟山門本地人稱做“廣代門”,因門扇上裝有數行大木釘,高出門約三寸余,粗四寸多,能轉動,約有一百個。此門和北京天安門有相似之處。現存有老祖廟碑刻記載:“老祖廟始建於清乾隆,完好於道光,民國九年(1920年)海原大地震,波及條城牆宇半圮。”民國二十年(1931年)修復。
老祖山牌坊門下半山腰處,清道光年間建有大殿一楹為“財神殿”,專供趙公明,端坐虎背,威武十足。前檐懸匾“河澤山輝”,山門匾:“聚寶玄壇。”老祖山垂山向下建有叭蠟廟一座,供叭蠟爺,白馬爺、法王爺、孫大聖、金花四娘娘等,專用小轎裝供,端午節時抬往條城西街井台,由師公子(巫神)跳神桌,敬香求雨,祈禱農作物不發生病蟲害。叭蠟廟下方向北數十丈建有一座石台戲樓,台前有廣場,專供演小曲、皮影、社火之用。如此“老祖山”其輝煌程度不言而喻。
崇蘭山戲樓位於崇蘭山建築群的北端,真武宮和普濟閣的中軸線上,坐北向南,建於清乾隆年間,為二層樓閣式。前後台用木屏相隔,正中窗戶,邊耳門。東耳房門額題:“寓褒貶”,西耳房門額題:“別善惡。”在此演戲送音遠,音質清脆悅耳,接山澗回音缭繞,山谷共鳴,俨然一個“立體聲”之感,演出效果極佳,堪稱一絕。許多秦腔名家在此演出深感“錦上添花。”觀眾也過足了戲瘾。
一條城城外的廟宇建築群
坐落於新城東城門外的輪音寺,俗稱靈官廟,坐西向東一進兩院。大殿三間,中供觀世音菩薩,左供酒仙,右供達摩。暖閣懸匾“慈悲妙相”,殿外懸匾 “同登是岸”。楹聯:“妙法常伸,十丈蓮花飛法雨;大慈普渡,一枝楊柳現慈雲。”院中獻殿三間,後殿供韋陀,前殿供靈官。山門三間,門前為南北大道,有街內建廟特點。山門對聯:“慧眼遙觀十萬裡,法身常駐九千壇。”門內懸匾:“靈庇群生。”
潮音寺禅院在校場北,俗名新寺,始建於清之初,為演武廳改建而成。坐北向南,一進三院。大殿、中殿、前殿均三楹。正殿中供如來佛祖,左供地藏王菩薩,右供百子爺。懸匾曰:“昙缽生春。”東西陪殿各三間,右供三官爺(天、地、水三官)。西殿供藥王孫思邈,華佗、扁鵲。匾曰:“太白長春。”院中建殿三楹,為前殿、中殿相連、背靠背。後殿面北中供韋陀,左供地母娘娘(右空),前殿面南、供福、祿、壽三星,懸匾:“財神殿”(張錦芳書)東西陪殿南端續建東西廂房各五間,連建土地廟東西各一間,前院原有白塔一座,前院正殿與東西陪殿拐角處另有一小院,故稱一進三院。正南山門三楹,轅門形式,山門兩邊各立石鼓一個,木旗桿一對。
位於大蓋稜水門上的龍王廟,是在原長城舊址上拓基築石而建。高丈余,此為懸樓,前空後實,建廟三間,面南,前後重檐。每年桃紅、柳綠、梨花盛開之時,登樓觀之,見瓊林玉樹環於四周,亦為游覽勝地,其下水門,洞形,匾額:“清流映帶。”為李公善所書。
禹王廟位於小河子,三間大殿供奉禹王爺。據《皋蘭新志》載:稱“禹王廟有二,一在金城關,二在一條城。”
一條城城內的廟宇建築群
一條城城內廟宇建築最主要的有城隍廟。按《碑記》:前明時,城隍廟是建在南門上,說明條城城隍早已有之。現今的城隍廟坐落於古鎮前街中段南邊。這裡宋時為狄青府,現存大殿是狄青議事廳。明時改建為守備府,清初改建為條城城隍廟。城隍廟是祭祀“護城保隍”之神的道觀。一般都建在城內,而且供奉的 “隍爺”不知姓名。唯獨蘭州、條城的城隍廟供奉的“隍爺”有姓有名,他就是“荥陽誤楚,身殉漢皇”的大將——紀信。漢高祖三年(204年)夏四月,項羽派兵圍攻荥陽城月余,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精疲力竭,劉邦十分焦急。長相酷似劉邦的紀信見情況危急,便於漢王劉邦說:“事急矣,臣請诳楚,王可以間出。”於是紀信扮作漢王,乘黃屋車,在東門傳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皆呼“萬歲”。實際上劉邦在張良、陳平、樊哙、夏侯嬰等數十騎的保護下,乘機從西門逃往成皋。項羽見紀信問:“漢王何在?”信曰:“漢王已走矣”。項羽氣極下令將紀信活活燒死。因此,紀信贏得了“漢代孤忠”的美名。劉邦為紀念紀信救主之功,敕封紀信為“忠烈侯”,將其供奉為城隍。青城城隍是督城隍,原為蘭州省城城隍。清雍正二年(1724),蘭州城隍廟擴建,原城隍廟神像換成大神像,經條城商賈之努力,將督城隍請到條城隍廟供奉。
