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古村落幾乎全面瀕危。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普查結果顯示,我國230萬個村莊中,目前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
青瓦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約5000個銳減至目前的兩三千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下古村落保護現狀中的某些現象。就此,記者從比較學的角度提取了部分典型語匯,試圖從語匯的變遷來解讀當下的古村落保護。
舊村改造”,是一個看似極具變革性的詞語。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農村現代化建設中,“舊村改造”在各地推而廣之。在不少人看來,我們的農村陳舊原始,建築粗陋,生活質量低,農民們迫切需要進入現代化的社會,過上城市化的生活。民間文物到底該如何保護,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此難題如何破解,應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 而今舊村改造又將再次從根源上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刨根掘底式的處理。對此,本次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活態保護”。認為只有具備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凸顯風貌的完整性、體現生活的延續性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相統一的四原則理論才是活態保護。 古村落的保護不僅是古建築的保護,還是民俗民情、村落文化的傳承,而這需要人來完成,所以,對古村落最好的保護就是村民在其中如常生活的‘活態保護’。
這樣的保護才是真正的保護,充分尊重了古村落作為綜合性的文化空間,讓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得到融合與統一,“所以說,這些村民不僅是生活在這些
青瓦村落裡,他們也在工作著。以生活的方式工作著,保護著歷史的遺產”。古村名鎮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傳統是應有的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並可由此反觀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風度、精神氣質和心靈歷史,從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因此,我們理當倍加珍視這筆物質的和精神的寶貴財富。
然而在此次會議上卻成為出鏡率最高的詞之一。“近些年來,我在許多地方考察時發現,一些歷史村落與街區看似不錯,遠遠看去,古建築一幢幢優美地立在那裡,可是如果穿門入戶就會發現,歷史只是在軀殼上,裡邊的家具什物早已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細節,這恐怕是古村落和歷史街區保護最致命的問題。古村落便是這樣被古董商販“淘寶”掏空的,也是被我們自己賣空的。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量古村落和城市的歷史街區出現了“文化空巢”現象。我們必須堅持最低干預原則,必須本著高度的文化自覺,以歷史的情懷、超前的眼光、長遠的規劃、持之以恆的決心,積極開展對古村落的保護,既注重對古村落的活態傳承,又防止過度的開發;開發是在修復和恢復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完全拆除後的重建,更不是“打造”,一定不要失掉古村落、民族村落的文化延續性。二是保護
青瓦古村落包括保護那些不成片的建築和街區。三是要注意搶救保護古村落的“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