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構件交易玩的就是心跳?(組圖)

古建構件交易玩的就是心跳?(組圖)

日期:2016/12/14 11:52: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於2011年搬遷到番禺的山西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六台村清代戲台正面
 於2011年搬遷到番禺的山西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六台村清代戲台正面 嘯齋 攝


山西六合村清代戲台細部
                     山西六合村清代戲台細部 嘯齋 攝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和公安部聯合下發《關於堅決制止異地遷建傳統建築和依法打擊盜賣構件行為的緊急通知》,明確堅決制止和打擊傳統古建築被異地遷建、盜賣等行為,並將在全國啟動專項督查。不少媒體將這一舉措形容為“亮劍行動”,記者為此采訪了多名傳統建築構件收藏者與商家,他們認為官方如何“亮劍”,此劍又指向何人值得探討。

  有人當個寶,有人當根草
  在黃埔區文沖市場旁的一家傳統家具店裡,老板告訴記者,雖然他們賣的都是仿古家具,但銷量依然可觀,有不少老板還會詢問哪裡有賣真正的老家具。當記者詢問老板是否有門路,老板笑言,“要是有路子就賺大錢去了!”

  在客家傳統村落,許多外地的游客會從當地居民手中購買石墨、木門等構件。收藏大家劉方剛也認為,目前的構件交易仍以個體化、私人化的交易為主,許多收藏愛好者會直接去老村落大批收購傳統建築的構件,這類交易,在劉方剛看來,仍是構件交易市場的主體。許多村民,完全不在意這些構件的價值,能賣一分是一分。去年,劉方剛就托朋友在客家兩個村子裡收購了一兩百塊石墨。“差不多一兩個星期就收購了這麼多,而且僅僅是在兩個村子”,可見一些傳統小構件完全處於泛濫狀態。

  那麼廣州的傳統建築構件哪一類比較紅火呢?劉方剛認為,由於清代手工藝術品制作十分發達,嶺南民居也廣泛運用木雕、磚雕等技藝,木材類構件占交易市場比重較大。說道木材構件,記者的房東作為“老廣州”立馬反映過來,他操著白話口音說,那肯定是西關大屋了。閒暇時,他會帶著兩個讀初中的孩子去那邊玩。“腳門、趟栊、大門、封檐板、屏風、滿洲窗、花罩、掛落等建築構件,都被保存了下來。”為什麼保存這麼完整呢?“市民為了保存家族的記憶吧。”

  在芳村區白鶴洞周邊,記者時不時可以見到丟棄的柱礎、已斷裂的石門套,還有一堆堆等待出售的青磚、陶瓦。清掃大街的環衛大媽告訴記者,前幾年,在荔灣區拆遷過程中,偶爾會遇到拆遷的工人用三輪車載著老舊的門窗什麼的來問店主是否收購。經了解,現在私房改建時很多房主采用以工代料的方式,拆遷的工人就盡可能把舊料賣出去多掙一點錢。
  古建保護花費巨大,誰出錢是難題
  山西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六台村的清代戲台, 2011年6月該村將戲台拆除後以11.6 萬元賣到了廣東番禺。在山西,一對無雕花老門板現在能賣到上萬元;而單是一對門板,最貴的能達到20萬元甚至更高。這麼貴的交易,誰玩得起?而珠海、順德也有類似的家具街,並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資源。

  傳統建築構件的價格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文沖家具店的老板告訴記者,這主要看年代、造型、品相、雕刻工藝等定價,不同的價位能夠吸引更多的收藏者。

  在廣州,古建築構件市場也比較火爆。廣州的古代建築構件中的門窗其交易市場,前幾年兩三百元就可以買一扇,現在一組門窗售價達到幾萬元。一些酒店,都用老的建築構件裝修的,而且現在很多企業如部分餐飲、娛樂場所,甚至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都在用古建築構件進行裝飾,以突出其古香古色,既可提高生活品位和檔次,又可作為藝術品收藏。

  雖然財政下發的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每年都在增加,但面對眾多古建築仍然是杯水車薪。除以巨大的分母,留給每處古建築的也所剩無幾。而僅僅一處中等保護級別的單體古建築,就需要花費將近幾十萬元。大建築都這麼缺錢,更何談小構件。劉方剛說,保護傳統建築一沒錢,二不算政績,想保護,難!

  在紹興上虞,有一座投資5000萬元創辦的浙江中鑫建築藝術博物館,被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贊譽為“江浙地區最具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展出了近4000件撐拱、雀替、木門、石窗等古建築構件。其創建人是王水鑫,他遷建的明代古建築“尚書第”就是因為其前主人想把古宅推倒翻建新房。“就這麼拆了實在可惜,如果我買下來再搬到上虞,那還能保存久遠。”按原建築風格整體搬遷,需要付出什麼代價?王水鑫說,為了把古建築搬回來,他花了近兩年時間,“其中的兩棟古宅坐落在偏僻山區,跋山涉水運輸破費周折。有時還需要先把路拓寬,或者先用小拖拉機運出來,再裝到大車裡。我們還要修復拆下來的部分構件,對檐柱木梁斗拱等進行防蟻和油漆處理。光搬運和整修,也花了三四百萬元。”

  從2011年5月開館至今,中鑫博物館每年開放時間達250余天,每年接待訪客6萬余人次。
  古建異地復建
  不提倡不鼓勵
  業內人士認為,收藏古建築構件的收藏者,從某種程度上是保護了古建築遺留物。“如果沒有收藏者始終如一的收藏和保護,那麼這些構件很可能早就被損毀了。”劉方剛認為,至少這些傳統構件仍然存在,這值得欣慰。

  安徽省人大1997年就頒布了《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嚴禁走私、盜竊和違法買賣古民居建築構件、附屬文物。侵占、損壞古民居文物保護單位,或危害其安全,或違法買賣其構件、附屬文物的,由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損壞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處以10000元以下罰款。”

  長沙市為緩解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的矛盾,制定了“有機棚改”方案,對許多歷史舊宅進行修繕,修好後交由文化部門使用。他們將文物保護納入棚戶區整治大規劃中,修整好的不可移動文物繼續服務於城市經濟社會生活,以被賦予的新功能延續文物的使用。這些方式,盡管都在嘗試中,但如何對待傳統建築及構件,仍是難題。

  劉方剛說,古建築的異地復建,盡管比讓古建築在原地毀壞好一些,但也僅是權宜之計,不宜提倡更不能鼓勵。
  記者手記:在文沖市場的傳統家具店,在荔灣區的老街旁,看到家具、青磚、陶瓦,我們能想到這裡曾經古色古香。在中山八路,臨街兩邊的房子都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建的,外牆黑一塊、灰一塊,電線耷拉在行人頭頂。房子外牆都貼上了灰磚,屋檐四周蓋上了深灰色琉璃瓦,每戶居民家的窗台下用白色勾勒出“回”字形花紋。這些元素都是嶺南文化的根,但現在,傳統建築被拆成了構件,大構件被拆成了小構件,小構件拿去交易。正如劉方剛所言,有錢人玩大的,沒錢的玩小的,國家財政雖雄厚,也架不過林林總總的構件保護。誰去保護是個難題,花誰的錢去保護更是個難題。
          (來源:廣東建設報   記者:柳時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