條城城隍廟坐南向北,整個建築呈“王”字形。東西對稱,建築規模宏大。為四進庭院式大建築。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山門東側有一水井,井旁有一百年古槐,十數級台階至山門,山門口有雌雄石獅兩尊,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條城著名的石匠李寶所雕。左右豎立木旗桿一對,上掛錦旗雲:“敕封忠烈侯。”山門對聯:“陽世奸雄,違天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平時常開東邊小門,小門楹聯:“好大膽敢來見我;快回頭莫去害人。”一進山門,迎面是戲樓後台,檐下匾:“你來了嗎?暫且由你!”親切別致,寓意含蓄。戲樓南面,掛對聯:“莫於萬裡劃井疆,片席地中外定矣;勝似十年閱經史,一霎時古今知之。”院內東西兩側,從北向南依次排列看戲廳各五間,陪殿各三間,鐘鼓樓各一間,散福廳各五間。東西陪殿各三間供八府(蘭州、慶陽、寧夏、平涼、金昌、涼州、甘州、西寧)及七十二縣城隍木主。鐘鼓樓又名封固城。此門只在每年清明節,農歷十月初一開門。散福廳內有名人璧畫。正中獻殿三間,面對戲台,正方形,卷柵歇山式結構。兩側以矛戈式欄桿環抱。獻殿中供奉城隍(非泥型)冠王帽,著黃龍袍,俨然為帝王冠服。左右兩邊陳列著刀、槍、劍、戟、金瓜、钺、斧、朱砂筆、孔雀傘、璧畫,肅靜、回避等一整套帝王出巡時的威嚴儀仗。殿內明柱上刻聯:“大節著荥陽,取義成仁,獨賴將軍扶赤帝;貞名標忠烈,佑民護國,群依社主鎮金城。”獻殿前明柱上有兩副楹聯:“作惡不惡,先人有余德德盡則殃;行善不善,先人有余惡惡盡則昌。”“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謂不知;善報惡報遲報早報,終須有報。”獻殿外東西兩側牆壁上鑲嵌城隍廟修建記及捐資碑各一塊。台下建雨廊五楹,柵欄環抱。獻殿前四株三百年古柏,虬枝蒼勁。殿前東側有鐵旗桿一根,高約三丈余,粗約3-4寸,上有寶蓋封頂,頂下約五尺處有響钚一個,每在唱戲時青少年躥上爬下,展示體力,鐵桿擺動,響钚擊桿,亦為戲前一景。殿前有一圓柱狀石雕稱“文書台”,為道士上表時所用,上刻“乾隆十二年五月吉日立”。經獻殿二側柵欄門進入大殿院,為第二進,大殿五楹,坐南向北,斗拱起脊,重檐翹角。正中神龛內塑城隍老爺金身。身邊兩位童士,手執芭蕉扇。金童前置公案上置印信,文房四寶,簽筒,簽簿,驚堂木。神龛兩邊豎二柱,二龍盤柱至頂而戲珠。淨台下兩名判官,西面的腋夾生死簿,右手持朱砂筆,瞪眼斜立,威嚴肅煞,東為一鬼差,左手舉勾魂牌,右手牽一女鬼(傳說為秦桧夫人)呲牙咧嘴,令人不寒而栗。大殿東西壁畫“地獄锉燒壽磨圖”慘不忍睹,以示神通設教之至意。大殿前檐正中懸匾:“威靈寶殿”,東西懸匾:“大德曰生,”“激濁楊清”。大殿中階下兩側長一古柏,設一香爐上刻對聯:“行善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東西院殿各三間,供皋(蘭)金(縣)兩縣城隍,(非泥塑,因本地屬兩縣共管)兩殿楹聯:“舉念有神知,善惡正邪都立判;照人如鏡朗,吉凶禍福總無私。”橫批:“昭新善惡。”東殿楹聯:“做事憑良心,不跪拜,神明不怪;對人懷歹意,再燒香天理難容。”橫批:“賞善罰惡。”大殿東西與陪殿交接處各有一小門,磚雕額匾,分別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由西進入小院有灶房三間,由東進入第三院有寢宮三間,在大殿之後二丈余處,正對大殿。硬山一坡水結構,中供黃太太,東放隍爺出巡時所乘轎子,西為寢室,設雕花羅漢床,帷帳華麗,被、衾、盆、鏡所用俱全。
