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民藝館開館展 讓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非常驚訝”
日期:2016/12/14 11:20: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一個人如果生活在一個粗制濫造的物品世界裡,他的內心也一定是粗制濫造的;一個人如果生活在不美的生活空間裡,那他的心靈也肯定會受到不美的影響。”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曾這樣形容民藝之美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助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館長杭間也借用這句經典來彰顯中國美術學院創辦中國獨立建制最大體量的民藝博物館的初心:“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民族藝術館,也不是民間藝術館,更多地應該展示民眾生活。一句話,民藝是生活的藝術。”
昨天下午,蒙蒙細雨讓整個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變得煙雨迷離起來,而位於象山校區山南,坐落於水岸山居後山麓的中國美院民藝館,也終於借著開館展“天工開物——江南鄉村工藝的世界”,向公眾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中國民協黨組書記羅楊用“讓人眼前一亮”來形容這座歷時近5年才正式開放的民藝館;而專程趕來參加開館儀式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則對自己的這件作品相當滿意:“一般建築都會和地形環境‘吵架’,但是這個民藝館卻是與自然和諧在了一起。”只是他沒想到,原本坡道式的展廳會被怎樣布置——當一百把江南的椅子跟民藝館的景觀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時,隈研吾用了“非常驚訝”這四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就在開館前,記者跟隨負責這次空間設計的美院設計學院副教授袁由敏,提前探秘了這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民藝館。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由簡約木板組成的休息道,周圍散落著幾塊圓潤的石頭,木板盡頭則是水口。袁由敏介紹:“這個木板其實寓意著溪流,石頭則顯示著被水流沖下來的效果,這個建築依山而建,我們從一開始就定位了飲水思源的理念。”這個展覽總面積達到2000多平米的民藝館依靠大面積的坡道、狹窄樓梯和小空間的通道進行連通銜接,而它的1號和2號展廳恰恰就是在坡道上。
“這個層高3.3米的大坡道分為兩層,第一層平台是在兩側,第二層平台是在中間,用來印證陰陽的概念。本來坡道上放不了椅子,我們就在坡道上建立了平台。”袁由敏介紹,在這個“百椅百態”的展廳,你可以找到童年的回憶,還可以見識新奇的工具椅,有插秧用的獨腿拔秧凳,也有自帶錢箱和鎖扣的錢箱椅。“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有民藝館打破了傳統的擺放方式,賦予了一種新的概念。椅子就像是雕塑,它的美要慢慢品。”著名收藏家何曉道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以前的藏品在民藝館中的擺放方式。
通過整個坡道以後,有個小台階通道下去就是“雕皮成戲”展廳,裡面有皮影及相關的工具、樂器、皮影劇本等藏品48000余件,這是民藝館唯一的常設展。“這裡有一個皮影小劇場,大家參觀累了可以在裡面看看皮影戲。”袁由敏現場還讓龍在天皮影藝術團現場給大家表演了一段越劇皮影《風雪寒梅李三娘》,大家可以感受活態的皮影藝術。而在坡道上方的則又是一個休息平台,層層搭建而上的木制平台看起來像座小山。“隈研吾的設計是把民藝館隱在群山中,我們就在館裡再‘建’一座山。大家仔細看還能看到一個個小的視頻播放器嵌在木板中,休息時還能看看視頻。”袁由敏透露了其中的玄機。
有意思的是,為了防止觀眾撞上透明玻璃,負責視覺和空間策展部分的袁由敏文藝地引進了白鹭作為標示:“白鹭本來就是棲居象山的鳥,這一次,我們又把它們請回了象山,帶著中國傳統的人文色彩。你看一面玻璃上的白鹭樣子非常好看,是按照宋徽宗趙佶所作的《瑞鶴圖》來貼的。”穿過休息廳就是展示生活用品的“日用即道”區域,這裡擺放的都是以前使用的老式生活用品,包括化妝盒、食盒以及十裡紅妝用具等。再往上則是名為“長亭古道”的五號廳,袁由敏指著其中的三口井說道:“這些井裡是真的有水,而三口井中分別有視頻播放器,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這種新穎的設計能讓大家體驗別樣的觀賞感覺。”
之後沿著樓梯下去則是最後一個“格物之知”展示區,裡面收藏的100件窗閣會讓你不由得感慨中國傳統民藝的偉大——每一件窗閣的紋樣都是不同的。為了讓光影達到最佳效果,策展團隊還在窗閣裡打上竹葉、花朵的光影,真真是雅致得不得了。據悉,中國美院民藝館除了周一閉館之外,其他日子從早上9點一直到下午4點均免費對外開放,而這也將成為轉塘區塊的文化新地標。
(來源:青年時報 作者:記者 張玫 見習記者 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