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紹興倉橋直街:延續的歷史

紹興倉橋直街:延續的歷史

日期:2016/12/15 0:45: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倉橋直街的改造,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商業化改造之外的路徑。政府與居民共同出資,居住得到改善,同時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形態。

紹興 倉橋直街 歷史

  小橋流水烏篷船,白牆黛瓦酒旗展,這是浙江紹興倉橋直街給人的初步印象。

  深入街巷中,可以見到紹興居民原生態的生活——老街坊或攀談,或打牌喝茶,或在河邊洗涮,或只是斜倚屋門,看著街巷裡的過客。此處雖以古城風貌聞名,但卻與通常的此類旅游景點大相徑庭,游人稀少,亦難看到售賣地方特產的店鋪,多數是小茶樓、小酒館、小食品店、小雜貨店??其主要顧客是街道周圍的居民。

  街上均為舊建築,以清末民初為主,絕大多數是民居。建築並非整體劃一。其中高牆大院的“台門”,類似北京的四合院,屬比較好的老建築,整條街上一共有43座。走進台門,多數是大雜院,由多家住戶分割居住。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由河道、民居、道路三部分組成,河道全長1.5公裡,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為主,兼有部分商業等用房。整個街區總面積6.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2001年,紹興市對倉橋直街按照微循環的方式進行改造,於2003年獲得了“聯合國亞太地區遺產保護獎”,稱此老街是“中國遺產活生生的展示地”。其改造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商業化改造之外的路徑。

  修舊如舊

  由於歷史原因,倉橋直街的老台門此前被居民分隔成一間間的住宅,變成了事實上的大雜院,整個街區人口密度大,同時市政設施匮乏。沈家台門老業主說,當時,整個院子裡沒有衛生間,只能使用馬桶。好幾家共用一個電表,每個月抄電表的時候,各戶進行分攤,往往為分攤多少度電而爭吵,影響鄰裡和氣。而在街道上邊,電線、電話線如蛛網一樣架在空中,既不美觀亦不安全。

  直到2001年,《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批,倉橋直街的改造隨即啟動。

  據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公室(下稱名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確定了三個大的原則,要體現歷史真實性、生活延續性和風貌完整性。”

  在此原則下,改造的重點確定為對市政設置的改善。其一為管線下地改造,將架空的電線埋入地下。由於街道只有2米到3米寬,無法開膛施工,最後采取的辦法是挖一條窄溝,把管線歸置其中,並分三層埋設,最下面是排污管道,次層是輸電線,最上層是電話電纜、有線電視。其二,配置衛生設施。在所有居民家中安裝抽水馬桶,這在具體操作中亦有麻煩,有些台門庭院深深,有好幾進院落,離排污管道較遠,最後對這些院落采用了無動力地埋裝置,收集污物發酵後達到排污標准再從污水管道排放。另外,改造後分戶安裝了水電表,實現了“一戶一表”。

  改造的另一項主要工作是對建築進行修繕。修繕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一切舊的歷史痕跡盡可能保留,牆體保存完好的就不再進行粉刷。有的老房子牆體上還隱約有以前用紅漆刷的文革標語。一部分老房子的木結構部分已腐爛,需進行替換,但是房屋裡的一些瓦片、石質構件仍可再利用,這些材料在拆卸時都被進行編號登記,然後再原樣重裝。

  此外,臨街的門面也做了局部改造。一家雜貨鋪老板告訴筆者,原來沿街的門面房是形式和顏色不一的卷簾門,後都改為木門。

  倉橋直街最初的街道為青石板路,上世紀70年代後鋪設了柏油路,此次改造又恢復為青石板路,所用青石從紹興東湖附近取材,這裡自古便是優質石材產地。

  改造過程中亦有部分拆除,拆除的建築一部分為未經審批的私搭亂建,還有一部分是破舊的老廠房。拆除違建勢必涉及部分居民的住所,紹興采取的辦法是在自願基礎上進行人口疏散,願意離開者在老城周邊獲得經濟適用房補償,一般為50平方米左右,面積超出部分以市場價購買。最終疏散了20%人口,疏散後的街內居民由1000戶減為800多戶。

  共同出資

  整個倉橋直街改造並未按照商業項目運作,而是由名城辦直接委托施工單位進行。

  當年的改造項目總投資為7000多萬元,由政府與居民按照55∶45的比例共同出資。沈家台門老業主說,自己出資的部分為1.3萬余元,因為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善,所以居民當時很支持,“像排污管這些設置我們自己是無能為力的”。

  改造之後,當地政府對於建築用途作出限制,對那些噪音較大,影響居民生活的項目,比如KTV等不允許開設,如果不是單門獨戶的亦不允許開設飯店。沈家台門的老業主曾希望在自己的院子裡開飯店,未能獲批,她對此亦表示理解,“可能會影響別人生活”。

  名城辦人士表示,對具有傳統特色的一些產業不會限制,而且鼓勵發展。從實際業態看,在這條街上,除了一些公共或者私人的陳列館,比如展示紹興黃酒文化的酒館等,幾乎沒有與居民生活不相干的商店,一切均因循著居民生活的需要而開業或者倒閉,順其自然。

  正是這種自然的形態使其獲得了聲譽。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阙維民在對倉橋直街進行考察後,向紹興市政府建議將該街申報文化遺產保護。阙維民表示:“首先倉橋直街是一個平民街區,絕大多數房產屬民間個人擁有,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鼓勵民間保護文化遺產的引導方向;其次在於它的保護理念。倉橋直街的保護工程,並不是為了旅游而旅游的工程,它完全是一項保護城市歷史風貌的工程,實施之後,絕大多數原住居民仍居其屋,這是難能可貴的,在浙江省、甚至中國都具有典型意義。”

  不過,名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歷史街區的保護比較復雜,在技術上仍可以提升,管理上也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而居民的文明素養亦有待提高。筆者目擊,一些住戶為了生活方便,已將廚房排煙管搭到台門高牆上,還有的又搭起了新的玻璃屋頂,亂扔垃圾等現象仍然存在。

  此外,在改造中被部分拆除後的地段也增加了一些仿古建築,為了增加仿古的真實性,對其進行做舊處理。這種做法在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等專家看來,是造“假古董”,更好的做法則是將新舊建築分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