東散福亭南邊的一間改建為進子孫宮的山門,山門北建土地祠一楹,子孫宮位於隍廟寢宮東側,中有牆隔開,大殿三間,供三霄娘娘,大霄居中,二霄居西,三霄居東。淨台旁空間站立送生娘娘,接生娘娘,偷生婆、痘花娘娘,像略小,形態各異。神像後是假山,奇形怪狀,上塑數百天真活潑,俏皮伶俐的娃娃,姿態各異,活靈活現。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二十日是廟會。這天各地少男缺女者前來焚香祈禱,求子拴娃,許願還願,絡繹不絕,甚是熱鬧,殿前懸匾:“保我赤子”。
城隍廟的磚雕木刻,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寓意深刻,耐人尋味。“二龍戲珠”,“龍鳳呈祥”,是龍行天下的意思,“琴棋書畫,”四蘭,使“風雅青城”體現得淋漓致盡。“荷花包南瓜”,象征城隍爺保佑條城地區風調雨順,年年豐收。“暗八仙”則表達了條城人民對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仙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城隍廟內眾多楹聯匾額,大多警示世人要多積德,多行善,少作惡,否則會因果報應。這在充斥因果報應觀念的往昔社會中,確實對民眾有一種揚善戒惡的教化作用。
城隍廟歷史上為古條城的娛樂中心。都城隍統管八府,級別高,故外來戲班演出首先要在城隍廟給隍爺唱戲,清明節本地戲班一定要給隍爺唱戲三天,春節期間更是好戲連台。凡條城所轄河北金溝口、大川渡、桦皮川、強灣一帶的社火必須來給隍爺上香、表演。祈求隍爺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條城街人山人海,水洩不通,熱鬧非凡。條城隍廟建築已於本世紀初得以復修,對外開放,1992年被列入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一條城內的主要廟宇建築還有著名的景福寺,俗名大佛寺。寺位於舊城南門之北,張甘棠宅院西側。坐北向南。其建築始於唐代,明洪武 (1368-1398)時重修。道光年間太學生李公善主持改修,民國二十幾年又稍修。大殿外觀三層重檐,內四根明柱通頂,蓮花台高五六尺,上盤坐釋伽牟尼大佛,佛之頂部有一金翅大鵬鳥。因神像高大故稱大佛殿。左供南無阿彌陀佛;右供極樂佛。兩側壁畫上繪有各種姿態的佛像及佛的傳說。屋面青瓦,蓮花屋脊,脊中置一銅制寶瓶,流光溢彩。殿門高大,屬唐式建築風格。西建陪殿四柱三楹,中供眼官爺,右供白馬爺。左空。山門三楹。正殿楹聯:“願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處己何妨真面目,對人總要大肚皮”。配殿聯:“千載正遇寶山超靈殿;萬民喜逢天子濟蒼生。”農歷四月八日這裡形成盛大廟會。
青城城郭呈正方形,因軍事上的需要,只在城牆東、南兩邊各建有城門,稱東門和南門。西北兩邊中間都建有城墩,約250平方米。青城的先民們還把一些寺廟建在城牆上,不僅充分利用了城牆,而且使城牆更加雄偉壯觀。這在其他地方並不多見。
建在舊城北城墩上的全神廟創建年代不詳,有記載的是“明朝萬歷二十一年重修,崇祯十六年又重修。”《青城記》。此廟建大殿三間,面南。正中供真武大帝,周圍假山至頂,上塑有《封神榜》上所有之神像,大小不同,造型別致,錯落分布,各持法寶,栩栩如生,故稱“全神廟”。
舊城西城墩上建有馬祖廟,殿三楹,坐西向東。中供馬祖,三頭六臂威武神煞。北建廂房三間面南。
南城門上建有文廟三間,起脊翼角,甚壯麗。內供“至聖先師”孔子像。殿前懸掛匾:“大成殿”。大成殿以“甕城”為畔,月台前中通一木橋,城南東側建有二層“魁星閣”樓,面對崇蘭山“魁星閣”,樓內供魁星爺。民間傳說此樓建成,當地城河村出了翰林一人,進士若干名。橋之兩旁建有東西陪殿,供先賢先儒。“大成殿”背後為“文昌閣”三間,面北,中與大成殿相同。檐前懸匾:“職司籍記”。南城正門向南開,出門後拐彎處為甕城,門向西開,名“威遠門”。裡城門額題:“保障”,外城磚額:“龍溝堡”。楹聯:“城外鎖春山,萬裡青山來鹿谷;前門迎綠水,三春綠水滿糜溝。”每年陰歷十一月十四日,學生列隊拜竭 “至聖先師”孔子。大成殿前有一磚砌的大焦爐,專用焚燒紙錢。有字的紙(稱字紙)、殘破書籍、破舊字畫不能隨便拋棄或當垃圾用,均要收集起來擇吉日到文昌宮焦爐去焚燒。這種習慣一直沿用至民國二三十年代。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青城人對聖賢的虔誠和對文化的崇尚。
