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海曙活化利用歷史古建築 以“甬上名人文化陳列館”的面貌重新開放
日期:2016/12/14 21:23: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916年8月22日中午,孫中山在後樂園(現位於寧波海曙區中山廣場)參加寧波各界公宴。據寧波文化學者周東旭介紹,現為省級文保單位的逸仙樓是一座清代建築,兩層木質結構,是1927年建中山公園時移建府學孔廟文昌閣而成。1998年,中山公園擴建為中山廣場後,為紀念孫中山而更名為逸仙樓。
此前,逸仙樓大門緊閉將近3個年頭。此次經修繕布置後,以“甬上名人文化陳列館”的面貌重新開放。經過文化項目公開征選、獲得該樓使用權的沙力告訴記者,陳列館的展示內容將定期更換,接下去會有寧波近現代金融人才、音樂人才等各種展覽亮相。
海曙區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擁有永豐庫遺址、天一閣、林宅等各級文保點總共139處。“以前,古建築更多的是強調保護,利用形式單一,受限制也很多,甚至高高在上,沒有親近群眾。”海曙區文廣局局長陳建東說,有些地方則走向極端,過度利用古建築辦餐飲、開會所。
如何在保護好的基礎上,讓古建築發揮更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變成“活寶貝”?“我們通過公開征集文化項目形式,保護、利用好這些建築。”陳建東表示,古建築活化利用,海曙區遵循一條原則:堅持公益性、開放性和可持續性,入駐的文化項目,必須符合原建築的文態、業態和商態。“古建築活化利用方向明確,就是要回歸其文化屬性,延續海曙的歷史文脈。”為此,海曙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古建築利用的一系列辦法,給古建築活化利用定下了明確的規范。
目前,海曙區已經在政府公共交易平台先後公布了五批古建築活化利用名單,這些建築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文化項目。“海曙的辦法設置了准入門檻,禁止不具有公益和開放屬性的項目申報。”陳建東介紹,專家評委對項目方案進行評審,明確項目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甬上名人文化陳列館”就是今年從十幾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的。沙力說,“甬上名人文化陳列館”因為完善的方案,以及衍生的文化價值獲得評委肯定,“我們從寧波文化名人展示的角度策劃這個陳列館,名人也憑借他們自身的影響力對外宣傳城市品牌。陳列館為城市建設聚合資源,加速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文化氣質。以後的各項布展絕對不會破壞建築的結構,而是保持它的文化歷史原貌。”
“古建築承租人的租金,我們統一放入一個資金池,通過實行 收支兩條線 ,對承租人的一些文化展示項目進行支持。”陳建東說,資金整合,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激活了一池春水。
有了統一的資金來源,以前是高檔餐飲的市級文保點楊宅,因為引進“海曙美術館”獲得新生。“美術館開展公益活動,舉辦展覽,我們據此向政府申報補貼。”負責人徐偉說,美術館一年舉辦十幾場展覽,每年能吸引6萬多名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