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天安門拆毀後秘密重建
日期:2016/12/14 11:10: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970年2月4日毛澤東為重建天安門題字。
天安門城樓
近600年,天安門歷經滄桑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稱“天安門”,寓意“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中國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天安門見證了“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等很多重大歷史事件……迄今,已歷經近600年滄桑——
城樓上曾有“天安之門”匾額
在中國古代,凡宮殿、壇廟、門樓一般都在明顯之處懸掛匾額。天安門同樣掛有匾額。新中國成立後,“匾額”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木匾”漸漸被人們淡忘。
天安門在明代叫承天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面掛有“承天之門”木匾。據傳,當年李自成攻進北京、率兵來到承天門下時,面對森嚴高大的皇城大門,李自成彎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門”匾額,以此表示對明王朝的藐視。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後,改名為天安門,城樓上開始懸掛“天安之門”的木匾,木匾規格2.6米×3米。匾額上刻有三種文字,按滿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匾額上“滿、漢、蒙”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文改成楷書“天安門”三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宮和天安門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又從“滿、漢”兩種文字改為“漢文”一種文字。為固定銅制“天安門”字體,木匾的中間位置上留有當時釘鑿過的釘眼,“安”字放在匾額的中心位置上。
1987年冬季,失蹤了幾十年的“天安門”匾額偶然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廠的露天倉庫中被發現,但這塊木匾已飽經滄桑,由幾塊木板拼接而成的匾心已多處腐朽斷裂。匾額上的刀痕和字跡與木質裂紋混雜在一起,隱約可見匾額上有“滿、漢、蒙”三種文字,滿文居中,漢文排左,蒙文列右。漢文“天安之門”四個篆體字依稀可辨。
發現的天安門匾額,有可能是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天安門時開始懸掛上的,一直使用到1949年北京解放,歷時298年。其間,匾額字體雖然經過幾次變化,但並未更換木匾。關於天安門木匾後來的命運如何?現在何處留存?至今無文獻考證。
“文革”期間天安門“秘密重建”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門“秘密翻建”工程歷時112天。其中,搭建巨大“天棚”耗時8天,天安門全部拆除用了7天。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施工高峰時達2700多人。
翻建人員按軍隊編制組成5個施工連每個工種各有不同證件
上世紀60年代初,技術人員在對天安門城樓的一次檢修中發現,大殿正廳靠近毛主席座位的那根12米高的柱子,由下至上,柱心已經空了近10米。於是,有關人員立即上報中央。經過認真調查評估後,國務院決定,拆除舊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模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建築材料全部更換新的。
可是,“文革”開始後天安門城樓使用極為頻繁,除了每年的“五一”和“十一”要舉行大型群眾慶祝活動外,從1966年8月開始,毛主席曾先後10次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和接見紅衛兵。1966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的7.2級強烈地震,使天安門城樓結構的損壞變形程度更加嚴重,隨時有垮塌的可能。1968年5月15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翻修天安門城樓的請示報告》。8月20日,得到批復並要求:“原樣翻建,規格不變”。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開始。當時,正值內憂(“文革”)外患(中蘇關系緊張),為了保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組成了“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抽調了一批“根正苗紅”的人,按軍隊編制,組成了木工連、瓦工連、彩油連、架子工連和混合連5個施工連。據當時建工五公司的木工連組長姚來泉回憶:“那段時間連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哪兒干活,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每個工種各有各的證件,每道工序之間不准互相打聽……”
杉篙葦席搭起一個巨大“天棚”
天安門秘密翻建,首先要將其全部“包起來”。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高33.7米,為了秘密施工,架子工們用數根杉篙綁在一起,層層連接,再用葦席搭起一個巨大“天棚”。僅用8天,天安門城樓就被圍得嚴嚴實實。此後,是秘密拆除城樓。為了使翻建後的天安門城樓 “原樣不動,尺寸不變”,保持城樓的建築形制,在拆卸時,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把拆下來的一磚一石、一瓦一木都按順序編號放好、登記入冊,拍下照片,內外、上下、左右,按原樣碼起來。7天時間,舊城樓被全部拆除。到1970年4月7日竣工,整個翻建工程共歷時112天。參與翻建的姚來泉現在還保存著當年的“重建紀念”鏡框,裡面嵌有毛澤東的燙金手書:“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
周恩來堅持保留正脊兩端“龍吻”
天安門城樓是木結構建築,被拆下的木料堆滿天安門的後面和端門大院,斗拱、木枋、跨空梁……上千種規格、上萬個部件、上下壘疊。拆下的木構件由北京建築設計院畫圖,北京光華木材廠按圖紙進行加工。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體木材,所有木構件都作了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正脊兩端的大吻,原為龍。有人認為龍是“四舊”,要改成“向陽花”。周總理堅持說:“可以搞龍嘛!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原主體部分不要改。”但城樓大殿棚頂的“金龍和玺”圖案還是被改成“大麗花和玺”圖案(1984年維修時,又恢復了原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謝富治堅持要把老檐、小檐下的木結構斗拱改成玻璃鋼的,周總理得知後,一錘定音:照原來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結構不得改動!