青城新城只有一個城門,名曰東門,亦名“鞏安門”。位於新城東城牆的中間。城門裝有結實的門框、門扇,城門上建殿三間,閣樓式樣,前空後實,面東,上懸“朝陽樓”,內供“關聖帝君”,面西上懸匾:“廣福閣”,外城門匾額:“一條城。”裡城門匾額:“鞏安門。”新舊城合並後唯一通道,是中城門,即舊城的東門。此處建大殿一楹,面西,供“關聖帝君,”裡外城門額題:“鎮虜門,”二城門上供“關聖帝君”。青城各城門上都供有關公,甚至各處樓洞之上,關隘險處都有關帝廟。甚至東西會館也按廟宇建設。西會館叫三聖廟,供奉關公;東會館也供奉關公。古今條城各處都有關公顯靈速退敵寇之傳說,充分顯示青城人心目中關公是最受人崇拜的英雄。關公是正義的化身,觸摸斬妖的護法者,給人以信心。關公守城,守隘,何人敢侵,安然無事,盡可放心。青城各處關帝廟上的楹聯對關公的功勞作了極高的評價:“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喪膽;單刀赴吳會,江南文武寒心”,“赤面秉赤心,千裡不忘赤帝;青燈對青史,一生無愧青天。”
二龍山及黃崖山廟宇建築群
二龍山位於青城鎮東之東灘。因其山似二龍戲珠而得名。從南逶迤而來的大山順勢西延,其一脈西行至此,中間一峰突起如珠,兩側山勢遙相環抱,其形勢如二龍戲珠,故得名二龍山。其實,此處山勢遠觀如飛鷹下撲,欲停未停之勢。所謂珠者,鷹頭也。二龍者鷹之雙翅也。自乾隆年間起,這裡的先民們在二龍山陸續建起了規模宏大、別具風格的廟宇建築群。
玉皇閣建在二龍山山腰中央,即二龍所戲的珠上,正南向北,屬“明三暗五懷揣一”的建築。遠看三間,近看五間,進去後有一間。外有雨廊,起脊翹角,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造型雄偉,廟內供玉皇大帝。殿內有兩層淨台,上面一層塑有2.5米高的玉皇大帝坐像,第二層上左邊塑有無量祖師、雷祖、天官、文昌、天蓬元帥;右邊塑有太白金星、地官、托塔天王、水官、天佑元帥。這些塑像有一米八高。殿外大紅對聯:“玉宇澄清,冀斯邑長享安中福;皇恩浩蕩,望我鎮共享太平春。”殿外院內有一個用整塊大石頭雕鑿而成的月牙池,盛雨水幾十天不干。正月初八和七月十五為廟會,每逢廟會山下戲樓上必唱大戲,熱鬧非凡。每到年關節下這裡都要掛九聯燈,燈火輝煌,宛若列宿,十分美觀。
二龍山東側山腰上即東面的一條龍身上建有閻王殿,也叫地藏殿。內供地藏菩薩和十殿閻王。兩層淨台,上層塑地藏菩薩,左側塑闵公,右側塑道明。下層淨台塑十殿閻王。殿內左右兩側牆壁上繪有地獄圖,呈現作惡之人入地獄後的種種苦相。殿門對聯曰:“地獄即空,眾生有盡願不盡,人倫最貴,孝道圓通佛自成。”
建在西側山腰即西面一條龍身上的大殿三間,內供奉觀音菩薩,百子娘娘、送子觀音、眼觀菩薩(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門外對聯曰:“觀盡古今滄海桑田,音震河山暮鼓晨鐘。”
二龍山麓西側建有文昌宮。面北而建,大殿三楹,為大屋脊歇山式結構,斗拱翹角,畫棟雕梁,精致美觀。文昌宮內供文昌帝君,東西各建廂房三間。宮前建山門三間,閣樓式樣,前空後實,一字排開,外觀呈兩層。進入山門樓上供奉奎星,因奎星文采第一,獨立鳌頭,故供於山門之上。相傳文昌帝是掌管“應考做官的功名之事”的。凡進士、舉人、貢生得榜都是文昌帝批的,故備受鄉人和學子的尊敬。
二龍山麓東側建有“三聖宮”。廟內供馬王爺、火神爺、關聖帝君。民間傳說這三位神是關羽同一人轉世。有“一傳馬祖,二傳火,三傳關聖帝君爺”之說。在台下東西各建有出檐廂房五間,並挑檐房兩間。院門處建閣樓式山門,一字排開,山門面北,殿堂式樣,樓門正中通道一十三級台階,用青石板鋪成,名曰: “十三太保。”
文昌宮下右旁建有城隍廟,三間大殿供奉城隍爺。隍廟大殿下左右兩側各建廂房三間,東房供奉豆神娘娘,西房供奉子孫娘娘,另建有山門三間。
