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杏壇16座古祠堂被現代化改造 喪失文物價值
日期:2016/12/14 11:10: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杏壇祠堂
“順德祠堂南海廟”,順德擁有豐富的祠堂文化,廣受贊譽。日前,順德區政協辦公布一份名為《關於杏壇祠堂保護利用的建議》的調研報告。據該調研報告,近年來,由於投入大量資金,一部分知名度較高的祠堂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活化,但相當一部分祠堂損毀嚴重,甚至處於瀕危狀態。而由於杏壇祠堂眾多,鎮街經濟發展相當落後,祠堂保護存在巨大的資金壓力。
事實上,去年7月,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曾對杏壇祠堂進行調研,發現杏壇僅登記造冊的祠堂就有234個,但遺憾的是,杏壇目前有近一半的祠堂處於閒置、廢棄等狀態,缺乏有效保護活化。而記者注意到,針對祠堂保護活化問題,不少專家學者也有所微詞,稱保護祠堂文化並非一味砸錢重修,而是要了解其歷史文化,再有針對性地修繕活化。
現狀
229座進入文物名錄
一間祠堂濃縮一個宗族的歷史。據記者了解,順德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有祠堂229座,其中有文保單位69個。在10個鎮街中,杏壇、北滘和樂從的祠堂數位列前三,其中又以水鄉杏壇最多,共有72個,占全區總數的31.4%.
在順德,姓氏祠堂很普遍,過去基本上每一個村都有自己的祠堂。如北滘碧江村,得益於科舉考試的成功,自宋代始該村出過26名進士和145名舉人,多名門望族,祠堂文化也異常興盛。據不完全統計,碧江村的祠堂群鼎盛時期多達200多座。
去年7月,順職院曾對杏壇祠堂調研,結果發現杏壇擁有的祠堂數量遠遠超過72間,僅登記造冊的祠堂就有234個。據該調研,在水鄉杏壇,高贊村祠堂數量最多,共有30個,但祠堂等級普遍不高,僅有一家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逢簡、昌教、麥村、龍潭等村居祠堂也較多,僅逢簡村的祠堂就有省級文保單位1個,市級文保單位1個,一共有8個祠堂進入區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值得一提的是,順德興建祠堂,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清代中後期,大小宗祠遍布城鄉,為數眾多。
半數祠堂被空置廢棄
日前,記者走訪杏壇、北滘等地的多間祠堂,雖許多祠堂近年來有過修繕,平時也有人看護,但不少祠堂大門緊閉,就算可進入裡面也異常冷清,甚至雜草叢生。有村民告訴記者,只有到特定的節慶日子,這些祠堂才會熱鬧起來。據順職院的《杏壇祠堂保護利用調研報告》,杏壇目前有近一半的祠堂處於閒置、廢棄等狀態。
據順職院的調查,杏壇祠堂空置率達到31.3%、基本廢棄和已被拆除為15.4%,另外堆放雜物或其他用途的有3.3%,總計107個,反映出目前祠堂活化利用率普遍不高的一面。該調研組分析,在他們調研的214個祠堂中,建築在完整性和原真性上的差別比較大,其中有62座破損地方多,維修難度比較高,如北水村的尤氏大宗祠和逢簡村的存心頤庵劉公祠。另外,還有16座祠堂已被完全現代化改造,已喪失了文物價值。
政協杏壇鎮聯委會提交的《關於杏壇祠堂保護利用的建議》指出,通過調研走訪杏壇祠堂,發現杏壇部分文保單位祠堂和價值較高的祠堂,存在不同程度破損,急需維護,如尤氏大宗祠、存心頤庵劉公祠、梁氏宗祠、何氏大宗祠、東莊陳公祠、劉氏大宗祠、南莊蘇公祠和荔圃伍公祠。
活化
修繕:花巨資重修祠堂
記者走訪發現,近年來,不少祠堂都有過修繕,面貌煥然一新。如北滘五間祠,從2007年起,順德有關部門斥資2000多萬元進行修復。“和之梁公祠”在逢簡村一直占據非常重要而獨特的地位,“歷時30年才建成”,2012年政府啟動重修計劃,歷時一年完成修繕。
目前,順德對文物保護的資金投入,區鎮村三級按照2:1:1的比例出資,即區鎮兩級需承擔50%的維護經費。由於祠堂數量眾多,財力有限,杏壇面臨不小的保育壓力。如僅尤氏大宗祠、黎氏家廟和東莊陳公祠,3個宗祠已經納入修繕計劃,據保守估算,單修繕費用就超1500萬元,這意味著杏壇鎮村兩級需要承擔超過750萬元的維修費用。
據了解,為了保護祠堂文化,杏壇設立了專項資金,並發動社會力量。近年來,杏壇共籌集2000多萬元的資金,完成了對右灘黃氏大宗祠、昌教黎氏家廟、逢簡明遠橋、古朗漱南伍公祠等總共13個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作。
學者:祠堂修繕要了解其歷史文化
記者注意到,在被合理活化利用的祠堂中,多被用來做地方文化展館、村民活動中心等。除此之外,不少祠堂則處於空置、廢棄狀態。對此,《關於杏壇祠堂保護利用的建議》指出,有條件的村居,利用祠堂分別成立文化中心和活動中心,條件不具備的可以二者合一。
不過,不少專家學者對於當下的一些祠堂活化有所微詞。佛山市國家級民間藝術專家梁詩裕對珠三角祠堂保護有過多年研究,梁詩裕曾表示,每個祠堂都有自己的特色,修繕時一定要研究清楚,包括建築的體量、制式、歷史文化底蘊等,如果有錢大肆重修,且沒有用對地方,就是對祠堂文化的破壞。
順德本土學者李健明也表示,對祠堂的保護活化,要了解這座祠堂的體制和歷史,了解它的一草一木,這些現在連很多本土村民都不清楚,這就導致不少祠堂表面上修得很好,卻沒有保留最原始的狀態。
特色祠堂
黎氏宗祠
位於昌教村壇頭巷,建於清朝末年,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上,房門多達99道,所以當地人一般稱其為“三宅門”,也稱“99道門”,寓意“長長久久”。現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句頗有地方特色的歇後語:“三宅門的房門——數不清”。
五間祠
位於北滘的五間祠原名尊明祠,建造於明嘉靖年間或更早一些,是一座面闊五開間的祠堂,也是珍貴的嶺南殿堂式古建築實物標本。現存一路二進,首進頭門闊五間深兩間,第二進大殿闊五間,是順德現存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五開間祠堂,十分罕見。
樂從陳氏大宗祠
樂從陳氏大宗祠俗稱陳家祠,位於樂從鎮沙滘村,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橫側門98道,是廣東兩間最大的祠堂之一。從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奠基開始,每日近千人開工,花了5年時間才落成,其工程之巨在祠堂建築史上實屬罕見。
黃氏大宗祠
2002年被評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黃氏大宗祠,是萬歷狀元黃仕俊的家族祠堂,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祠堂占地近兩千平方米,共有3座建築物,是三門五間三進磚木結構硬山頂式建築。由於順德是廣東狀元數量最多的地區,而黃氏宗祠又是萬歷狀元的家族祠堂,維修後的黃氏宗祠辦成了狀元博物館,是廣東首座以狀元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