木工活完畢,開始油漆彩畫,所有彩繪都經過嚴格的一麻五灰13道工序,最後貼上金箔。此次重建天安門城樓共使用黃金6公斤。43年過去了,城樓大殿彩繪依舊金碧輝煌。
城樓琉璃瓦勾頭上的“文革”印記“向日葵”
翻建天安門城樓時,對采用什麼樣的圖案和彩畫,同樣有過激烈爭論。一種意見認為,天安門城樓屬於古建築,應當按照傳
統的方式修建,只有用古代級別最高的“金龍和玺”彩畫、大面積描金,才能與天安門的地位相符。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金龍和玺”彩畫和“仙人走獸”等都是“四舊”,屬於封建內容,應當去除。新中國的天安門應具有革命意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等圖案來代替。在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時,周總理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天安門彩畫整體用樸素的“大麗花和玺”圖案,勾頭等小型琉璃瓦可用“向日葵”圖案,其余一切照舊。
1984年國慶35周年前夕,中央決定恢復中斷已久的國慶大閱兵。作為閱兵慶典主席台的天安門城樓,再次得以修繕。在這次修繕天安門城樓時,技術人員提出天安門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一座古建築,只有用傳統的圖案才顯得和諧與自然。意見反映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裡同志處,萬裡當即拍板改畫“金龍和玺”彩畫。隨後,對城樓大殿及環廊的“大麗花和玺”彩繪進行了更換,恢復了原來的“金龍和玺”圖案。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天安門城樓上的“向日葵”琉璃瓦勾頭仍保留至今。
如今,每當人們來到天安門廣場,向北望去,只見在陽光照射下,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熠熠生輝。而在廣場整體布局上,天安門城樓更是大有“橫空出世”之氣概,無可爭辯地成為了廣場核心建築與制高點。
可多少人知道,現在人們看到的城樓,其實已經是1969年至1970年重建的城樓。
天安門作為明、清兩代皇宮的正門,曾是封建王朝權力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又因在歷次大型慶典活動中作為主席台而名揚四海,並進而成為了首都北京的代表性建築和新中國的象征。因此,凡是來到北京的中外游人,無一不想一睹其莊嚴雄偉之風采。
以開國大典為標志,天安門城樓成為了新中國的象征,給人民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信心和力量。人民愛護她,珍惜她,為了她保持金碧輝煌的容顏,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傾注了深情和汗水。
在全國解放前,天安門城樓與整個北京城一樣,已經是破舊不堪,解放後不得不進行幾次修繕。
1949年夏秋之際,為迎接開國大典,因時間緊迫,北平市政部門只是重點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的整修。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之後,在長達260年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主要對破損的門窗和個別已經腐朽的梁木進行了更換,對屋頂梁橋和天花藻井的彩繪重新進行了彩畫。
在這次修繕過程中,工人們竟然在城樓西邊的木梁上,發現了3發沒有爆炸的炮彈,而彈殼上還隱約可見幾個英文字母。這3發炮彈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罪證,使人不由地回想起我國近代史上屈辱的往事。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