玉皇閣以下文昌宮,三聖宮,城隍廟各獨立建院,各建有山門三間。所以民間有“氣在九間樓”之說,認為東灘脈氣好全體現在這裡。
二龍山山腳下東側還有顯聖廟,供奉伍子胥(伍員)。叭蠟廟專供五谷星,殷纣王的兩個兒子殷蛟、殷虹。三星閣內,供“福祿壽”三星。其門聯分別是:“保此境風調雨順,佑我鎮物阜民安。”“福祿壽三星共照,天地人六合同壽。”
二龍山玉皇閣中軸線最北端也是最底端建有大戲樓一座。坐北向南,木質建築,歇山式屋脊結構,重檐飛角,甚為壯觀,為清乾隆13年(1784年)所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龍山廟宇全部毀於“四清”、“文革”。近年來通過政府撥款、群眾集資,又在原址上重建了玉皇大殿、地藏殿、菩薩殿、文昌宮、三聖宮、城隍廟。 2011年10月又在二龍山畔中軸線上,新建了大佛寺一座。大佛寺坐南向北。沿台階而上,建有山門五間,懸匾:“二龍山寺。”門內三間背靠背塑佛兩尊,面北為彌勒佛,面南為韋陀佛。東西兩邊站立四大天王。西配房一間為財神殿,東配房一間為物資流通處。山門兩側各建鐘、鼓樓各一間。院內建大殿五楹,中間三楹懸匾:“大雄寶殿”,殿內中供釋伽牟尼佛,左供觀音菩薩,右供大勢至菩薩。佛前塑千手千眼觀音一尊。大殿三面牆壁設龛一千個,內塑千手千眼觀音一千尊。大殿東殿為“羅漢堂”,塑五百羅漢,栩栩如生。西殿為“念佛堂”,內供藥師佛、南無阿彌陀佛。大殿東西兩側各建廂房三楹,東廂房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西廂房供地藏菩薩。兩旁為闵公、道明兩侍徒站立。整個建築設計緊湊,斗拱翹角,雕梁畫棟,彩畫油漆,光彩照人,雄偉而壯觀,是當今青城最具規模的佛教建築。
東灘黃崖口娘娘廟,始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73年),相傳由東灘李氏十世孫李凱德之子李繼墨之妻張氏(人稱墨大奶)倡修的,再次修繕者為李雲。這裡建有大殿三間,內塑聖母坐像,左右童僕各一尊,又塑橋內聖母像一尊,將軍像、叭蠟像各一尊,一神一橋。廟內左右兩壁彩繪壁畫主要綜述聖母簡歷,正殿西建廂房三間,山巅有六角形鐘鼓樓一座,入山的二道山門外東西山頭建有馬王廟、山神廟各一座。廟宇“文革”被毀,1993年黃崖口人李贊發、李鳳勇等人組織集資重建。
傳說,黃崖娘娘是天仙宮女,黃倪(即東王公,字君明)的大女兒,是後天生育人類的大地母親“地母”(即煉驪山彩石補天的女娲)的第七次化身。繼而下凡體驗民間生活,從陝西到條城金家大岔鋪灣一戶金姓農民家當童養媳。因婆母不慈,經常虐待,黃仙女只好忍受。她下凡時,王母娘娘向她吩咐:“你到民間以後,絕不能露出你身份,做好應做的事。有時間就紡毛線,長度由地面到天庭就算你修煉合格,到時你乘線登天回宮生活。”黃仙女遵照王母娘娘受意,不幾年就紡了幾大捆毛線,滿以為到天庭的長度綽綽有余,誰知快到南天門之時線就用完了。黃仙女要見王母娘娘,王母的回答是:“你修煉的還不合格,暫時還不能回來。”說完線就斷了,黃仙姑就坐化在黃崖山上。她手上拿的燒火棍也落地長成了參天大樹。
關於黃崖娘娘還有多種傳說。其中一說為條城金家大岔(今屬園子鄉)一金姓女為抗婚,用紅毛線從家窗扣拴住一直跨山越嶺,直到黃崖絕壁處,眼看還有幾丈就可引到一個石窩藏身,便剖開肚子,拉出小腸子,拴住紅毛線剛到石窗平台便坐化升天。時為清康、雍時期,一位老者倡導立廟並任廟官,享壽108歲後去世。這一傳說流行較廣。
黃崖娘娘廟以其傳說之奇、風景幽美被稱為“青城八景”之一,名“黃崖滴水”。清光緒癸卯副貢、乙酉舉人,四川州判李兆蓉,字雨亭,曾撰並書對聯:“青城古佛蓮花生瑞色;黃崖聖母山前放豪光。”他還有大量有關黃崖的詩詞問世。“與君共上大羅天,九曲黃河指頤間。白尺樓頭曾讀梵,三生石上久談玄。懸崖瀑布疑新雨,絕頂鐘樓起暮煙。記取明年端午日,攜琴載酒會群仙”。(《端午節題雲門山》)(雲門山即黃崖山)。條城詩人高仲磐、楊介夫都有描寫“黃崖滴水”的佳句、絕章。
