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根脈守住精神家園
日期:2016/12/14 11:52: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家園,保護好、傳承好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更是對歷史和人民的責任擔當。宜君縣位於陝西中部,陝北黃土高原南緣,子午嶺山系東南隅,因適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現存長城遺址總長9594.5米,其中殘存2993.5米,呈東北-西南走向,夯土築成。遺址由6段城牆遺址、9處烽火台遺址、1處城址組成。2014年8月,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保護學術研討會召開,數十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聚集宜君,對發現的古長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距今2400年以上,是中國早期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建築年代久遠、保存較為完整,對於研究中國古代軍事防御以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長城是靈魂,要站在歷史的角度認知長城
長城是守護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長城有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長城文化遺產承載著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代表著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脈。保護長城遺址,傳承長城文化,就是保護歷史的記載、文明的見證,更是守護我們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作為長城的基層守護者和責任者,必須站在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出發,深刻認識保護戰國魏長城遺址的重大意義,充滿歷史情懷和文化自覺,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也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執著堅守。
保護長城是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重要抓手。長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優秀的思想精華,飽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先民們在宜君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戰國魏長城是傑出代表,它不僅僅是一條斷牆殘垣,是古代宜君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偉大結晶,又是宜君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更是代代宜君兒女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象征。挖掘研究長城的豐富文化內涵,增強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能夠更好地激發宜君人民愛國愛鄉的自豪感,進而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保護長城是孕育文化優勢的重大機遇。深入研究、闡釋和展示長城遺產凝聚的深刻文化內涵,有效地保護,忠實地傳承,合理地利用,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機遇和緊迫課題。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能把祖先用血汗凝聚的寶貴財富傳承下去,那麼我們將會成為長城的罪人、歷史的罪人。從這個角度認識、領會長城精神的內涵,抓住長城保護的主動,也就抓住了文化挖掘的主動,為促進宜君經濟社會轉型提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為增強文化魅力、提升縣域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城是財富,要站在現實的角度保護長城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在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技術指導下,編制了《宜君魏長城保護規劃》。同時,按照“五個納入”的要求,將長城保護工作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對長城的價值、保存現狀、保護狀況等進行了充分細致的研究評估,明確了長城遺址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監測預警、建設控制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計劃,統籌協調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使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沿著我縣旅游、經濟和社會效益“三效”統一的道路前行。
二是切實加強領導。調整充實了長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縣長為保護長城工作第一責任人。並通過簽訂長城保護目標責任書,建立長城保護工作的考核獎懲制度,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協調機制,明確縣、鄉政府的保護管理責任,形成了多方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是實施基礎保護。按照《長城“四有”工作指導意見》要求,秉持“本體搶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的目標,劃定遺址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實行整體保護、分段管理,確保工作成效。縣政府拿出400萬元,完成了魏長城沿線烽火台遺址和重點牆體建設控制地帶的征地、牆體保護、圍欄界樁、導視標識等基礎工作。
四是積極完善檔案。建立了宜君長城遺址保護專有檔案室,配備專人,完善電子數據信息,內容涵蓋了長城的現存狀況、歷史文獻、維修設計、施工資料、研究成果等,與國家長城所有單位實現資源共享。
五是強化監督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了當地鄉鎮政府對長城遺址的日常管理責任,進一步完善監管機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同時,由公安和文物部門緊密配合,加大《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的執行力度,定期組織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切實把遺址保護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努力讓夯土堆砌的這一世界建築奇觀,成為屹立不倒的宜君新地標。
六是加大資金投入。在銅川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宜君縣擠出1000多萬元資金,用於長城規劃編制、基礎保護、經費保障和宣傳教育工作。把文物保護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經費增長機制,提高全縣長城文保員的補助標准。同時,進一步做好長城保護項目的儲備和包裝工作,積極爭取省、市的文保經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遺址保護工作,積極探索利用社會資金對長城進行保護。
七是加強人力支撐。中國長城學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在宜君縣掛牌成立了“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宜君魏長城研究基地”和“宜君長城保護與研究中心”,縣政府也成立了“宜君戰國魏長城文物管理所”,增加了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並聘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為宜君戰國魏長城的保護與研究建言獻策。同時,建立了100多人的長城保護工作志願者隊伍,定期舉辦縣級領導、鄉鎮長以及村級文保員培訓班,對各級領導和管理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認知水平、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
八是促進研討交流。與省考古研究院、省文化遺產研究院、西北大學合作,對宜君戰國魏長城遺址保護、文化內涵開展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出版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專著。2014年,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長城學會、陝西省文物局、銅川市人民政府主辦,宜君縣政府、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承辦的首屆宜君戰國魏長城保護研討會在我縣召開,今年陝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學會長城專業委員會成立暨第二屆宜君戰國魏長城學術研討會正緊密的籌備之中,也將在8月6日召開,為長城遺址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搭建了良好的學術交流研究平台。
長城是名片,要站在全民的角度宣傳長城
宣傳宜君古長城就是宣傳宜君。通過全面深入持續的輿論宣傳,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愛我中華,護我長城”的文化自覺,樹立“人人知曉,人人有責”的保護意識,不斷凝聚起愛我家園、護我長城的正能量。
一是豐富宣傳載體。堅持辦好“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等活動,在全縣開展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宜君戰國魏長城保護萬人簽名”活動和長城保護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的“五進”宣傳教育活動,特別是探索建立了與中、小學課程相銜接的教育機制,編寫長城保護知識鄉土教材,聘請長城專家學者進課堂,使青少年能夠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形成全社會了解宜君長城、支持參與保護、“人人爭當長城衛士”的全民氛圍。
二是豐富宣傳內容。加大《文物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宣傳力度,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活動,送法律法規進城下鄉,到大街小巷,到田間地頭,努力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從學術、歷史、民俗、藝術、建築等多個角度,廣泛宣傳長城保護知識,傳播長城文化信息,在宜君迅速掀起一股“長城熱”。通過引導大家看長城、議長城、思長城、護長城,大力弘揚堅強不屈、不畏艱難的長城精神,激發全縣人民熱愛宜君、熱愛家園、熱愛長城的神聖感和自豪感。
三是豐富宣傳媒介。充分利用電視、網站、報紙、微信等媒體,在各大主流媒體以及縣政府門戶網站、宜君宣傳微信、宜君官方微博等開辟長城保護專欄,制作播放電視宣傳片;開放縣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舉辦了長城遺址保護主題展覽;積極籌劃城市綜合展覽館建設,以更加現代全面的手段,科學挖掘長城文化、解讀長城文化、推廣長城文化,努力讓全縣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成為長城的宣傳者、保護者和傳承者。
長城保護的春天已經來臨。我們將懷著對祖先勞動創造的敬仰之心,永葆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崇敬之情,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長城文化遺產,讓戰國魏長城永遠巍然屹立在宜君這方古老文明的黃土大地上,始終綻放出厚重深沉、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光。
(來源:中國文物報 作者:曹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