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崆峒山古建築群入編“國保檔案”

崆峒山古建築群入編“國保檔案”

日期:2016/12/14 11:12: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崆峒訊為進一步加強對全國重點文物的保護,今年以來,崆峒山管理局文物管理所按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檔工作的要求,在市、區檔案部門的指導下,對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崆峒山古建築群內的單體建築進行了逐項梳理和建檔,日前建檔工作基本結束。這些檔案資料將報國家及省文物局,成為“國保檔案”,為進一步實施崆峒山古建築群保護項目奠定了基礎。

  崆峒山古建築群檔案資料編制內容共計17部分,有主卷、副卷、備考卷。為保證記錄檔案的科學性、准確性和完整性,崆峒山管理局文物管理所認真對景區列入重點保護的古建築原始資料、文獻進行了搜集、整理和完善,並對入編國保單位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基本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詳細記錄,全面登記造冊,逐項歸檔立卡。

  崆峒山古建築群位於平涼市崆峒區城西12公裡處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崆峒山內,初建於唐宋時期,現存主要建築為宋代和明代的建築遺存,清代曾不同程度予以修葺。崆峒山古建築群由皇城建築群、雷聲峰建築群和凌空塔組成,現存16處文物點,總建築面積4636.57平方米,2013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古建築群是道教文化延續發展,以及和佛教相處共存的珍貴歷史見證,其營造布局因地制宜,匠心獨運,層次豐富,做法考究。佛教凌空塔與道教皇城遙相呼應。單體建築、寺廟院落與山峰景觀融為一體,將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具有較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

  皇城建築群,雄踞馬鬃山之巅,始建於北宋乾德年間(公元963-967年),海拔高度2036米,為崆峒山宮觀之首,殿宇富麗堂皇,包括磨針觀(飛仙閣、黑虎靈官洞、南崖宮)、十二元帥殿(三教洞、廂房、角樓)、靈官洞(牌坊、鐘樓、鼓樓)、太白樓(南北廂房)、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老子八十一畫壁畫)、天仙宮(軒轅殿、三霄殿、廂房)等11處古建築,規模宏大,錯落有致。樓台殿宇在設計、構造、裝飾和陳設方面匠心獨具,被尊為古建築藝術的瑰寶。

  雷聲峰建築群,位於馬鬃山東南,始建於北宋乾德年間(公元963-967年),包括三官殿(山門、廂房)、玉皇樓、三星殿(聖父聖母殿)雷祖殿(九光殿石坊、眼光殿、廂房、四海龍君殿)4處古建築,九光殿石坊是崆峒山目前現存建築物中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石刻建築。建築群組景得體,取法自然,三面峭壁,地勢險峻,蒼松環抱,蔚為壯觀,體現了宗教建築的風格和藝術成就。

  崆峒山凌空塔位於崆峒山塔院內,始建於北宋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維修。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空心磚塔。坐北朝南,高32米,底層周長32米,面積為554.3平方米。塔身中部有銘文“大明國承宣布政平涼府崆峒山鎮寶塔一座,萬歷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凌空塔是研究古絲綢之路佛教寺院建築和佛教文化,崆峒文化向西傳播的珍貴物證。

  隨著“國保檔案”入編工作的順利推進,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崆峒山古建築群保護工作步入了新階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將陸續實施。 

        (來源:平涼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