位於東灘的廟宇還有紅岘山的關帝廟,老祖山的老君廟、三清殿,箭亭村的娘娘廟,大野渚的龍王廟,小野渚的無量祖師廟,上坪村樓洞子的關帝廟,北河沿的接引寺等。這些廟宇“文革”前後被毀,近年來大部已經恢復。
條城河北的廟宇建築群
明清時代和民國二十年以前,青城黃河以北地區屬條城的一部分。分布在河北地區的廟宇都坐北向南,與一河之隔的條城街。東灘的廟宇形成南北呼應的宏偉格局,構成完美的廟宇建築體系。
條城河北地區的廟宇建築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位於大川(船)渡北武當山的廟宇建築群。這是古條城河北境內道教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群落對稱。由下而上,自左至右,開阖張揚,極富主體感和層次感。一條子午線將祖師大殿,雷祖廟、文昌宮、龍王廟、古戲樓五大建築連接起來。主峰祖師大殿左翼兩座山頭分別是三官殿和娘娘廟。右翼兩座山梁分別是財神殿和藥王殿。藥王殿前下有一饅頭形的小山,上建有山神小廟。十大建築依山而起,形成巨鵬展翅,扶搖直上,其形狀猶如蓮花盛開一般。文昌宮為蓮心,雷祖廟是一只蜜蜂,而三宮娘娘、財神、藥王、山神五瓣並張。龍王宮和戲樓就是兩片荷葉,一遠一近。糅以精美的磚雕,木刻;雕梁畫棟,重檐拱斗,把蓮花山映照得如同仙境一般。原祖師殿前有一巨鐘,重約噸余,上鑄花紋、圖案、文字,做工十分精細。相傳此鐘是從黃河上游漂流至此,被當地人撈出後掛在祖師殿上,用於懾雨防雹。每到七八月間,烏雲翻滾,漫上北邊天際,冰雹欲降。這時廟官就狠力撞鐘,鐘聲響起,音質雄渾震天,聲傳十裡,似滿山滿溝皆響起雄壯高亢的鐘聲。有趣的是人們往往鼓吹:“每撞之後,烏雲四散,雹雨不臨,頗為靈驗。”故稱為“武當神鐘”,後被世人稱頌為“條城八景”之一。前清條城詩人,廪生金汝砺有詩雲:“武當蓮萼拱青城,百尺天梯逼玉京。倦有神鐘驚曉夢,半催黃卷半催耕。”
分散於條城河北各處的知名廟宇還有位於白茨灘村北鳳凰山顛的雷祖廟。此山高峻挺拔,形似鳳凰展翅,周邊眾山較低,形似百鳥相鳳。山頂似鳳頭,鳳頭上建有雷祖廟,此廟重檐起脊,四角大龍臥閣,氣勢雄偉,結構和諧。廟內中供雷祖,左供關公,右供文昌。楹聯曰:“掌令判雷電,百裡震驚百裡雨;垂恩除災害,萬民康樂萬民生”。
坐落於金溝口街東口的四聖樓,是仿西會館崇聖樓閣式,設計精巧獨特,二層樓閣,樓裡樓外四周皆通。樓下中間是東西通道,高丈余,與街道相連,樓上設背靠背三神龛,向西神龛供文昌帝君;面東神龛中供關帝,左供火神,右供馬祖。故稱四聖樓,樓前廣場建有戲樓一座。
斗姆宮位於條城河北之桦皮川,始建於明朝末年,鼎盛於清朝初期,同治時兩次遭焚,只剩山門。光緒九年重修正殿。原斗姆宮南北長四十八丈,東西寬二十四丈,占地十余畝,是條城最有名建築之一。斗姆宮內中供的斗母娘娘,四頭八臂,第一雙手合十高舉,第二雙手分別高舉日月,第三雙手分別持大印、清鈴,第四雙手分別持筆和弓。右供王母娘娘,手持如意,泰山自若;左供地母娘娘手持笏板,忠忠耿耿,護國護民。大殿楹聯曰:“有斗以為萬物母,無神不佑三川明”;“混濁初開,黃土抟人三才備,乾坤始奠,清濁分明五行生”。斗姆宮的規格是按“明三暗五懷揣一”的格式創建的,其中的奧秘和妙術普通人是難以理解的。傳說是天官、神工、天匠給工匠陶氏父子夢中指點的,內有正殿、廂房,有數株側柏。山門巍峨高大,流光溢彩,兩條巨龍閃閃發光,又對稱,又雄偉的盤繞在門柱之上,看上去十分壯觀,遠遠望去與對河東灘二龍山玉皇大殿遙相呼應,響應了“東王公”,“西王母”的神話傳說。三月三日是西王母蟠桃盛會日子,九月九日是斗姆星君聖誕日,這裡都要舉辦盛大廟會。
位於桦皮川與麻林坪交接處和大川渡橫梁上各建有一座媽祖廟,是當地人為防治河水泛濫而從南方請來的神。位於強灣萱帽塔的三聖宮,建於清光緒三年,占地2800平方米,供關羽、火神、馬王爺。華皮川大左落溝建有四將軍廟。
