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日報:戴墓墩良渚文化遺址
日期:2016/12/14 11:14: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編者按】乍浦鎮歷史悠久,景色秀麗,土物珍奇,人文蔚盛,自秦漢起建城,漢代稱故邑城,乍浦之名始見於唐朝。千年古鎮,乍浦悠久的歷史留下的豐富人文資源遺跡令人贊歎:千年古銀杏、古城河、古橋、古民宅、古井、古城遺跡、海鹽弄、碗爿弄、總管弄、乍浦古炮、葫蘆城、瑞祥寺、山灣漁村……即日起,本報開設“創歷史文化名鎮 展千年乍浦風采”欄目,彰顯這顆為世人所矚目的璀璨明珠的魅力。 戴墓墩遺址是位於乍浦鎮的一處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該遺址分布范圍大,出土器物數量多,以出土的玉琮最具重要意義。這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就有先民在乍浦生息而留下千年文明。 然而,乍浦人對戴墓墩遺址究竟發現和發掘清理出多少良渚文化的各種遺存物並不十分了解。據乍浦鎮志記載:“戴墓墩遺址位於乍浦鎮建利村,屬原始社會古文化遺址(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1958年,經省文保工作者聯合調查,遺址面積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6米。” 近年來,由於修建公路、項目建設等工程,遺址面貌大有改變。2001年3月,在大港化工廠廠區內動土時發現陶、石器,文保部門及時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所以目前初步劃定的戴墓墩遺址總面積16萬平方米左右。至此,戴墓墩遺址范圍內發現良渚文化紅燒土堆積一處,良渚文化墓葬5座。綜合判斷,認為這批墓葬的年代大致為良渚文化中期。 另外,大港化工廠廠區內的戴墓墩遺址發掘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反映了良渚文化制陶手工業的高超水平。帶蓋寬把杯造型優美、工藝復雜,其把寬6.7厘米,竟是用39條不足兩毫米粗細的泥條粘拼在底板上制成,整個器身刻飾了“蛇鳥紋”,網格紋和細直線是陶器中的“滿工”作品,是極為少見的良渚文化珍品。良渚文化的刻畫陶文是引人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此次發掘清理中,在雙鼻壺、圈足盆、平底罐等多種器物上發現了9個陶文,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去年12月,平湖市和嘉興港區有關部門就擴大戴墓墩遺址保護范圍舉行了一次討論會,其目的就是既要在城市建設中考慮文物保護,又要兼顧發展經濟的需要,以達到保護和建設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