位於烏金峽處的蔣家灣,歷史上廟宇也比較多,其中著名的有祭天石樓,專供開天劈地的元始天尊盤古氏。方神廟,供奉龍王、法王、叭蠟、土地、山神,始建於宣統元年。地母宮,始建於民國中期。供奉骊山老母,也稱黎山老母,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女娲娘娘。禹王廟,清道光十九年(1839)修建,供奉下元水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又稱九江水帝,水府靈官,實際就是夏禹。烏金峽北側山頂上,清末建有文昌宮,奎星閣。倒回溝於清初修建有藥王廟,供保生大帝,就是唐代名醫孫思邈。子孫宮,供奉三位女神即: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建於道光年間。丁家崖建有顯聖廟,專供伍子胥。老君廟,供奉太上老君——老子。石咀子建有關帝廟有名三聖公,又叫九間樓,建於道光末年。
另外,條城武川宋家梁內的折腰山上也有一處廟宇群,由老祖廟、無量廟(真武大帝)三聖廟、土地廟組成。這些廟宇始建年代不詳,但都於洪武(1369年)重修。
延伸閱讀
青城廟會:參者眾影響大
一般來說,凡廟必有會。青城廟多,自然廟會也比較多。其共同特點是定點定時、規模大、參者眾、影響深遠。最著名的廟會有東岳廟會,四月八浴佛節,黃崖聖母廟會,二龍山廟會,“城隍出府”,“武侯祠祭水煙之神”等。廟會以農歷時間計算,都形成固定時間,到時人們習慣性地前往參會。
東岳廟會全稱是:“東岳大帝廟會”,也稱“東岳會”,時間是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相傳,東岳大帝為掌管陰司的最高首領,主管十殿閻君、十二曹府。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岳大帝的誕辰日,為紀念其生日,對陰司忠魂實行“特赦”一天。其廟會有三層意思:一是交錢糧,許願還願,祈福消災;二是在條城經商的外地商賈終年不回家,難免想念家鄉親人,已逝祖先,此日可給去世的父母及祖先以郵包的形式寄錢(燒紙錢,俗稱寄郵包);三是封建社會婦女受“三從四德”、 “三綱五常”束縛,不能進婆家的墳院,也不能進娘家的墳院祭祖,只有這一天(特赦日)在曠野、路旁給自己去世的父母和祖先燒錢,亡故的親人們才能收到。燒完紙錢後往往大哭一場,傾訴自己所受壓迫和冤屈。哭聲揪心裂肺,悲楚淒涼。因此這成為本邑婦女發洩冤屈,釋放壓抑的一種途徑。故婦女參加者猶多。這一天,在東岳廟舉行盛大的道教活動,信徒雲集,拜大帝、賣誦經文,渡眾生,說善事。條城街上萬人空巷,游人如潮,擦背接踵。街兩旁有賣香火紙錢的,風味小吃的,各種水果的,占卦的,書寫信件郵包的等,熱鬧非凡。
大佛寺廟會,被稱為浴佛節,時間在農歷四月初八,俗稱四月八“俗佛節”。青城最古老的寺院——大佛寺,在這一天舉行盛大佛事活動,信徒們聚集於大佛寺,由喇嘛主持佛事活動。喇嘛頭戴五官帽,身穿喇嘛衣,一手搖鈴,一手舞寶劍,在院中手舞足蹈,眾佛教徒,手持點燃的蠟燭或香柱隨其後,拜“五方五帝”,誦經拜谒,祈求保佑一方,來觀者如潮(本地人稱摘富花)。有一歌謠稱“四月八,大佛寺裡摘富花”。佛事活動具有鮮明的藏傳佛教的特色,大佛寺廟會在民國以前是條城最大的廟會,解放後大佛寺舉辦過一次廟會,現今寺毀廟亡,民俗活動已失傳。
四月八這一天也是讀書人拜祭“孔聖人日”和“尊師重教日”,條城孔廟和幾座文昌宮均舉行盛大廟會,善男信女進香許願,祈求孔聖人保佑自己的子女金榜題名,或給老師送禮,感謝一年的辛苦教讀。
黃崖聖母廟會的日子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和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廟會一開始,對河兩岸的男女青年,老妪童稚,蜂擁而至,崎岖的山路上人們排成了長隊,吆喝著前進。有的在崖邊采摘山花,有的在崖前用瓶或罐爭著裝泉水。黃崖娘娘廟會成了條城人獨特的游山觀光、休閒的節日。黃崖廟坐落於東灘黃崖口高山懸崖石壁之下。這裡群山環抱,入夏山花爛漫,綠草如茵,古柏參天,泉水叮咚,山間鳥類眾多,鳴叫聲聲入耳,給這裡平添了幾多幽雅、寧靜的色彩。身入其境,便有超凡脫俗之感。
二龍山廟會是紀念玉皇大帝的廟會。有兩個時日:一是正月初八,二是七月十五日。兩個節日都要在二龍山戲樓唱大戲,連唱多日不散。民間傳說這是為了安撫各路鬼神,如果不唱,這些孤魂野鬼就會四處游蕩作崇,危害百姓。
條城城隍廟廟會活動采取城隍爺“出府”形式進行。每年清明前一天,十月初一前一天,城隍爺“出府”兩次,體察民情,處理世間不平事,懲罰作惡多端之徒。每到這一天,城隍廟和城隍行宮都要唱戲三天。首先“出府”前一天下午舉行“請神”活動,出巡當天早上要舉行道教活動,均由道士主持。又因城隍爺是督城隍爺,管轄八府,條城又屬皋(蘭)、金(榆中)二縣管轄,每次出巡時轎有三頂,各不相同,督城隍的轎身為黃色,轎夫穿黃色的衣服。而皋蘭縣的隍爺的轎身為藍色,轎夫穿藍色服裝。金縣隍爺的轎身為綠色,轎夫身穿綠色服裝。屆時,鳴鐵炮三響,一騎高頭大馬者身背印架,上置令箭前行,後眾衙服役鳴鑼開道,四長號齊鳴。道教徒列隊奏樂居中,刀槍劍戳、斧钺鉤叉林立,飛龍旗、飛虎旗獵獵。“回避”、“肅靜”大牌高舉。皋、金二縣縣轎居前,城隍爺黃轎居後,後豎一 “敕封忠烈公”長方形旌旗。出行隊伍長約裡許,浩浩蕩蕩威嚴肅穆。經前街,出東城門,沿東西街過東柵門,經馬路巷,越南柵門至崇蘭山城隍行宮。督城隍的轎子所經之處,人山人海,人們爭先恐後跪在轎子下面,虔誠地等待隍爺從自己身上越過,名曰:“過關”。據傳說,這樣就可以驅除身上的晦氣,祛病消災,保佑全家幸福、安康。也有臨轎燒香許願的,給轎子披被面、毛毯,以表虔誠的。隍爺到城隍行宮住一宿,次日上午沿原路“回府”,“回府”規模與“出府”一樣。城隍 “出府”是古青城最大廟會,聲勢浩大,觀者如雲。屆時,黃河兩岸,南北二山隍爺子民紛紛前來祝福消災。
武侯祠廟會,這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廟會。諸葛亮,因漢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而出名,後被封為“武鄉侯”。然而青城武侯祠紀念諸葛亮更有另一層意思。這就是青城人把諸葛亮作為“水煙之神”來祭祀。水煙之煙葉原稱薤葉雲香草。
青城其他寺廟的廟會也都有固定時間。崇蘭山普濟寺廟會時間為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隍廟子孫宮廟會是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日。景福寺廟會是四月初八日。西會館廟會是三月三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北武當廟會是三月三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金溝口四聖樓廟會是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烏金峽地母宮廟會是六月六日。青城文廟各文昌宮將四月初八作為祭拜“孔聖人”日,“尊師重教日”,同時又將十一月十四日作為焚燒紙字,拜孔日。三月初三日是西王母蟠桃盛會日子,這一天也成為斗母宮廟會。屆時對河兩岸,省內外都會有大批人來參會。十月十六日是元始天尊盤古氏的生日,這一天成為癸天樓廟會。
人們很難想象古條城廟會盡然如此之多,有的廟會人數往往高達數千人甚至上萬人。游人不僅來自條城上下,黃河兩岸,南北二山,甚至連附近府、縣,省內、省外也都有信徒紛至沓來。他們除燒香、敬神、還願、許願以外。遠近商賈,大小攤販連日雲集,百貨陳雜,購者接踵,萬頭攢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曲藝,異彩紛呈,刀槍棍棒,輪翻登場。民間花會,設場表演,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這與其說是廟會,不如說是商品交易會和文藝大會演。客觀上起了商品交流,思想交流,文藝交流的巨大作用。(作者 李青惠)
(本文綜合並參考《榆中縣志》、《皋蘭縣志》、《青城史話》、《白銀民間民俗文化集》以及青城《家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